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麗 劉自超
摘 要:鷹展翅、氣勢足,唱腔洪亮等,就是柳子戲的魅力所在。柳子戲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山東的最為代表性的古老傳統戲劇。山東省柳子劇團,是柳子戲在中國唯一一家省屬柳子戲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有著“天下第一團”之美譽。為了解柳子戲以及山東省柳子劇團的發展傳承情況,為此,筆者前往山東省柳子劇團進行了實地調查。通過調查柳子劇團的演出類型、運營情況等進行調查,探究山東省柳子劇團的發展傳承現狀,以此了解認識山東省柳子劇團以及山東柳子戲的作為“天下第一團”以及“四大古老聲腔”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柳子戲;生存現狀;保護傳承
一、山東省柳子劇團概況
山東省柳子劇團,是柳子戲在中國唯一一家省屬柳子戲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有著“天下第一團”之美譽。其內部演出運營分為“三大隊”,即演員隊、舞美隊、樂隊。演員隊負責演員集合、排練、生產。樂隊負責柳子戲音樂、舞美隊負責舞臺技術、舞美設計、燈光、服裝、道具、化妝等等。據山東省柳子劇團“惠民”演出負責人劉啟武主任介紹,2019年,山東省柳子劇團一年演出匯總共120場左右,其中常態化演出50-60場,惠民演出50-60場。對于山東省柳子劇團演職人員共98余人。
二、山東省柳子劇團生存現狀
1、以柳子戲自身發展概況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等各領域的多元化迅速發展,各種娛樂以及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大大取代了柳子戲等傳統戲曲的地位,其吸引力與誘惑力遠遠弱于了其他網絡文化。同時,在20世紀50年代,柳子戲在經歷了文革之后,其存活問題有所緩解,但是其劇目的排演仍集中于《玩會跳船》、《孫安動本》、《白兔記》等傳統劇目,對于創新性、多題材的劇本再創作在理論上一直沒有很大程度的突破,很難得到聽眾與觀眾們的持續關注,因此人們也越來越少的愿意走進戲院,劇團的演出數量也由此減少。
2、由于缺少社會關注以及政策扶持,很長一段時間內,山東省柳子劇團只能在有限的經費以及資金的支持下,維持排練與演出。例如,劇團在排練演出時的所用場地、演員的工資補貼、舞美以及服裝設計等方面都很難得到保證。同時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快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柳子戲本身所特有的地方特色與鄉土氣息,也更加成為限制了其發展的主要原因,由優勢成為其劣勢,對比其昆曲的博大精深,柳子戲缺乏其各地聲腔特點、多種戲曲優秀藝術創作風格的相互融合,在堅持自身獨具一格風貌的同時,也將自身的戲劇藝術局限于少數的題材與題材之中。
3、柳子戲在進入改革開放之后,人才培養斷層嚴重。傳統戲劇示威的背景下,傳承發展的困惑也如影隨形。由于戲曲成材率較低,對于演員專業素養的高低的培養其難度較大。同時,由于柳子戲在國內的專業表演藝術團體較少,柳子戲的受眾群體以及普及程度等方面也相對較低。以山東濟南的各大高校來說,以“傳統戲劇”作為專業培養方向的院校少之又少,這就從兩個方面造成了柳子戲傳播發展的年齡“斷層”,一是對于專業演職人員的培養,二是對于欣賞傳統戲劇的受眾者的熏陶。以上兩者對于弘揚柳子戲都是致命的缺口。
三、基于山東省柳子劇團發展的思考以及發展改革措施
1、重點圍繞主題活動開展柳子戲項目傳承活動。5月15日山東衛視播出的“相約消費季百姓大舞臺”(柳子戲專場)、6月6日山東省柳子劇團出攤參加濟南夜市活動,以及6月25日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辦的“吃粽子、賞柳子,泉城戲迷共度佳節”等活動,通過創新性、親民性的理念和方式,讓市民們以輕松、愉悅的體驗感來參與到柳子戲的文化互動之中,更加直觀且零距離接觸柳子戲,展現感受六百年柳子戲的文化,讓人們了解和認識到柳子戲文化的藝術魅力,從而起到弘揚柳子戲的文化藝術的目的。
2、保護傳承傳統唱腔,創作柳子新題材作品,同時實現戲劇伴奏的交響化。如何在柳子戲中加入“新意”,對柳子戲進行重組融合跨界疊加等方式,探索現代元素與傳統戲曲的結合,成為柳子戲下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利用柳子戲唱腔,將現代故事情節進行改編創作,使其在傳承過程中能使更多的現代人了解、認識、關注柳子戲。在或者對與傳統柳子戲中不合時宜、不和劇情發展的音樂因素進行再創作。例如,山東省柳子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遲皓文先生就在采訪中對柳子戲的再創作表示到:傳統戲曲的現代發展主要是在于節奏,當代年輕人對于傳統戲曲的節奏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戲曲的節奏和現代審美的節奏產生了一些不吻合。