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許縣中醫院(475400)杜明明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情緒不寧及失眠嗜睡等癥狀,整體表現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從中醫角度認為其屬于軀體病痛困擾,情志不暢所致的“郁證”“中風”范疇[1]。常規西藥發揮作用有限,現試從中藥角度治療卒中后抑郁,故研究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卒中后抑郁的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選取在醫院2 0 1 7年4月~2019年4月就診的卒中后抑郁患者
6 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34)和對照組(n=34),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試驗組給予丹梔逍遙散加減,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2~78歲,平均(54.92±4.47)歲,試驗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4~79歲,平均(55.03±4.42)歲,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研究對象為卒中后抑郁患者,排除嚴重腫瘤疾病的患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根據具體病癥給予吸氧、心率血壓及血糖治療,再給予溶栓、調脂及神經保護等腦卒中治療。對照組給予西藥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口服,10mg/次,1次/天。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丹梔逍遙散加減方劑,組方為梔子、柴胡、牡丹皮、白芍、當歸、白術、茯苓及生姜均15g,再加薄荷、大黃、炙甘草及白僵蠶9g,加水煎成300mL水煎液分早晚服用。兩組均進行4周治療觀察效果。
1.3 觀察指標 根據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的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根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兩組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數據,做X2和t檢驗,計量資料依據(±s)表示,計數資料依據率(%),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5-HT和NE水平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5-HT、NE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癥狀改善總評分比較(分,±s)

附表 兩組癥狀改善總評分比較(分,±s)
?
2.2 兩組的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HAMD評分(24.09±3.72)分,對照組HAMD評分(23.96±3.66)分;治療后,試驗組HAMD評分(11.64±1.81)分,對照組HAMD評分(16.03±2.3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卒中后抑郁不利于腦卒中疾病的康復,其發病機制主要與腦卒中病灶造成單胺類神經遞質水平下降有關,與腦損傷造成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調節障礙也有關系,機體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升高導致邊緣區炎癥反應增強,進而5-HT、NE水平下降,影響神經遞質水平,造成卒中后抑郁[2]。卒中后抑郁患者情志不暢、脾失健運、肝氣郁結及痰濁阻滯,經丹梔逍遙散加減方劑治療,發揮薄荷疏散肝郁作用,梔子、牡丹皮清肝熱,白術、茯苓除濕健脾之效,當歸、白芍合起柔肝養血效果,柴胡經現代藥理證實有鎮靜抗焦慮作用,石菖蒲平衡5-HT、NE水平,與方中其余藥物合用,共奏清熱化痰解郁作用[3]。研究丹梔逍遙散加減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效果表明,患者的5-HT、NE水平水平更高,HAMD評分更低(P<0.05)。卒中患者臟腑失調、陰陽偏盛是中風后抑郁病理基礎,進而生出淤血及痰邪,干擾腦部組織,患者表現性情急躁易怒,情緒抑郁,通過丹梔逍遙散加減中柴胡、當歸、白芍等藥物中黃酮類、多糖類、酚類及苷類物質具有明顯的抗抑郁活性,以抑制突出前膜抑制5-HT、NE再攝取,間接升高5-HT、NE等神經遞質的含量,發揮抗抑郁作用[4]。
綜上所述,丹梔逍遙散加減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機體神經遞質功能,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