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黃鵬洲,岳小楠,儲德平
(福建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在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的中國社會,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老年旅游業將是“夕陽產業”中的“朝陽產業”。 老年人龐大的人口基數蘊含著巨大的潛在市場,而其獨特的淡季出行優勢對我國旅游業態升級更具有巨大的潛在正效應。 但目前我國老年旅游市場正呈現供給遠滯后于需求的態勢,老年旅游的發展仍存在種種制約因素需要厘清、克服、轉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 年末,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 萬人,占總人口的18.1%,老年人口總量持續增加,整體比重依舊上升①。 不難發現,老年人作為老年旅游的主體,其龐大的基數指向巨大的潛在市場。
在“積極老齡化”和“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政策導向下, 老年旅游特有的時間優勢得以凸顯。老年人每天的生活時間大體可分為: 家務勞動等3.81 小時,睡眠時間7.68 小時,空閑活動時間15.51小時②。 老年人特有的淡季出行方式,不僅可以規避高峰期人多擁擠、影響旅游體驗的問題,而且在旅游經營淡旺季起到一個平衡作用。 發展老年旅游,不僅契合積極老齡化的方向,更有助于改善我國旅游產業業態現存的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增強, 在擁有國家財政補貼、子女生活補貼和閑暇時間的充分條件下,已有部分老年人呈現出追求精神方面的休閑與審美意識傾向。但是,老年旅游供需問題也比較嚴峻。我國老年旅游供給側市場相較老年人旅游需求發展存在滯后性。 以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為基礎,加上政策導向、經濟實力等條件的支持,我國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正在不斷增長,但當前我國老年旅游供給側市場的革新速度緩慢甚至停滯,許多老年旅游產品所主打的老年旅游特色僅浮于表面,跟不上老年旅游需求側的發展,缺少真正深入契合老年人旅游需求的產品。
休閑制約是休閑學領域的獨特分支,Crawford和Godbey 認為, 休閑制約是限制休閑偏好形成或阻礙休閑參與的諸多因素③④。 對休閑制約理論模型的構建在經歷了早期簡單的 “偏好-制約-不參與”模型后,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逐漸分化出更具說服力的休閑制約因素序列等級制約模型、休閑制約協商及競爭模型、戶外游憩制約模型等理論模型⑤。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新興實證研究不斷深入,休閑制約出現了三種模式:個人內在制約、人際間制約和結構性制約④⑥。 基于這三種休閑制約類型,立足于我國老年人群體的實際情況, 本文將從個人內在、群體交際和環境結構三個方面出發,吸收其他理論模型的部分觀點,結合思考辨析,闡明在我國老年旅游發展中特征明顯的制約因素。
在我國老年人的旅游意愿生成過程中,個人內在制約主要體現在老年人的消費觀念、 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
1.消費觀念落后。 65 周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當都經歷過國家經濟技術落后、人民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 加之千百年來中華文化崇尚勤奮節儉的熏陶, 大部分老年人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消費觀念,即錢存得越多越好,有錢也不愿往外花,與之對應的便是只滿足較低層次需要的生活消費方式。 而旅游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追求愉悅的審美休閑體驗,屬于享受型或者發展型的消費,在消費觀念落后的老年人中難以流行。
2.受教育程度較低。 據顯示,在2000 年,我國60—64 歲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過四年多,而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二年多⑦。 時至今日,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肯定有所增加,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且集中在初小文化程度。這也就意味著在接受新事物、 接收新信息方面,我國的老年人普遍存在難以改變固有觀念、難以跟上時代步伐的問題。 因此,我國大部分老年人對于出行旅游這一新生流行事物不僅缺乏認識,而且缺乏認識的機會,更缺乏改變原有觀念的機會。
3.生活方式單調。 我國大部分中產階級的家庭老人,生活方式普遍單一。 他們大多傾向于住在鄉下的大院子或者城市偏郊區的位置,遠離繁華地帶和信息有限的地方。 大約在55—65 歲時,子女忙于工作事業,他們就在家幫忙照顧孩子,習慣于“家-菜市場-學校”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 而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中心的老人也很難跳脫出這種單調的生活模式,處于休閑娛樂精神較為匱乏的狀態。 他們并不缺乏旅游的時間和精力,卻日復一日地局限在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框架中,以至于旅游意愿難以產生。
