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習總書記提出了題目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關對外政策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本文嘗試探討習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淵源出處,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以及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有關觀點去認識。并且建議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廣出去,并給出幾點推廣的建議,以此來打破西方的不實看法,真正將理念在全球建立起來。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共同體;一帶一路
一、人類共同體思想的淵源
進入到21世紀,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逐漸加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也面臨著越來越難以以個人力量解決的難題,正是因為希望能夠解決這些全球性的難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才會被我國所提出來。近年來,習總書記曾多次在重要外交場合講話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思想,并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出處或者說淵源,那么可以說即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其中也包含著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和延伸,除此之外,也借鑒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精華,對于指導當今世界構建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源自中華傳統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和合”文化一直被人們所推崇且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則將中華和合文化加以引用和闡發的。“和”指的就是和諧,而“合”就可以理解為合作。“和合”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與自然乃至于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在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是孔子以“和”作為精神核心儒家文化。《論語·學而》記載曰:“禮之用,和為貴。”這就是儒家思想的觀點之一,即認為大到國家內部或國家之間治國處事,小到人與人相處的禮儀制度,都要以“和”為價值標準。整體來看,“和合”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強調事物在不同的基礎上進行調和達到穩定的狀態,事物調和之后可以通過相互之間交往,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人類命運共同體觀點的基礎就是中國一直以來崇尚和平的傳統文化,它也是中國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而提出的中國方案,但如今的國際格局下則是在資本主義掌控之下,并不容易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同,甚至可能被冠以“意識形態輸出”的污名。國際社會也正是基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積淀,才能逐漸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習總書記經常在國際場合對中國“和合主義”精粹思想進行闡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天人合一”“重義輕利”“天下大同”的思想,也包括中國國際交往所彰顯出來的大國責任擔當。
(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
共同體的概念,尤其是人類在社會意義和全球意義上的共同體概念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才逐漸所形成的。原始時代,人類就出現過類似共同體的形式,但這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最為原始的共同體,這樣做的原因是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就要與自然不斷地進行對抗,而這些對抗都是以自身的生存為目的的。就如同原始社會,人們為了共同抵抗自然或來自野生動物和其他群落的威脅一樣,血緣相近的人群居在一起,這種原始的共同體的形成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求生存的手段和途徑。這種血緣關系的共同體不會有太強的社會意義,在這種共同體中,人們并非在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是為了某種共同的利益對抗自然得以存活。
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趨勢下,個人的特殊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也開始呈現出相互解體的苗頭。在這個時候,一個新的共同體就出現了,即所謂的政治共同體。政治共同體以國家的形式表現出來,事實上,國家所代表的共同利益是由放棄其部分特殊利益的國家的每個成員組成的。馬克思指出,“原始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一個階級,用來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比較來說,其實血緣共同體所不具有這種自由概念,政治共同體的自由本質上也不是一種真實的自由。它本質上是一個階級為了對另一個階級進行統治而形成的聯合體,它本質上是與個人的特殊利益相對立的。
馬克思認為,在公共利益與特殊利益一致基礎上形成的共同體,才是真正自由的共同體。這就要求既要顧全大局,以人類的共同利益為重,但同時也必須注重個人價值,也就是個人的特殊利益。習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是指人類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命運牢牢連結在一起,人類應該團結合作,實現國家間的共同發展。
(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借鑒
習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來自于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其中也包含著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借鑒。雖說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所倡導的外交理念存在較大差異,但不得不說,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一些價值與概念值得我們借鑒。本文主要從權力相互依賴以及共同利益觀念兩個角度進行挖掘。
1.現實主義的國際權力觀
西方現實主義思想有很長的歷史發展脈絡,“權力”是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它謀求闡釋的是世界的現實情況,對現實主義者來說,政治就是在一個缺少資源的世界上,群體間為了權力、聲望、安全不間斷的進行斗爭。”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為爭奪國際權力發生了數不清的戰爭與沖突。但在國際局勢緩和作用下,國際權力觀也演化出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態勢,因此也就逐漸演化出了權力相互依賴理論。在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的國際背景下,資本、技術、信息和人員流動等因素,使各國處于相互依存的境況之中。一個國家的經濟目標能否實現,與其他國家的發展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尤其是在經濟方面的加深合作,有助于緊張的國際局勢走向緩和。通過國際體系和機制維護,進而維護共同利益,是當今世界各國應該共同考慮的主要渠道。
人類社會彼此之間相互依存,并且早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共同體,這點已經被普通大眾所接受。近二十年來,使共同體之間加深相互依存現象時有發生,例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危機可以通過全球化的傳播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危及整個國際社會。想象一下,如果各國不相互合作,通過嫁禍他國的方法來走出危機,這些危機可能會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樣重演,帶來不和以及沖突甚至戰爭,給整個人類家園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正是認識到這種人類所面臨的的共同威脅,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借鑒了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的現實分析,也符合現實主義國際權力觀的未來發展方向。
