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 潔,李 斌
(1.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730000)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在長久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以體育與游藝等傳統的文化形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它是一種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旅游資源。 但是,僅依靠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特質難以真正服務于旅游事業。 因此,科學評價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準確地把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和性質,是科學保護、合理利用與開發的前提和依據。 本文選取部分甘肅省省級、 市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進行定量評價,為遺產保護提供科學依據,也為當地開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提供可行性論據,以期實現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甘肅省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接四川、青海,北連寧夏、內蒙古,西北與蒙古國相連。 省內從東南到西北地貌類型眾多、氣候條件差異大,天然的地理條件造就了44 個少數民族各自多元的文化元素,其中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 全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共20 項,市級53 項,共73項。 具體情況見表1。
本文運用AHP 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層次分析法(簡稱AHP 法)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T.L.Saaty 教授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一種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據問題的性質和所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其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依照因素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隸屬關系,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對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定量評價
為了對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準確評價,本文以科學性、整體性、可操作性等為原則,根據頒布的《中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國家標準的規定,在深入分析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數量、性質、分布等影響因子的基礎上,綜合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價值,通過理論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構建了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指標。 本文運用YAAHP 軟件將有關因素按照不同屬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三個層次,構建了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總目標評價指標(表2)。

表1 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對各層的重要性程度評定等級, 直到最下層。然后按1—9 的比例標度來度量各評價指標的相對優劣順序,建立判斷矩陣。

可以參考Saaty 提出的用數字1—9 及其倒數作為標度,進行賦值,計算權向量并做一致性檢驗,構建判斷矩陣。 構造好判斷矩陣后,將相關指標導入yaahp 層次分析法軟件, 計算每一層各元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根據構建的甘肅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指標, 將判斷矩陣輸入YAAHP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得出了各指標的權重,并且每個矩陣都通過了一致性檢驗。具體見表3。
從表3 來看,B 層的遺產資源價值權重為0.4200,遺產影響力權重為0.2689,遺產生態敏感度權重為0.0899, 遺產開發效益權重為0.1748, 遺產開發條件權重為0.0463。 其中,遺產資源價值為0.4200,在體育非遺旅游資源評價因子比重中最大, 是該項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中應最先考慮的因素。 遺產影響力權重次之,為0.2689,說明體育非遺旅游資源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影響力, 對于資源的開發價值有較大的影響。再次為遺產開發效益,遺產旅游資源開發后能否為地區帶來綜合效益, 是體育非遺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條件。 最后兩項分別是遺產生態敏感度與遺產開發條件,這兩項權重相對較低,但掌握現有開發條件與遺產生態敏感度才能對區域體育非遺旅游資源進行合理保護、開發、利用,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故不可忽視。
C 層中有19 個評價因子,其中權重較高的為休閑娛樂度、愉悅度、知名度、經濟效益與美譽度。 說明體育非遺作為一種旅游資源,應首先滿足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休閑娛樂、愉悅身心的需求。 其次,知名度與美譽度高的體育非遺旅游資源, 旅游者需求度更高, 能為區域旅游發展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便于實現體育非遺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根本目的。 因此,體育非遺旅游資源評價過程中應重視知名度、美譽度與經濟效益。
1.模糊綜合評價法。 選取甘肅省具有代表性的體育非遺旅游資源,利用特爾菲法進行評價。 采用十分制對87 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 對各個指標分為5 級,分別為(10-8],(8-6],(6-4],(4-2],(2-0],最終得到定性指標的評語集。
2.綜合評價結果。模糊得分乘上其權重值,即為綜合得分(其中≥9 為五級;(9-8]為四級;(8-7]為三級;(7-6]為二級;<6 為一級),具體見表4。
根據表4 的評價結果,將選取的甘肅省體育非遺旅游資源劃分為以下幾個等級,作為資源開發的依據和參考:四級旅游資源:肅北蒙古族那達慕;三級旅游資源:姑娘追、叼羊、頂杠子、博洛;二級旅游資源:萬人扯繩賽、秦腔獠牙特技表演、保安族“奪腰刀”、獅子上纜繩、二鬼打架、東鄉族拔棍、清水木人摔跤
根據對選取的甘肅省體育非遺主要旅游資源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旅游資源總體評價都在二級以上,其中三級及以上旅游資源所占比例為45.5%, 旅游資源等級質量較高。 這些體育非遺旅游資源主要是可以開展演出、互動游戲、競賽、節會、靜態觀賞等相關旅游開發的競技類體育非遺項目, 多數為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娛樂活動項目。 這些項目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點,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觀賞性強、 休閑娛樂度高, 對旅游者有較強的吸引力, 且集中在近幾年體育旅游發展較快的張掖、酒泉、甘南、天水、臨夏地區,旅游發展潛力較大。

表2 甘肅省體育非遺旅游資源評價指標(A 層)

表3 甘肅省體育非遺旅游資源評價因子權重(A 層)

表4 甘肅省非遺體育旅游資源評價表
甘肅省較高等級的體育非遺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酒泉市、張掖市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另外天水、臨夏也有一些, 且多數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傳統等,項目內容豐富、形式獨特、富有娛樂性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因此,在體育非遺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民族特色、地區特色,使其得到原汁原味的開發,讓旅游者感受到當地真實的文化與社會生活。
傳統體育非遺項目多為節日體育活動,適游期較短,旅游者必須在特定時間抵達當地才能參與其中;很多項目技術要求較高,旅游者只能觀賞,無法參與其中。 因此,旅游者感受不深,愉悅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者對這些項目的關注度與認可度。 建議張掖、酒泉、甘南、天水、臨夏等地,有效利用體育旅游與大眾旅游并行快速發展的契機,對體育非遺旅游資源進行多樣化開發,如采用舞臺化演出、常態化游客互動體驗游戲、晚會、旅游節會、民俗節會、大型運動會等形式,提高旅游者的體驗度與參與度,使旅游者不受時間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當地文化、參與當地民俗體育活動。
體育非遺旅游資源普遍存在知名度、認知度與美譽度較低的情況,許多項目甚至是旅游者聞所未聞的。 因此,在未來體育非遺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甘肅各地應加大營銷力度,提升體育旅游品牌效應。 同時,還可以打造特色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全方位地提升當地體育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力推動可持續非遺體育旅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