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步云
(湖北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3)
近幾年電子商務強勢崛起,商貿流通業發展前景日益廣闊。在創新理念的指導下,商貿流通企業不斷增加創新投入進而提升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能夠使得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站住腳跟。因此,創新能力的提升越來越成為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其中,影響企業創新發展的因素較多,例如政府的方針政策、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企業生產經營模式、企業組成、管理結構、企業戰略規劃、融資約束以及股權結構等。從融資約束視角來看,商貿流通企業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長期科學研究,因此,商貿流通企業的融資約束將會對創新研發形成一定限制作用,阻礙企業創新。近些年,國家提出了一系列促進產融結合的方針政策,明確強調要以金融來支撐產業發展,以城市作為孵化地,將產業信息與金融行業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雖然產融結合存在諸多優勢,但其作為非企業自身的組成,對于商貿流通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還不夠明確。因此,本文對產融結合與商貿流通企業創新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旨在為商貿流通企業創新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進而促進其可持續健康發展。
由于近代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關系不斷加深,一些工商企業通過設立財務機構的形式增加金融業務,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產融結合進程,進而催生了關于產融結合的學術研究活動。產融結合通常表示產業資本與金融行業進行相互協作,利用相互參股、持股、控股等手段將企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行結合。由于產業資本的持續積累和增值,企業為了能夠實現多元化經營以及實現資本的由實轉虛,會不斷提升資本運作水平。有學者認為產融結合表示的是企業和金融部門之間在資源、資本、資金和管理人員上的相互融合,通過進入彼此之間的工作互動范圍,進而實體上的產融結合。產融結合不僅是先產后融也具有先融后產的模式,前者表示企業對金融企業持有股份,后者便是金融企業持有企業股份。利用產融集合的模式,企業能夠將金融行業的信息和激勵制度作為發展優勢,進而實現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企業將產融結合作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有效橋梁,建立債權與賬務相互轉換的資金借貸通道,進而降低了企業監督成本以及產生的交易成本。
創新是指利用現有的生產要素和條件,將其作為基本組成進行重新組合,這包含了產品服務創新、工藝流程創新、資源分配創新、結構創新,同時需要滿足一定條件,即通過新的工具與方法需要產出與原先價值不同的經濟價值,創新也可以表示為在人力和物質資源的基礎上具有的更新和更強的物質財富產生性。創新不僅包含技術上的創新,還包含在專業知識領域中的知識創新、職業領域中的制度創新等。在本文中,企業創新可以表示為企業以創新為導向,通過將生產要素、條件、組織進行多元組合,進而獲取新的企業效益。企業創新相比于企業的基礎投資具有較高風險性以及正外部性。由于企業的創新投入大,在其創新期間將會產生技術風險、資產的不確定性以及管理的缺乏。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投入所需求的人力、物力、財力極大,如果出現研發不成功的情況,投入的大量企業資源將會白白浪費。即便研發成果也會面臨研發技術與量產轉化的困難,無法將成果有效轉化也就無法為企業創造新的增長點從而無法收回研發投入。正外部性表示的是企業進行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會被競爭對手所模仿使用,雖然有專利保護的政策幫助,但是在新技術為企業創造高額回報率的情況下,也將導致行業內相關產品與服務技術的不斷優化,進而使得產品和服務創新形成的高額回報率外溢。企業創新可以通過創新的投入和產出進行衡量,企業創新投入主要包含資金人員和設備的投入,企業創新產出可以通過專利數目、創新產品和服務產生的利潤來衡量。
從上文分析來看,首先,產融結合能夠對企業創新能力產生雙重作用,而這種作用主要根據其產融結合的出發動機來決定,其中包括資金儲備以及市場套利兩種。其次,企業財務柔性不僅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大發展空間,也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投資機會。并且,財務柔性不一致的企業公司也會存在不一致的動機進行產融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產融結合和企業的創新能力的關聯性有調節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1:產融結合對企業創新有積極影響。