2.共同利益觀
共同利益的概念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在歐洲封建君主專制時期,君主個人或家族的利益代表的就是國家的利益。王浦劬指出,“進入20世紀,國際社會的利益關系曾被描述為一種排他的零和關系,因此利益爭奪引發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經濟全球化提倡人們重新思考傳統意義上國家利益的觀念。國家利益的高度融合,使每個國家都成為共同利益得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任何環節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球利益鏈的斷裂。當一個因為糧食安全問題而陷入困難時,饑餓的人們會大量涌向其他國家。交通的進步為難民的流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文主義的進步對境外難民的拒收產生了巨大的道德壓力。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融化、降水不平衡和海平面上升,不僅會給小島國帶來災難,也會使世界上幾十個沿海的發達城市陷入萬劫不復的毀滅之路。資源和能源的短缺關系到人類文明的延續,環境污染導致各種不治之癥和奇難雜癥頻繁發生。全球性問題越來越頻發的條件下,沒有任何家能夠免于其難。任何國家要發展,要生存,那就必須讓其他國家也能夠得到發展;如果它想要安全,它必須讓別人能夠安全;如果它想活得好,它也必須讓別人活得好。
形象的來講,當今社會整個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這個村里的“村民”也就是每個國家的公民,生活在這樣的村落里,每個村民都會關注村子的發展與未來,這樣就形成了人們共同關注的的內容,也就是共同利益。若一個國家采取有利于全球性利益的措施,也就同時服務了自身的利益。正如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那樣,“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政策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提出不久后,國家為充分灌輸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借以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利用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與沿線國家加強經濟往來,在資金和技術上援助不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使人們共享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成果,真正能夠實現全體人類的社會繁榮與發展。“一帶一路”的建設也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為基礎,借助具體工程項目的實施,也可以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加以推廣和傳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積極推動,塑造良好形象
中國必須對“一帶一路”積極加以倡導,向各國、各地區必須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國際上塑造一種良好的趨向合作環境與氛圍。2017年1月,習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在全球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渠道渠道的應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中國主張的深層意義,對關于“一帶一路”未來朝什么方向發展,有什么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涉及具體國家的內容闡釋,使全世界人民能夠更加客觀公正的去認識中國的政策。還有一點值得思考的是,中國還應該注重塑造國家形象,徹底消除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擔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目標,并堅持共同發展和繁榮的道路。
(二)充分調動各國力量,整合現有發展優勢。
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保證各個地區的產業鏈條有序銜接以及穩定運行,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之所以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就是希望盡自身最大的努力,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國家陸續落地一批重點合作項目。近些年來,“一帶一路”項目建設除了眾所周知在非洲和中亞不斷取得突破之外,中國與泰國利用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強化彼此合作,與阿聯酋深化經貿務實合作,還與拉丁美洲國家包括阿根廷和巴拿馬在內的國家簽署有關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等,各方面成就可以說數不勝數。
(三)開展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
我們應該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包容的精神學習借鑒,為將來能夠開展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我們應該根據周邊國家的傳統,采取共同協商的方式來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合作框架和途徑,確保各國合作順利推進,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
結? 論
針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包圍與封鎖,尤其是特朗普執政以來所提出和推行的“印太戰略”,不斷從地緣、軍事和經濟遏制中國的生存空間,對中國國家安全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戰略的實施都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而中國依舊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和”為重,以大局為重,對國際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指引。習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總結歷史以及當代國家社會現狀下,站在世界和人民的角度,為未來國際發展提出的美好愿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和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多重思想觀念影響下的結晶,對于指導未來國際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在中國實力增強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帶一路”項目,將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推廣出去,打破世俗觀念的枷鎖和中傷,旨在為全人類幸福謀出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4
[4]人民網:《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N],2018年3月
[5]陳華明,李暢《展示政治視域下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6]賈晗,《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義》[J],《大慶社會科學》,2017年6月
[7]朱虹,吳楠《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J],《大連干部學刊》,2018年第11期
[8]何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脈絡與現實意義》[J],《法制與社會》,2018年11月
[9]黃永鵬,龐云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外部反應分析》[J],《社會科學》,2018 年第 11 期
作者簡介:
張松(1995-)男,漢族,籍貫:河北省承德市,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亞太政治與中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