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第二中醫院(475000)李玉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84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A、B組,每組42例。A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4~67歲,平均(56.4±6.2)歲;B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24~69歲,平均(56.7±6.3)歲。研究納入對象經臨床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所有患者都已通過相關醫學倫理審核標準,且對研究內容知情。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各時段Lysholm評分、ADL評分對比(n,±s)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各時段Lysholm評分、ADL評分對比(n,±s)
?
1.2 方法 A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關節背伸、屈曲鍛煉、雙拐輔助下地行走鍛煉和負重下行走、獨立行走等康復訓練等。B組采用多元化護理干預,護理措施如下:①健康宣教: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等方式向患者詳細介紹有關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為患者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充分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②功能鍛煉:術后1周內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向心性按摩、關節被動屈伸等收縮鍛煉。功能恢復良好者可進行站立、原地踏步、膝關節主動伸屈訓練等。術后2~3周進行主動訓練,4~8周可加強屈伸活動鍛煉;5~12周可進行肌力抗阻力、負重、行走訓練;術后半年可進行簡單的日常體育活動。③生活干預:飲食方面可制定多元、個體化的營養食譜,多進食維生素、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忌煙酒或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進行戶外活動、日光照射等,以促進鈣吸收。④多元化心理干預:指導患者通過科學的呼吸調節和肌肉松弛法等,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減輕患者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并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1個月、3個月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并發癥發生率。Lysholm評分、ADL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好,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用統計學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計量資料用n(%)與(±s)表示,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各時段Lysholm評分、ADL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Lysholm評分、A D L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B組護理后1個月、3個月的Lysholm評分、ADL評分明顯高于A組(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4%,明顯低于A組的14.3%(P<0.05)。
脛骨平臺骨折屬于發病率較高的關節內骨折疾病,在治療時,要以增強骨折部位的穩定性,促進骨折部位愈合為主。此次研究以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試驗對象,對其采取不同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采用多元化護理干預的B組患者護理后1個月及3個月膝關節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A組,且其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說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多元化護理干預的效果比常規護理更顯著。主要原因在于多元化護理干預在對患者進行生活干預、護理服務和功能鍛煉指導期間,可根據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制定合理、有效的功能康復活動計劃,如術后早期以被動鍛煉為主,后期采用主動和被動鍛煉結合的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關節局部血液循環,能防止膝關節粘連,促進骨折部位愈合[1]。而且,多元化護理干預加強對患者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舒活筋絡,調節腑臟與全身氣血,加快機體血液循環,促進受損膝關節恢復[2]。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多元化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預防并發癥發生,適合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