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453003)劉保清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將這80例患者均分為A組、B組;A組的4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為32~72歲;B組的4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為32~7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顯著的差異,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的40例患者行血管瘤剝除術治療,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根據血管瘤位置確定手術切口,將腫瘤充分暴露出來,如果腫瘤直徑在10cm以上則將肝臟韌帶全部切斷,必要時分次阻斷肝門。以腫瘤邊緣1cm正常組織為肝切線,將肝被膜切開之后,對瘤體表面行鈍性分離,將血管瘤從正常肝組織間隙分離,術后行V形縫合,留置引流管,術畢。B組的40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療,麻醉方式為局部麻醉,之后行股動脈穿刺開展肝動脈造影,選擇血管瘤供血動脈開展超選擇插管,插管完成后選擇碘化油乳劑(3ml碘佛醇+30mg博來霉素+20ml碘化油(濃度為40%)注入血管,供血動脈填滿栓塞,選擇明膠海綿顆粒開展瘤體供血動脈主干填塞,將血流阻斷后開展肝總動脈造影觀察栓塞情況。

附表 兩組患者外周血肝功能指標對比
1.3 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種患者手術前后的外周血肝功能指標。
2.1 治療效果 B組40例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與A組4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為100.00%,P>0.05,無統計學意義。
2.2 不良反應 術后三個月B組40例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顯著低于A組(10.0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肝功能情況 手術之前兩組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外周血肝功能指標相比差異不顯著;手術后兩組患者各外周血肝功能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
肝海綿狀血管瘤早期癥狀表現不明顯,常在體檢時發現,該病隨著病情進展會對鄰近器官造成壓迫,患者會出現腹脹以及貧血等癥狀[1]。現階段常選擇血管瘤剝除術開展治療,效果顯著。但是術后患者可能會出現肝功能損傷,術后容易出現不良反應[2]。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術后三個月B組40例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患者。由此可見,介入栓塞治療安全性更好。這主要是因為介入栓塞治療預后較好,血管剝除術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對肝組織造成損傷,從而影響肝功能情況。此外,介入栓塞治療中用的博來霉素對于血管內皮細胞增生來說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碘劑具有導向性同時還具有載體性,碘劑沉積在血管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博來霉素的藥物濃度,從而發揮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B組40例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與A組4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為100.00%;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手術之前兩組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外周血肝功能指標相比差異不顯著;手術后兩組患者各外周血肝功能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研究結果可知,介入栓塞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在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臨床治療中血管瘤剝除術治療效果與介入栓塞治療效果一致,均能夠治愈疾病;介入栓塞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肝損傷較小。在實際治療中應該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