老年人的社會交往活動相對有限,且老年人朋友間的交往模式歷經時間打磨已經相對固定,因此在對老年旅游的制約因素討論上,主要從老年人活動較多的社區(社區交友)及老年人十分重視的親情聯系(代際關系)兩方面入手。
1.社區交友影響。 老年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在社區內,交往對象是社區范圍內的其他老年人或親朋好友。 而大部分老年人接收信息的渠道較為有限,社區交友是信息來源的很大一部分。 往往社區內有一個老年人去往某地旅游后回饋給社區其他老年人,可以出現較好的反應,極易引起社區內其他老年人的旅游向往。 但是,倘若一個社區內的老年人都足不出戶,也就沒有這樣的效果甚至會加劇負面的制約。
2.反向代際影響。 這里將老年人的子女后輩對老年人旅游意愿的影響定義為反向代際影響。 若老年人的子女后輩熱衷旅游且愿意與老年人分享旅游信息或者鼓勵老年人出去旅游,那么老年人出行旅游的概率會有所上升。 反觀當下,許多子女并沒有這樣的意識去充當引導的角色甚至無視老年人自身的情感趣向,放任乃至要求老年人因血緣關系而為子女的生活做出奉獻(做家務、照顧孩子等),這種責任捆綁所產生的制約效應在老年人旅游中相當明顯。
對于我國老年人來說,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已經相對完善,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的錢財與時間較為充裕,也基本不存在來自工作環境的壓力。 因此本文對環境結構的探討主要側重于老年旅游供給側市場的環境。 而老年旅游市場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也著實是制約老年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 相關研究認為,當前我國銀發旅游市場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產品同質、安全保障不全、導游服務欠佳及營銷宣傳不充分等方面⑧。
實際上,從“制約因素序列等級角度提出的休閑制約的等級/協商模型認為這三種制約因素具有等級關系,個人內在制約和人際制約是直接影響休閑參與的最重要因素,而結構性制約是左右休閑行為最次要因素⑥。 ”這三類因素的克服難易程度隨其重要程度進行變化, 即個人內在制約因素最難克服,人際間制約因素次之,結構性制約因素相對最易克服。 這也可以解釋目前已有的許多相關研究主要側重點在結構性方面的制約因素,原因是這方面最易付諸行動且有所成效。 而在對這些制約因素進行探討與辨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上述各個制約因素并非是完全獨立存在的,這些制約因素之間不僅存在同類因素的互相影響,還存在跨越類別聯結的現象。 即三類制約因素不僅存在直接的等級關系,還存在一定的互通性,且最終都會指向個人內在方面的制約。 據此,可以進一步來辨析、厘清上述制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與交織產物。
我國老年人落后的消費觀念與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同屬個人內在制約因素)二者互相影響,即落后的消費觀念部分來源于較低的受教育水平, 而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又阻礙了消費觀念轉型的可能。同時,這兩個因素又共同導致了老年人的生活缺乏休閑與樂趣、趨向單調,而老年人單一、缺少新事物的生活方式更限制了消費觀念得到改變和受教育水平得到提升的機會。最終這三個制約因素構成一個循環,互通影響,共同制約了老年人旅游意愿的產生。
首先,代際關系(屬于群體交際制約)中存在的子女對老年人的責任捆綁與否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屬于個人內在制約)是息息相關的。 其次,消費觀念與受教育水平(屬于個人內在制約)將共同受到社區交友與代際關系(屬于群體交際制約)的影響,低質量且人群單一的社區交友(如交友人群皆崇尚節儉消費、鮮有傳播旅游信息)、少互動且不夠親密的代際關系(如老年人子女回家探望或者與老人溝通的頻率較低、 較少傳遞新事物或新信息)都可能導致消費觀念與受教育水平的個人內在制約效應惡化、制約程度加深。 這些最終又通過個人內在制約因素的內部循環作用到老人的生活方式上,致使制約程度愈來愈深。
本文在環境結構制約因素方面主要著眼于老年旅游供給側市場的環境,而老年人在老年旅游中充當的其實就是需求側的潛在消費者。 因此,可以從消費者心理與市場的角度來理解老年旅游中個人內在與環境結構兩方面制約因素的雙向反饋,即倘若老年人對于旅游的消費期望不能有效地反饋給供給側市場,或是供給側市場不能把握制約老年人個人內在方面的因素并做出有效對策,那么兩方面因素綜合對老年旅游的制約作用就會更加嚴重。
群體交際和環境結構兩方面的制約因素主要通過個人內在方面的制約因素進行聯系,即兩者對彼此的互相影響主要通過上述影響個人內在方面的方式來實現。 但是也不能就此認定這兩者毫無直接聯系,在接下來關于協調制約因素、旅游發展對策的論述中,環境結構方面可以在老年人的群體交際方面入手來引導減弱個人內在方面的制約,幫助達成整體的協調。
可以發現,在各個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其制約作用最終都會指向對老年人內在方面的制約。 其結果是老年人對自我認識不足、缺乏自信從而導致休閑旅游意愿被抑制乃至無法產生。

圖1 基于休閑制約理論的我國老年旅游主要制約因素關系
