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蕓
摘 要: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以外,還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往往采用的講解與背誦相結合的手段,課堂中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這樣的教學方式單純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思想文化素養培養無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活化理念;高中歷史;教學探究
新課改的要求,高中歷史學習應轉變為以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和歷史涵養培養為主的過程,這表明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已不在適合現代教學需求。生活化理念的教學是教師優化教學后最常用的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日常生活與歷史知識的結合,將知識以理解的方式進行記憶,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為學生整理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加強學生的歷史文化涵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一、通過研究教材進行生活化教學目標制定
教師開展課堂教學之前首先要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開展課堂教學。教師要強化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存在的與生活相勾連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觀念以及現代社會的發展狀況,為學生進行合理的教學目標制定,強化學生對歷史教材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和正確的歷史觀念。[1]
例如:教師在教授“鴉片戰爭”這一節課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了一些教學目標:學生要了解本節課中關于虎門銷煙的發展過程,掌握《南京條約》中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通過聯系生活的方式為學生進行新課的導入,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習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感悟歷史發展的教訓,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在明確了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后就可以為學生進行課程的講解與導入,在導入的部分教師向學生問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你干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這件事情不僅會讓你受到法律上的懲罰,還會對你的身心發展都造成傷害,你們知道這件事是什么嗎?”學生們互相討論很快得出了結論:“毒品”,教師順勢說:“那老師想問問大家,你們知道我國最早由于毒品的侵入所導致的戰爭是什么嗎?”學生們馬上回答“鴉片戰爭”,緊接著教師就要開展鴉片戰爭的講解。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二、通過創設情境提高課堂中的教學氛圍
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拉近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提高歷史認同感。歷史教材中包含一些相關的歷史圖片,這些圖片向學生展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知識,對于學生的歷史知識理解而言還是缺乏推進作用。[2]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通過更加動態的方式為學生展示當時的歷史發展變化。
例如:教師在教授“抗日戰爭”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準備一些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情感的體驗。其中在電影《紅高粱》中有一個片段,女主角九兒為了能夠消滅敵人,用歌聲將敵人引到鋪滿“三十里紅”酒的地方,點燃柴火與敵人同歸于盡。這個畫面結合教師的講解深深的震懾住了學生的心靈,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抗日英雄有哪些,他們分別都為國家做出了怎樣的犧牲?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所處在當時的時代,面對敵人的侵略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你會為了國家的利益而選擇犧牲自己嗎?學生們在仔細的思考之后踴躍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不乏都是正面的、積極地,也就說明哪怕在當下這個和平的年代,也有不少的人愿意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做出犧牲,也說明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歷史觀念的灌輸是必要的。
三、通過開展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當下時代的教育觀念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教師要時刻跟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為學生提供更加優化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在課堂中積極為學生進行歷史活動的開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參與到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歷史學習除了學習歷史知識以外,還額外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
例如:教師在教授“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這一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材料的收集整理,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傳統的書法、畫作等古代的文學藝術,也可以選擇地動儀、造紙術這樣的科學技術。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說說自己在資料搜集過程中的感受,每個學生都積極的表達著自己的觀念。為防止有些學生偷懶的情況,教師可以將學生們的資料搜集起來,對材料進行適當的點評。有些小組在進行材料的匯總整編時由于缺少經驗,很容易出現材料混亂的情況,教師就要為學生進行方法的普及,同時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整理,梳理學生的歷史知識脈絡。
生活化的教學觀念是提高現代歷史課堂效率的最佳手段,也是教師培養學生歷史自主研究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戚優麗.基于生活化理念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1):66-66.
[2]趙春明.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002):P.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