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周作人改造國民性視域下的俳句譯介研究”(項目編號:135309314/2018-KYYWF-0751)、齊齊哈爾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費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周作人創作散文取材獨具一格,廣泛獨特又不拘一格,有東洋和西洋、偉人和平民、世界和昆蟲,甚至于野菜、茶食、鳥叫聲......無所不談,充滿知識的廣泛性和趣味性,其散文通常短小精悍,文章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含蓄而簡單,質樸而親切。從周作人散文作品的審美趣味的取材與其藝術表現兩方面進行解讀與諦視,可以看出其散文主要以樸質、恬淡從容、雅致、厚重、通達、真率、親切等為主要審美趣味,其審美趣味的形成自然離不開周作人的親身經歷,與資質秉性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對周作人散文創作的分析,結合其散文特點,分析散文“適宜”的審美追求,幫助讀者更加深入了解周作人與其作品,了解美學構思。
關鍵詞:周作人;散文;審美追求
作者簡介:張婷婷(1983.4-),女,黑龍江人,博士研究生,齊齊哈爾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社會翻譯學、中日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2
引言:
周作人是文學史上頗為著名的散文大家,開拓了以中國民俗為主要題材的散文先河,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周作人對現代文學的發展與成熟影響十分深遠,尤其是對中國現代散文史的發展有著令人難以忽視的貢獻,中國現代的散文無論是理論,還是創作方面,無一不滲透著周作人的文筆影子。他既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倡導者,更是創作出一篇又一篇優美的散文,而周作人平生在散文創作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創作了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小品兼具簡單與苦澀的特點,通過散文小品,周作人將人生的樂趣、苦澀等感受平靜地表達出來,營造出一種苦澀的文章氛圍。俞平伯散文集中提到,周作人對于小品散文的寫作有具體的審美要求和美學構想,周作人說過,必須有澀味與簡單味,散文才更加耐讀,文字方面要多變化些,除了日常的口語,可以添加古語、方言等因素,雜糅調和,將知識與趣味巧妙地相融合,創作出雅俗共享的俗語文。周作人講“適宜”為散文寫作的追求,他認為散文創作應當有恰當的節制,文字方面要求多樣而恰當,有趣而含蓄地展現出內容的豐富、有趣和意義的深遠,發揮語言無窮魅力,讓讀者細細品味文章的美感。
周作人在散文寫作方面,無論是思想、文風,還是語言、內容等方面都做到了節制而有豐富的內涵,開創了散文小品的先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創作者。周作人的散文充滿理性思維,文風苦澀而又幽默,語言文字雜糅調和、雅俗共享,不僅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兼具知識與趣味,解釋了他散文中“適宜”的審美追求。
一、理性的思想
周作人在表述自己對創作的追求時提及:我喜歡擁有健全的物理學和深厚的誠意,并且創作簡單的散文和華麗的散文。因其不僅受到傳統儒道思想的教育,也接受過西方的個性主義、希臘文化等的廣泛教育,所以周作人的創作中,包含著歡樂與節制共存的看法,充滿了和諧、寧靜的氛圍,其作品中有滲透著對日本民間藝術中閑適、詼諧的認同,滲透著對西方文化的寬容,周作人思想的形成與其親身經歷密不可分[1]。
周作人的文章《喝茶》中隨處可見他的“閑適”。他在文中寫到“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陳夢”,講究在怎樣的環境下喝茶,喝怎樣的茶,用怎樣的茶......追求平和淡雅之美,與世無爭,對一草一木都飽含深情,對生活充滿韻味。走進周作人,閱讀《喝茶》,讀者會發現自己進入到一個清雅的世界,充滿了返璞歸真的風雅樂趣。又如《烏篷船》,游山、喝茶、在船艙中休息、鄉間犬吠雞鳴......充滿生活的趣味,悠然自得,閑適平淡。可見,在周作人的作品中,追求灑脫、平淡,讓讀者在平淡的語言中細細品味生活的情趣。
二、兼具苦澀與幽默的文風
周作人一生都希望過著悠閑而簡單的生活。但是,周作人所處地區和時代使他身不由己。1924年前后,中國的思想界正處于一種沉悶與動蕩,而周作人本人,因思想被久久束縛而病魔纏身,使得周作人沒有辦法進入自己閑適、平淡的境界,他時常感到孤寂與虛無,所以他的散文中除了昔日的平淡,還處處透露著苦澀的味道。同時,周作人又格外講究趣味,因而在他機智的創作下,所有的苦難都變成了散文中呈現的幽默的文字,使人們在捧腹笑后陷入沉思[2]。
周作人在《山中雜信二》中寫到,在他心中有一種矛盾,一面承認蒼蠅是與“我”同樣都是具有生命的,是大千世界中蕓蕓眾生之一,但是,另一面又當它是腳上帶著許多有害病菌的小蟲,在頭上爬得癢癢的,可惡極了,總想消滅它。這是情與真的矛盾,因無法調和而常常苦悶,同時反映了他對當世的革命思想的掙扎,處于動蕩亂世,苦悶難以排解,憂心忡忡。幽默與苦澀,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處處展現,他將這兩種不同的色彩巧妙融合,既和諧又矛盾,不一定能讓讀者感同身受,但是一定能讓讀者透過文字窺視一二。同樣充滿苦澀的作品還有《苦茶隨筆》、《苦竹雜記》、《苦雨》等,籠罩著淡淡的憂愁,又不失自己內心的閑適與幽默。以幽默襯苦澀,以樂景寫哀情,更顯苦澀與哀情。同時,透過文字,讀者更加靠近周作人,更加了解他,又不失為一種幸運啊!