假設1-2:產融結合對企業創新有消極影響。
假設2:企業的財務柔性對企業創新有積極影響。
假設3-1:企業的財務柔性越強,因市場套利進行的產融結合與企業創新的負關聯性越強。
假設3-2:企業的財務柔性越強,因資金儲備進行的產融結合與企業創新的正關聯性越強。
根據假設,通過查閱文獻和資料,最后在同花順、CSMAR數據庫以及Wind數據庫選取滬深2014-2018年A股商貿流通上市企業經濟數據和產融結合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研究中用到了財務柔性的評價標準,即使用的是上一年數據,所以研究實際使用的是2013-2017年相關數據。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Stata14.0軟件進行相關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中,本文研究的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創新(M),解釋變量中分為兩類,一類為財務柔性(Cr),另一類為產融結合,其中包含參股金額機構類型(Gl)和參股金額機構比例(Gb)。控制變量選擇了總資產收益率(R)、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F)、收入增長率(S)、資產負債率(L)、公司規模(Z)、托賓Q值(Q)、第一大股東持股(D)和年份(Y)。最后提出以下幾個模型進行分析:


表1 產融結合、財務柔性與企業創新的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上文提出的幾個模型,本文對所選樣本進行回歸分析驗證所擬模型,得到表1的分析結果。從表1來看,模型(1)和模型(2)所得到的調整后R2分別有0.1274和0.1163,并且其顯著性水平都在0.01之上。單一來看產融結合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兩者出現反向相關,并且顯著性水平同樣在0.01之上,表明企業的產融結合程度越突出,其在企業創新上就會降低更多投入,這也驗證了本文假設1-1。除此之外,可以看到控制變量中,企業規模和股權集中度也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企業創新出現反向相關,說明本文的分析結論更加支持小規模,企業股權更為分散的公司在企業創新上更有優勢。而托賓Q值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企業創新出現正向相關,這也表明企業更活躍的投資行為可以帶來更強的企業創新力。從財務柔性和企業創新的回歸分析結果來看,兩者呈現出顯著正向相關,表明企業的財務越靈活就越能加強創新力,證明假設2正確。再來看表1中關于模型(4)和模型(5)的驗證,總的來說,兩個解釋變量的交叉項系數為-2.4105以及-0.3121,說明這與企業創新呈現負相關,并且顯著性水平在0.01之上,也就表示企業中的財務柔性會對產融結合和企業創新之間的作用產生影響,并且財務柔性越大,這種負面影響作用就越顯著,支持了假設3-1。企業的財務越靈活,就會有更多資金資源用以公司的發展,也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剩余舉債能力和更低的融資約束。然而,企業參股金融結構根本是為了獲利,增強產融結合的程度之后,財務柔性更高的企業會出現更加活躍的投資活動,于是將會相應降低在企業創新上的投入。
首先,不斷加深產融結合層次,發揮商貿流通企業與金融行業的協調作用。產融結合需要的不僅是獲取高額資金回報率,而且需要商貿流通企業借用金融行業的雄厚資金,發揮企業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目標導向作用,以金融行業的資金作為推動力,推動自身產品服務的發展升級進而實現企業整體發展。商貿流通企業不能將短期的高額回報率作為企業發展目標,進而使得創新投入資金縮減改投到金融產業,這將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使得自身產品和服務優勢出現缺失,進而在遭遇經濟危機時由于缺失過硬的產品服務而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為了深化產融結合層次,還需實現實體產業經濟與資本的有效轉化,通過資本支撐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為商貿流通企業提供高額資金回報,進而發揮產融結合的協同作用。
其次,需要強化商貿流通企業的內部風險管控,建立有效風險隔離體系。部分商貿流通企業內部結構相對復雜,其主營業務與金融業務邊界不明,而產融結合必然使得兩者接觸增加,存在一定的金融和管理風險。同時,監管缺失將導致商貿流通企業無法辨別企業內部交易風險。商貿流通企業與金融行業實行產融結合之后,將會提高金融風險,如果出現資金鏈斷裂以及經營管理的問題,將會極大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破產,這就使得隔離公司風險變得尤為重要。
最后,強化產融結合的監管機制,以防出現主業由實轉虛。產融結合的目的是推進企業核心產品和服務的提升,使得產品不斷升級、企業結構不斷優化。將獲得高額回報率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將會使得商貿流通企業在產品競爭中喪失核心競爭力,有違產融結合的初衷。政府應當加強引導和監管商貿流通企業產融結合進程,引導商貿流通企業尋找正確的產融結合發展模式,進而推進商貿流通業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