郭軍峰 副教授
(黃河科技學院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 河南鄭州 450063)
2019年10月,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用來指導、協同推進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工作,并提出要用5年時間培育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性特征的消費中心城市。消費中心城市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功能豐富的具體體現,它不僅是區域消費資源的集聚地,同時也是區域,乃至某一國家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對于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升級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擴大消費對于助力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這一背景下,各部委、各地區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支持本地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促進城市商業消費模式的升級發展。建設消費中心城市,是加快消費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形成更加完善的國內消費市場、增強消費活動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雖然實務界對于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理論界對該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現有的關于城市功能中心的學術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產業中心、物流中心以及行政中心上,對于消費中心的相關研究較少。在金融中心城市上,耿小燼(2020)認為金融資源在區域中的集聚有利于發揮金融資源的規模經濟效應,對此他指出為解決西部地區金融滯后發展的難題,應該首先建立西部區域金融中心城市,發揮其空間輻射作用。在物流中心城市上,萬代黎(2016)認為以北京、天津為代表的區域物流中心的發展,對整個京津冀地區物流業的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的協同推動作用。在行政中心城市上,盧盛峰等(2019)認為,行政中心能夠給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資源,例如能帶來城市經濟的超額增長。
近年來,隨著商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學者也開始研究城市商業問題。王鶴等(2017)基于現代商業城市中心的發展理念,構建了相關指標,為研究我國商業中心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劉士林(2019)指出,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有利于帶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能夠帶動以城市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消費中心城市的識別上,一些學者基于人口流動、城市經濟發展等數據計算得到了城市消費潛力,或者是以城市社會零售品消費數據識別城市消費能力,但相關研究仍不深入。
縱觀學者已有觀點可以發現,目前關于消費中心城市的研究僅限于理論層次,并未有學者對我國消費中心城市進行定量分析。消費潛力或者消費能力僅是構建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并不能以此準確識別消費中心城市。基于此,本文進一步豐富了衡量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的指標體系,有效識別了我國消費中心城市及其空間集聚現象,并基于實證模型檢驗了影響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因素,這也是本文的創新所在。
與傳統識別城市消費能力或消費潛力的研究相比,本文認為,零售基礎設施是衡量消費中心城市的一項重要指標。以大型超市、購物廣場、咖啡店、餐飲門店為代表的零售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現時消費能力或消費水平的直接體現,一般而言,該類消費基礎設施數量越多,密度越大,意味著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越高。因此本文分別從消費能力、消費潛力與消費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出發,通過構建相關指標體系,基于熵權法模型測算得到我國各個城市消費中心城市指數,以此來識別我國消費中心城市。因篇幅限制,對熵權法模型的具體步驟不作過多贅述,詳見和軍等(2017)文獻,各個指標及其最終的權重具體如表1所示。
在消費能力指標的選擇上,考慮到消費中心城市需要有一定的消費體量,因此本文選擇了人均消費規模與收入變量。在消費潛力指標的選擇上,本文參考汪婧(2019)等的研究成果,將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發展及人口要素納入到指標體系中。在消費基礎設施上,分別考慮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
首先,本文構建重心模型,用來檢驗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變化趨勢,其中消費重心的計算方法如下:


表1 消費中心城市衡量指標

表2 變量的定義及其描述性統計

其中mi代表城市i的消費中心城市指數;xi表示城市i的經度,yi表示城市i的緯度(以城市行政中心為準)。
空間集聚是經濟要素在空間上非隨機分布的一種特征,常用的衡量要素空間集聚的方法包含但不限于全局空間自相關、空間基尼系數等。其中全局空間相關性系數主要針對整個系統全部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用來表明被研究的要素在全域范圍內空間關聯的程度。本文采用Moran I指數來衡量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的空間集聚程度,具體見式(3)。

其中:n為研究區域地區總數,wij代表所選的空間權重,本文采用反距離空間權重矩陣,xi與x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消費中心城市指數,表示該指標在樣本中的平均值,則代表該變量的方差。
本文在識別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的運用實證模型,從空間角度衡量了影響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因素,具體見式(4)。

式(4)為傳統的空間杜賓模型,其中,Yit表示各城市消費中心城市指數,X為各個控制變量,具體包含人口流動、產業結構、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變量。W為本文的空間權重矩陣,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以交通聯系為代表的空間權重矩陣逐漸替代傳統的地理空間權重矩陣,本文以在12306官網利用爬蟲技術得到的各個城市之間鐵路通勤耗時數據為基礎構建空間權重矩陣,具體見式(5),其中,hij代表城市i到城市j的通勤時間。

表2為本次實證所涉及到的變量及其描述性統計。從消費中心城市指數變量來看,最大值為94.72,最小值為4.88,差異明顯,其中東部沿海城市群內各個城市明顯高于內陸省份各城市,體現出較強的區域差異性。
本次以地級市為研究樣本,其中各個解釋變量、消費能力以及消費潛力指標的相關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人均汽車保有量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優衣庫以及海底撈線下門店數據來源于兩家公司官網、微信公眾號及線上APP,酒店數量數據來源于中國旅游網。本次研究周期為2013-2018年,剔除了連續三年缺失數據的樣本,最終形成了254個城市樣本。