基于以上分析的各個制約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錯綜聯系,從協調、轉化這些制約因素的角度出發,針對如何發展我國的老年旅游,既要進一步激發老年人的旅游意愿, 又要發展供給側的市場與之匹配,可以利用以下策略:
在社區文化建設上加強老年人的文化學習普及。 目前,許多社區單位已設有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除了提供老年人基本活動場地外,還可以以此為基礎開設文化普及課或講座, 建設老年人自習室,將老年大學搬進社區基礎建設中,爭取開拓老年人的視野,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彌補因知識水平不夠或學習能力欠缺而產生的抵觸新事物的情緒,同時幫助扭轉固有的節儉消費觀。 此外,社區還可以和一些志愿服務中心合作,舉辦一些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讓青年志愿者幫助一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等新信息時代產物的老年人“掃盲”。
發揚新時代“孝道”文化,子女作為老年人傾盡心血養育的孩子, 更是老年人聯系外界的重要環節。 為人子女要協調好自己的個人生活,不能讓父母在年輕時就為自己操勞,年老時還要被責任所捆綁而幫子女做各種家務、照顧孩子等,雖然許多老年人愿意并樂于做這些事,但是子女更要注意把控尺度,不能讓老年人為此失去個人生活。 同時,也需要重視老年人的身心發展,定期探望老人、時常與其聊天,耐心鼓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幫助老年人樹立新的消費觀念,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屬于自己的老年生活。
在宣傳老年旅游產品時, 應充分考慮其宣傳途徑所面向的群體。對于老年人,可以直接深入社區進行宣傳, 在社區的文化建設活動中投放廣告等。 同時,“充分運用報紙、廣播、電視、微博、微信、貼吧等渠道宣傳推廣,堅持傳統營銷與現代營銷相結合⑨”,通過傳統媒體(廣播、電視等)宣傳直接面向老年人,而在互聯網等新媒體載體上宣傳則更多面向老年人的子女后輩(中、青年人)。 在利用不同的營銷渠道、設計相應的營銷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受眾, 采取相適宜的營銷手段。
開發產品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有思路、有創新、重特色,合理規劃線路行程,避免產品結構模式化與老年旅游產品市場趨同化。 具體落實在吃住行等方面時,需要考慮老年人的牙口與消化問題,在餐飲上應當更加細致,比如米飯類型選擇、水果打汁服務、魚類挑刺服務等,酒店行業可以考慮專門設置老人床,交通工具和路線選擇求穩求慢等。 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區、交通部門等要綜合協商、調節、構建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產業鏈,使老年人在旅游過程中從頭至尾地享受特色服務。
假設在老年人個人內在相關的制約因素有所協調、克服的前提下,即已有相當部分的老年人能夠自如使用智能手機時,不妨提出智慧老年旅游的設想。 融合現代科學信息技術,開發老年旅游交友App,App 功能包括旅游信息分享、老年社交、健康信息綁定等。 要針對不同旅游偏好的老年人,實現按需劃分,推薦不同方案,并與各種旅游產業合作實現信息共享。 通過評分評價功能將老年人滿意程度、改進建議等相關數據及時反饋給相關產業和服務方,在牢牢把握老年人內在心理的同時,持續調整以應對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制約因素,形成動態的循環優化。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②王琦.老年人慣常活動規律和北京老年旅游市場發展趨勢研究[J].時代經貿,2019,(28):24-30.
③李昭.休閑制約與旅游休閑制約述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06):51-53.
④徐雨晨,張海洲,陸林.國際休閑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19,34(3):133-147.
⑤施林穎, 林嵐, 邱妍等. 國外休閑制約研究的特征與展望——基于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Leisure Sciences》《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期 刊[J].亞 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4,9(03):35-44.
⑥林嵐,施林穎.國外休閑制約研究進展及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12,(10):1377-1389.
⑦穆光宗,王志成,顏廷健等.中國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03):60-67.
⑧于寧.銀發旅游市場前景廣闊[J].中國國情國力,2019,(11):46-49.
⑨李泓沄,儲德平.安養鄉村、樂享田園:養老型鄉村旅游地新機遇——基于養老旅游、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4):49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