三、雜糅調和的語言
周作人在長達六十年的漫長而又艱辛的藝術創作中,在語言方面下過不少研究,最終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雜糅調和,平淡簡約。周作人的作品簡單、樸素、質樸、真實,平淡如畫,體現了生命的原始形態,沒有雕塑、追求樸實生動的自然,體現了生命的本質。周作人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詞藻,簡單又自然,沒有令人驚訝的奇思妙想。同時,在周作人的散文創作中,由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周作人語言方面,善于將西歐、日本等民俗諺語進行旁征博引,引用了諸多外來詞匯,并且以白話文為基礎,容納口語、方言、外來語言,雜糅調和,自然詼諧,平淡真實,細細品味,宛若家常談話,娓娓道來,推心置腹,親切可信[3]。
像《故鄉的野菜》中,從買到薺菜開始,談到薺菜在故鄉隨處可見,談到馬蘭頭,又說到黃花麥果、艾餃......從常見野菜入手,談及野菜的特點,如何去尋找、采集、食用,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生活的積極與情趣,宛若嘮家常,親切自然。又像《啞巴禮贊》中,引用了“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等語句。多用方言和慣用的俗語,例如“斷腳”和“啞吃黃連”,形成一種微妙而精致、優雅而又普通的藝術作品,從而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引發讀者與散文作品產生共鳴[4]。
四、知識的廣泛運用
周作人自小便受到私塾教育,因此受家庭教育和私塾的雙重影響,從童年時期,便具備了古典文學的基礎,青年時期又吸收了多種外來文化,尤其是《閉戶讀書論》之后,便開始了對中外文化的苦心研究,其一生中對日本文化研究長達五十余年,對其不同國家的文化深得精髓。因而,周作人的學識功底深厚廣博。在散文創作中,洋溢著中國古典與近現代文化素養。周作人對散文知識性和趣味性十分關注,他在寫到草木魚蟲時常常引證,對其形態特點等深知熟識,信手拈來,筆下萬物不僅具有豐滿的形象,又極其富有情趣。《故鄉的野菜》中,周作人寫到薺菜、草紫,便引用《西湖游覽志》、《清嘉錄》等典故和詳細介紹,準確描述了野菜的形、名、用和特點,談及野菜的文化背景與兒時采摘野菜的回憶,讀來自然質樸,給人專業且真實之感[5]。
發表《閉戶讀書論》后,周作人逐漸形成了“公抄體”,這是一種獨具個人特色的散文體,可謂是又開創了散文寫作的新形式,如《風雨談》、《秉燭談》、《苦茶隨筆》等,皆是此類文章。《蒼蠅》一文中,創作方面便有了獨具個性的創新。一說到蒼蠅,人們便聯想到種種不好的畫面,而周作人卻在文中運用知識,將蒼蠅變得生動有趣,又富有情趣。文章除了回憶兒時捉蒼蠅的快樂時光,又談到古希臘路吉亞諾斯在《蒼蠅頌》中“蒼蠅具有頑強生命力”與法布爾《昆蟲記》中有關蒼蠅的記錄,以及《詩經》中對蒼蠅的提及,點出中外文化中對蒼蠅形象描寫不同,既點明了蒼蠅是具有生命生物,又說到了與蒼蠅有關的文化,向讀者展示了不同的形象。作者通過對中外文學作品中對蒼蠅的描述,為蒼蠅的“惡貫滿盈”進行了糾正,指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相關性和統一性,并為讀者提供了新穎有趣的經歷[6]。
五、結束語
從周作人的散文中不難發現,盡管整個散文語言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細節上十分的精致,大到社會萬物,小到花鳥魚蟲,無一不透露出周作人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真正實現了將自己的創作達到豐腴與雅致共存。不僅達到了散文語言的通俗易懂,也實現了散文內容的雅致。周作人首倡“適宜”、“節制”的審美追求,并一直事必躬親地進行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苦澀而又幽默的風格,影響了一眾文學大家,為散文小品及白話散文的創造豎起一面高大的旗幟。
綜上所述,無論是風格、內容,還是在語言方面,周作人的散文都充滿了自己獨特的韻味,而從這三個方面對周作人散文進行深度分析后,我們會發現周作人在散文寫作當中,追求“適宜”的審美。中國藝術的美,在于用心感受、用心領悟事物表象以及內在所給人呈現出的美,而周作人的“適宜”藝術之美恰恰在于用平淡、樸素的的語言表現出自己對社會、對世間萬物的獨特分析與見解,并通過平淡的語言感觸讀者內心,引起讀者共鳴。他的散文表面上顯示的是樸素與簡單,可是如果讀者能夠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在周作人的散文當中,我們能更進一步體會他內心世界的豐富。這一切源于周作人對自己的文章創作具有獨特的審美追求,所以他的散文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華麗的詞藻固然重要,但是平淡樸素、真實的語言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更加富有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裴詩玲.論周作人散文"適宜"的審美追求[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037(004):110-112.
[2]卞星.沖淡東方神韻的演繹——分析東方文化對周作人散文風格的影響[J].讀天下(綜合),2018(1):253-253.
[3]安樂一.周作人散文的"淡"與"苦"[J].名作欣賞,2018,622(26):129-130.
[4]熊子健.清雅與超越——由《喝茶》窺見周作人生活寫作的追求[J].漢字文化,2018,216(22):33-35.
[5]徐月芬.從周作人的散文看其人性觀[J].青春歲月,2019,000(014):18-19.
[6]趙潔.誤讀周作人——對周作人與小品文關系的再考證[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