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被資本主義所壓制的無產階級為什么沒站出來引發革命,為什么無產階級變得“麻木被動”了呢?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代表赫伯特·馬爾庫塞,在他最負盛名的《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就指出說當前社會的特色—“絕對優勢的效率和不斷增長的生活標準這雙重基礎上,依靠技術而不是依靠恐怖來征服離心的社會力量。”發達工業社會達到極權并不是通過暴力壓制,他們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充足的物質享受,滿足其虛假的需要,從而使人們自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馬爾庫賽就指出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本質上是新型極權社會,通過對人內心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的壓抑來壓制社會中那些反對的聲音。馬爾庫塞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海德格爾“具體的人的存在”的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單向度的人”的思想,即意味著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馬爾庫賽認為單向度的人是建立在單向度的社會與單向度的思想上的,因此在書中他也對社會與思想被現實社會同化的過程進行了著重描述。
一、人的單向性
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都得到極大的提高,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并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馬爾庫賽卻指出這些只是虛假的幸福。以往具有革命性的工人階級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由于從事勞動而獲得物質財富和滿足;技術的進步又使得工人的勞動時間和強度減少;技術的進步也使得不同階級的人可以同樣地享受工業化帶來的好處。這些并沒有使得發達工業社會的階級之間的差別消失,但這些卻使得工人能僅僅滿足于現實世界所提供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不再幻想和追求與現實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自由、平等”為名義的反抗不復存在。因此,人們漸漸喪失了對現實社會的合理反思、批判與否定,逐漸成為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中技術理性和實證性思維的快速蔓延,使得科學技術已不是簡單的創造和發明,它變成了“控制和統治的工具”,一方面給社會帶去自由,一方面又帶去極權主義;一方面社會生產效率提高帶來社會富裕,一方面又使得社會更加貧乏。如當今社會中“科技異化”的話題,比如說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一方面智能手機的使用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通信、學習、獲取信息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帶來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疏離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而這些不正是現代技術帶來的人的單向度嗎?但是對于此現象,就我自身的觀點并不能將過錯全推到技術身上,畢竟技術只是工具,人才是行使的主體。一個社會要前進要發展,就必不可少的需要科技和工業進步的推動,所以我們在批判的同時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它給社會帶來的利益,而不僅僅是采用馬爾庫塞一味批判的觀點。
關于書中馬爾庫賽提到的“自由”,他認為經濟、政治和思想的自由都意味著擺脫控制,但在發達工業社會里所提供的自由實質上卻是不自由。雖然對自由的理解中很多學者都評論說其充滿著濃厚的個人主義、理想個人的特征,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但是聯想到今天的社會來思考這一問題,不禁讓我對馬爾庫塞先生肅然起敬,因為他看到了這個距離他相隔甚遠的時代依然被各界人士常常討論的話題,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學到了“自由”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自由”,想必有哪些條件都是我們心照不宣的存在,則不多說。不管是在哪一個國家或者是哪一個民族都默認這些條件是為了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自有他存在的道理,不容我們質疑。在文章中馬爾庫塞認為的“不自由”是因為人被各種極權所控制,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王國還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都不可逃避。對于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消費熱潮,我們要反思消費主義帶給我們什么?我們在當今社會的物質浪潮中、在商家的廣告吸引中把不必要的虛假消費作為人生的核心,失去優雅的文化追求和內在的反思能力。
二、社會的單向性
馬爾庫賽認為在科技不斷發展的前提下,發達工業社會的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便通過利用技術的合理性,并將其轉化為政治的合理性來隱藏資本主義制度中不合理成分和矛盾沖突,以此來加強與鞏固其極權統治。馬爾庫塞認為發達國家更是極權主義的滋生地。
三、文化的單向性
“現實超過了其文化需求,現實將高層次文化排斥掉。”“文化中心變成了商業中心、市政中心或政府中心的適當場所。……但在這種藝術的傳播過程中,人們卻成了改造他們思想的文化機器的零件。”高層次的文化應該是高于現實文化的,而且高層次文化也應該帶有對現實文化的批判。但是在發達工業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層文化與現實同化了,也就是變得通俗化了。在利益至上原則的指導下文化也成為商品的一部分,而且商品的價值也被加入高層次文化中。現實將文化中的本質需求替代了,文化工業的批量、定制、單一的所謂文化產品也使得文化藝術本質上的空虛,所以文化意識上也發生了功利性異化。并且資本主義的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在思想活躍、學派紛呈、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大眾媒介的使用的前提下,使得實用主義與實證主義更加深入人們思想。大眾文化將被壓抑的社會包裝成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人們受到這種價值觀和觀念的影響,享受著文化產業制造的虛假幻想,它逐漸消解了人們對社會的不滿,擺脫了消極的批判性思維。在當今社會中如魯迅在革命時代所創造的人物(反抗性人物)具有批判現實的意義、高雅古典音樂具有凈化人身心的作用……這都是高層文化。但現在魯迅的文章被教科書化、凈化心靈的音樂用來當做推銷的背景音樂、詩歌用來營造氣氛,這些都是文學藝術“俗化”的表現。文化領域的這種變化本質上是為了適應技術的統治,從而維護現實的合理性。
四、感悟
用今天的視角來看,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其實質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異化”。他在《單向度的人》中以獨特犀利的視角揭露了許多發達工業社會中的不合理之處,以及資本主義晚期發達工業社會中出現的異化現象,如馬爾庫塞所反對的“極權”,是政治上的“異化”;發達的工業科技成為一種阻礙,是科技的“異化”;本是令人高興的豐富的商業繁榮,卻變成了到處充斥著商品化的氣息,是商業的“異化”等等。馬爾庫賽從文化和意識上的對這些現象進行了批判,但遺憾的是,他并沒有從制度和技術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其悲觀主義的體現之一)。當然,這本書所論述的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問題絕大部分也是當今中國所面臨的難題,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和凸顯著馬爾庫塞筆下的“異化”現象。批判性思維給了中國社會一個反思的機會,各種傳播媒介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踐行這種批判性思維,技術的合理性和人的自由就在多大程度上能達到真正的一致。
作者簡介:
劉藝(1995.10)四川眉山人 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 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