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摘 要: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致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土地征收經濟來源減少,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偏低,農村的養老補貼發放標準低于城市相同人群等原因導致“被城鎮化”的傳統農村“自給式”家庭老年人養老生活需要面對更多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文章通過對農村城鎮化帶來的家庭養老模式變化現狀,分析困境,以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為導向,通過政策保障、社區扶持、家庭關愛等方面的思考,為城鎮化的農村養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家庭養老困境;政策扶持;志愿服務
在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進程中,人口老齡化現象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而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數約2.5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 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人,占總人口的12.6%,較上年(2018年約為11.9%)新增0.7個百分點。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農村大量耕地被征收,村落集體拆遷集中規劃城鎮住房,傳統的農業經濟生活方式在不斷縮減,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入城市務工,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型,導致農村家庭結構發生了轉變,農村老年人空巢化、留守化程度越來越嚴重。與城市相比,農村養老觀念意識的不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養老體系以及社會保障的不完善等等,這些都成為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困境。
相關研究中,部分學者從農業農村經濟形態向城鎮化轉型發展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多元化經濟形態中分析轉型后的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生活狀態,包括物質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交流需求等等,為新形勢下城鎮化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借鑒意義的措施,但研究僅局限于闡釋了在農村城鎮化家庭結構的轉型中政策保障不完善、經濟來源不穩定、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形成農村老人空巢化、失能化、生活弱化的生活困境。
為此,筆者從新形勢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意義和由此產生的現實問題,以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為導向,從法律政策支持、社會資源協調、社區幫扶指導等方面研究農村家庭養老模式構建,為適應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轉變,應對嚴峻的的養老形勢和挑戰,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鎮化對農村老年人家庭養老現狀的影響
農村城鎮化通俗來講指人口的變化、經濟活動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三個方面,是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一體化化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實踐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讓以粗放式農業經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村老年人在新形勢下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即從農地耕作、子女養老的模式轉變需要家庭照料和服務、醫療保健、精神撫慰等需要經濟負擔模式,這給農村老年人的家庭養老提出了新的問題。
1、農村老年人經濟收入減少影響基本生活保障。經濟收入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柱,是農村老年人面臨的最主要生活困境。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土地農作物收入、子女的經濟支持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種途徑。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大量土地被征收,依靠土地農作物的穩定經濟收入受到影響。征收的土地補償金作為一次性經濟補償,也不能完全解決生活所需的經濟支出。傳統的勞作技能也不能適應轉型后的集約化工業發展大環境,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也是不利于農村老年人的就業轉型,一旦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和勞動能力逐漸弱化,將沒有充分的經濟保障應對醫療救治需求。中國是孝文化的歷史大國,子女“反哺式”養老的經濟支持是老年人另一部分收入來源,但這需要考慮子女的經濟狀況以及對父母的關愛程度。另外,農村養老保險補貼作為老年人的一部分收入來源,受地區發展程度影響,新城鎮化鄉村發放金額往往較低,對緩解農村老人經濟壓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 農村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缺少家人照顧。在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下,老年人的生活一般由子女管理。但是,城鎮化的農村空巢老人子女長期在外打工不在身邊,傳統子女照顧老人的家庭養老已經發生改變,生活照料只能由配偶或自己負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逐漸弱化,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各個方面均表現出自理能力的不足。尤其在就醫方面,農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固守患病就醫舍不得花錢的思想,再加上農村醫療水平普遍有限,往往滿足不了老年人的就醫需求。生活照料的缺乏給農村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
3.農村老年人精神孤獨缺少家人情感交流。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空巢老人在自我生活照料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孤立無助狀態,極易讓老年人對生活產生消極情緒。長期的空巢老年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和情緒宣泄的出口,缺少家庭成員互動的存在感,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況且,新型城鎮化的農村集中整合并沒有將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同時提高,例如文化宣傳、家庭互動、社區走訪等活動比較匱乏,孤獨感成為生活常態。
二、城鎮化下農村家庭養老形成困境的分析
1、對實施城鎮化政策認識不足缺少過渡適應期。農村城鎮化建設是農村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解決農村發展的重要立腳點。但是在相關部門落實具體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對有利于政策的實施、有利于農村農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對農村人口的就業或再就業的轉型缺少強有力的政策優勢普及,導致農村大量中青年對新型農村生活形態認識不足選擇離開農村,農村中的老年人因自身年齡和勞動技能等現實問題只能選擇留在家中生活,因缺少對新形勢下農村發展形態家庭生活方式的過渡適應期而“被成為空巢老人”。
2、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在農村以土地為生活保障的傳統經濟方式下,青壯年勞動力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家庭養老的義務承擔者。但是,在城鎮化進程中,粗放式的農業經濟逐漸向動密集型的現代化產業轉型,脫離土地的農村勞動力大量轉向城鎮,使支撐農村家庭養老的經濟支持和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為了提高收入和有更好的發展機遇,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導致青壯年人口跨地區、遠距離的流動,家庭居住模式形成離散化和成員關系疏遠化,改變了家庭成員結構,打破了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概念,歷史上長期形成4-2-1家庭人口模式,子女間對老年人的照顧難以達到理想狀態,老無所依的潛在風險在不斷放大,已成為我國農村家庭養老方式的真實寫照。