由于傳統戲曲的節奏相對而言較慢,但要是完全將傳統戲曲的這種節奏強行與現代節奏吻合,就失去了傳統戲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針對如何來解決這種矛盾,現在劇團正在通過用傳統的音樂演現代的劇目,將整體的節奏提上來。通過對傳統柳子戲不斷與現代審美以及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特點相結合,改善現代大眾與戲劇融合度不高等問題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柳子戲的長久發展。
3、依靠政府有關部門,尤其是以文旅廳等有關發展策略規劃,積極開展柳子戲的普及性以及城市常態化演出。第一,開展“惠民”演出,貫徹落實省委宣傳部、省文化與旅游廳關于惠民文化的指示精神,同時為主力鄉村文化振興建設,助力文化扶貧建設等,山東省柳子劇團就2020年上半年,已前往臨沂、第一書記村、省級貧困村等地區開展惠民演出活動給廣大人民帶來柳子戲的精神文化大餐。第二,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柳子戲專場等校園活動,增加青年學生對于戲劇文化的了解,通過學習柳子戲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切身體驗感受柳子戲的文化,從而起到到柳子戲繼承、發展、延續的目的。同時,針對“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柳子戲”、“戲劇傳承如何從娃娃抓起、并將此工作長期進行”等挑戰性。在采訪中,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東省柳子劇團近期擬與山東省文化與旅游廳商定,在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建立柳子科,以此能夠為柳子戲培養專業人才,避免柳子戲演員出現“斷層”的現象,緩解劇團各項演出壓力,推動東柳劇院與地方戲班合作發展等各項工作開展,最大程度的保證柳子戲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具有足夠的新鮮血液流入。
4、保護地方聲腔,建立戲團合作幫扶機制。由于現階段專業柳子戲表演團體數量較少,同時對于臨沂蘭山區等地方柳子戲都同屬于弦索聲腔,對于各地區的柳子戲擁有者相同的曲牌名稱,例如鎖南枝。所以對現存的地方柳子劇團建立合作與保護機制對山東柳子戲的長遠大戰顯得尤為重要。從2020年5月至今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省柳子劇團)已對11家地方柳子戲進行了“柳子戲藝術實踐創新基地”掛牌活動,其中臨沂市3家、鄒城1家、曲阜1家、菏澤鄆城7家、菏澤單縣1家。其次,東柳戲院在2020年即將投入使用,劇團在進行常態化演出的同時,戲院將繼續與歷城區初級實驗中學、歷城區實驗小學等學校進行合作專場演出。與此同時,山東柳子劇團已于2020年5月29日,在臨沂蘭山區棗園鎮中心小學進行了柳子戲進校園的活動,活動針對群體為小學生,讓柳子戲文化從小學便開始滲透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真正實現了“戲曲從娃娃抓起”。通過上述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其目的就是保護傳承,增加山東省柳子劇團與地方戲班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并且通過定期對于地方戲團幫扶作業的開展,能夠對地方柳子戲的發展給予一定的專業指導,對其柳子戲表演的唱腔、動作越來越趨于規范,從而使其柳子戲的組織、管理、演出等方面的發展逐漸走上發展的正規。
參考文獻
[1]劉美英.山東柳子戲傳統劇目文學研究[D].濟南大學,2019.
[2]何麗麗.山東柳子戲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3]呂宜聰.山東柳子戲音樂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20.
[4]孫天.柳子戲的音樂體系特色及傳承發展[J].人文天下,2020(03):52-56.
[5]任建思.請君莫忘舊時樂,還看如今“柳枝曲”——柳子戲的音樂形態研究[J].黃河之聲,2019(10):8-9.
作者簡介:
張文麗,1997年出生,女,山東滕州人,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藝術碩士鋼琴演奏方向。
劉自超,1997年出生,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藝術碩士聲樂演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