表3 我國主要城市消費中心城市綜合得分

表4 2015-2020年我國消費中心演變及空間集聚
本文基于表3各個指標的權重及其實際觀測值,測量出2013-2018年我國各個城市的消費中心城市指數,因篇幅限制,本文僅報告以2018年數據為基準的前十位城市。其中,可以發現上海市、北京市以及廣州市在研究期內綜合得分均超過80分,因此,可以認為上海市、廣州市與北京市是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性消費中心城市。深圳市、天津市、蘇州市、成都市、武漢市、重慶市以及杭州市在研究期內綜合得分均大于50分,但與北京市為代表的全國性消費中心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定義為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在所有消費中心城市中,僅成都市、武漢市及重慶市位于內陸地區,體現了較大的區域差異性。
基于重心模型,本文以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為基礎,計算得到我國消費中心的時空演變趨勢,具體如表4所示。從消費中心的變化趨勢來看,2015年消費中心的經緯度坐標為(111.20,30.94),在研究期內經度坐標不斷增大,而緯度坐標不斷變小,這說明我國消費中心正不斷向東南地區轉移。對此本文認為,我國消費中心與人口中心、經濟中心存在相同的變化趨勢。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使得東南沿海地區更具經濟發展潛力,人口與經濟要素不斷向東南地區轉移,東南地區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還是產業結構都領先于全國,由此也使得消費資源向東南方轉移。因此目前來看,構建消費中心城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更具優勢。
進一步的,本文借助Arcgis10.2軟件,計算得到我國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空間自相關系數,具體如表4所示。從全局Moran I指數的大小來看研究期內我國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空間自相關系數均為正,且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消費中心城市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性。這種空間上集聚性的存在,一方面說明我國正基于城市群逐步形成消費中心城市,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證實了構建消費中心城市的經濟價值,即對周邊地區尤其是城市群內部區域消費升級的引領作用正不斷凸顯。
表5報告了空間計量回歸結果。從全部樣本來看,本地區人口的凈流入、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以及金融發展均有利于促進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提高,而收入差距增大則會抑制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增加。對此本文認為,現階段我國人口的流動主要是以青年人群為主,收入較高且購買力較強,因此人口的凈流入有利于帶動凈流入城市的消費增長。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意味著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消費服務,而金融發展則有利于調節居民收入,刺激消費增長。此外,空間計量結果顯示,鄰近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以及金融發展有利于本地區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增加。對此本文認為,隨著我國城市群的不斷發展,各城市基于本地優勢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各地區產業互動緊密,因此鄰近地區產業升級以及金融發展能夠為本地產業與金融發展帶來更大的機會,從而促進本地區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增加。σ的估計系數為0.37,且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從全國層面來看,消費中心城市指數具有較強的空間正向集聚效應,這與前文得出的結論相同。
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人口流動、產業結構優化以及金融發展與消費中心城市指數呈現顯著正向相關性,而鄰近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與金融發展也會顯著提高本地區消費中心城市指數。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以及金融發展與消費中心城市指數呈現顯著正向相關性,但收入差距則不利于中部地區消費中心城市指數的提高,這說明我國不同地區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面臨著不同的動力及阻礙。此外,雖然σ的估計系數在不同區域均顯著為正,但呈現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特征,這說明我國不同地區消費中心城市呈現出差異化的集聚情況,東部地區集聚程度更高。對于上述差異,本文認為東部地區城市群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區域經濟聯系緊密度較強,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廣州市這三大全國性消費中心城市均位于其中,發揮著較強的消費升級引領作用,因此空間集聚性較為明顯。

表5 空間計量實證結果
構建消費中心城市,豐富中心城市功能是我國城市化發展及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探索。消費中心城市的構建將成為促進消費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因此,本文構建了消費中心城市指數,并以此為基礎識別了我國消費中心城市及其集聚性,并借助空間計量模型檢驗了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上海市及廣州市是目前我國典型的全國性消費中心城市,區域消費中心城市也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現階段我國消費中心城市在空間上并不協調。消費中心城市指數存在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研究期內我國消費中心不斷向東南地區轉移,加劇了區域發展差異。人口凈流入、產業升級以及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而城鄉收入差距的增加則不利于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
在消費中心城市培育之際,本次研究不僅為識別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直接的數據參考,同時也為構建消費中心城市帶來了重要的政策啟示。首先,消費中心城市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各地區必須在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根據城市基礎、區位及發展前景,針對性的構建消費中心城市。并以城市群為基礎協同共進,構建具有全國性、區域性及地方性特征的消費中心城市發展體系。其次,我國消費中心不斷向東南地區偏移的趨勢,極有可能會加大區域間發展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縮小區域間消費基礎設施的布局差距。同時有針對性的以西部龍頭省會城市為基礎構建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帶動我國中西部地區消費升級的整體發展。最后,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最終要以產業為動力,以服務居民為導向。這就要求各地區在制定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方略時,一方面要注重產業升級,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注重金融業的協同發展。另外,要合理引導人口的流動,吸引更多高素質人群落戶本地,放寬城鄉勞動力流動門檻,同時要多措并舉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大限度釋放居民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