3、農村養老服務行業發展滯后功能不足。由于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沒有引起政府和社會的足夠重視,相關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較為遲緩。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鄉村養老服務實施政策和配套服務機制沒有同時建設到位,缺少因農村經濟發展和家庭結構轉型而對老年人養老的人性化服務。另外,我國農村地區由于長期的社會養老資源分配不平衡,農村老年人文體活動和衛生保健等各類公共服務保障力匱乏,無法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傳統家庭養老觀念基礎受沖擊。我國農村老年人的家庭養老觀念比較守舊,缺少對老年生活的長遠考慮,缺少自我獨立養老的思想認識,而將其養老全部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況且,在農村的現實生活中長期以來形成一種認識,老人住進養老機構,不但老年人的子女會遭人議論不孝,對老人也會說其教育無方。然而,長期在外打拼子女們,受到外界思想觀念的沖擊,將農村傳統孝文化和迫于生活的壓力形成一對不可回避的矛盾,更愿意讓老人選擇社會化養老,傳統養老方式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基礎均日漸淡化。
5、農村城鎮化養老體系不完善,設計有缺陷。當前,我國很多農村城鎮化轉型地區借鑒大城市的成熟養老模式逐步推行以社區為依托,發展社區養老與家庭互助養老服務相融合,形成了居家自助養老、社區幫扶養老與機構商務養老為一體的綜合養老體系。剛剛轉型起步的鄉村城鎮,僅僅是居家地點和工作環境發生了變化,在養老服務體系方面缺乏成熟的社會養老實踐基礎,養老運行服務機制也還有待深度完善。雖然有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農村養老服務給予政策幫扶和資金支持,但傳統養老觀念和尤其高昂的商業養老費用依舊是影響農村城鎮化養老體系發展完善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國農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存在地區性的發展不均衡問題,鄉村城鎮養老保險補貼基數比較低,并沒有因轉型發展而相應上調。
三、城鎮化農村家庭養老路徑構建建議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是實現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基本要求。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鎮農民面臨著土地被征用、就業無保障、社會保障不完善、生活基礎設施落后等諸多問題對農村城鎮化的家庭養老提出了新要求,完善農村養老制度必須針對農村養老問題短板,建立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分工合作的養老運作方式,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系統性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
1、大力創新發展農村集約化經濟。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根本舉措是大力發展新農村經濟,能夠讓農村老人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礎上享受快樂幸福的老年生活。首先,集中整合征收的土地進行再流轉,因地施策,走現代化農業發展路線,鼓勵興農支柱產業集約化發展,讓農民養老得益于土地發揮最大化經濟價值。其次,鼓勵農業同服務業協調發展,將更多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方面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促進農村現代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再次,著力發展振興強村的第三產業,不僅可以安置剩余勞動力而且還可以就地組建具有農村鄉情的養老服務行業,增加農村養老服務資源供給,進而解決養老資源短缺。
2、完善轉型農村的養老助老保障體系。社會養老保障要明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國家從政策保障方面承擔主體養老職責,社會從資源配置方面承擔輔助養老職責,家庭個體從自我養老需求方面承擔補充職責,實現三者責任的合理劃分。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農村養老配套設施建設,開展以符合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的多種形式養老服務項目,在老年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夠從自己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上得到滿意的服務。另外,可以發動農村集約式城鄉建制的社區加入養老助老服務中,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機構養老的宣傳和推廣,一方面可以利用“鄰里鄉親”的特殊感情將農村老年人養老從家門外拉進家庭中,成立以社區工作者為區域負責人,以有養老需求的家庭和有志愿為“鄰居養老”服務的人群為單位建立養老互助服務網格和志愿服務隊。這樣,居家老年人既享受到養老的服務又沒有脫離家庭氛圍,更有利于老年人養老生活品質的提升。積極推動社會化養老與家庭養老融合發展,讓兩者取長補短,相互配合,打破特定群體供需關系,實現讓身邊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家庭醫療看護以及情感慰藉等服務。
3、增加政府財政投入支持農村養老服務。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要營造適合農村養老服務的社會保障發展環境。一是要增加政府養老財政投入,提高農村養老保險補貼保障基數,加大養老服務業財政資金投入,優化資金使用方式,興辦社區綜合服務體,從家庭生活、醫療衛生、文體娛樂、技能培訓、附加康養等方面優化服務保障體系。二是要從規范和完善政府制度層面合理高效保障農村社會養老運行,讓農村養老制度扎根土地。三是要加強對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管,提高政府管理標準與行業運行標準,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農民心中有底、老年生活老有所安。
四、結語
在新時期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出現新的問題,也會為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帶來新的思考和挑戰。在未來的實踐中立足國情,拓展研究視野,面對新問題不斷修改和完善農村養老制度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唐娟莉,倪永良 . 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意愿與影響 [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4)。Tang J L,Ni Y L. The demand willingness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cialized senior car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areas[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20,41(4)。
[2]李連友,李磊、鄧依伊.中國家庭養老公共政策的重構——基于家庭養老功能變遷與發展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9,(10)
[3]史金玉,新型城鎮化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J].農民經濟,2020,(6)。
[4]郭新平,高晶.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困境與出路 - 基于山西省 G 村的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3):34-38.
[5]王政唯,城鎮化視閾下的農村養老問題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4-06-01
[6]崔嘉盛等 . 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現狀[J]. 全科護理,2019,17(3):279-281.
[7]喬曉春:《如何滿足未滿足的養老需求———兼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社會政策研究》2020 年第 1 期,第 19- 36 頁。
[8]趙寧,張健.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村居民養老訴求與行為選擇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7(2):56-61.Zhao N,Zhang J. Research on pension demands and actionselection during the land transference system[J]. Social SecurityStudies,2017(2):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