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不僅在國內人人皆知,而且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國外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其中所塑造的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雖然這些人物形象冠以了神話傳說的影子,但究其本質還是能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類型。本文從外貌或性格解析了該作品中的四大主角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的人物形象。
關鍵詞:神話;文學作品;《西游記》;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韓晶子(1981.2-),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文化和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2
《西游記》是古代神魔小說的大師吳承恩所作,小說是以玄奘西游取經這一歷史事件作為題材,描述了一個師徒四人歷經千山萬水、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終修成正果的故事[1]。該作品以其生動的語言塑造了一系列的經典形象并且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現實,展現了古代民間文化形態的多樣性。
一、孫悟空的人物形象解讀
(一)叛逆與不畏懼強權
這一人物形象特點可以在大鬧天宮這一節看出,從一個“鬧”字能夠看得出孫悟空的反抗意識是非常強烈的。孫悟空在初到天庭見到玉皇大帝時并不似其他的神仙一樣在面對玉帝時都是畢恭畢敬的姿態,甚至還表露出了輕視的表情從這里可以看出孫悟空內心中的叛逆心理,并且內心是崇尚自由和平等的,對封建傳統的體系是藐視的。而在孫悟空知道自己被玉皇大帝蒙騙做了弼馬溫之后,毅然決然就奮起反抗,走向天庭的對立面,面對天庭的百萬天兵天將毫不退縮,從這里可以看出孫悟空為了自由即使面對強權也絲毫不懼的性格特點。但是從這里同樣可以看出孫悟空不成熟的內心,行動也非常不現實,過于自信的心理最終導致了他被如來壓到五指山下五百年才跟隨唐僧去取經,這一點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人民的斗爭[2]。
(二)忠誠忍讓
這一人物形象特點在書中寫到的許多節都能看出來,首先是白骨精分別變幻為一家幾口的模樣,騙過了身為凡夫俗子的唐僧卻騙不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孫悟空一一將變幻出的一家幾口打死,可是換來的是師父的不理解與責怪,被師父大罵一通,孫悟空頓時感到惱怒不堪,一氣之下離開取經隊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花果山,但還沒在花果山待幾天,豬八戒找過來告知孫悟空唐僧有難的消息,孫悟空一聽說師父有難便馬上跟隨八戒回去解救師父了;在后來遇到平頂山的銀角大王,因為受制于銀角大王而不能及時保護師父,而急得掉下了眼淚;隱霧山中了妖魔施展的分瓣梅花計,將師父丟了,又流出了眼淚??梢钥闯?,在這么長的取經途中唐僧對孫悟空的誤解次數實在不少,如果不是孫悟空對唐僧的一片忠心與忍讓,取經不可能完成。
(三)堅韌善良
這一人物形象特點從整個取經過程中都可以看出,孫悟空見到作惡的妖怪必定想方設法除掉,但是碰到遇難的善者都是盡力救之。在十萬八千里的取經途中碰到的妖怪多不勝數,但是每次孫悟空和妖怪作斗爭時大都主動去進攻,絕不放過每個作惡人間的妖怪,令妖怪們聞風喪膽。比如說在書的67回中孫悟空被駝羅莊的主人請去捉妖,孫悟空馬上回到:“承照顧了”。而豬八戒則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背浞值乜闯鰜韺O悟空除妖的熱情,孫悟空除妖說到底是為了救受到傷害的老百姓于水火,表現出孫悟空本質堅韌善良的特點。
二、豬八戒的人物形象解讀
(一)“丑陋卻又可愛”的外形
豬八戒長者一副豬的面貌,大耳長嘴,身體非常粗糙,腦門后面還有一溜鬃毛,手里的武器是一把九齒釘耙。這幅面容在取經的路上可謂人見人怕,甚至有些妖怪看見都退避三舍,常常會遭到嘲笑,給自己也帶來了不好的遭遇。比如高老莊不幸的婚姻,在西涼女國時,太師也拒絕了他,經常被孫悟空捉弄,就連善良的師父也說過:“他兩個耳朵蓋著眼,愚拙之人也”。豬八戒這幅丑陋中透露著憨厚的外貌加上他呆頭呆腦的行事風格給讀者呈現了一個憨厚可愛的形象。
(二)充滿貪欲
豬八戒在西游記中最為出名的還是貪吃、貪睡及好色這三大貪念。豬八戒貪吃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高員外嫌棄他一頓得吃上三五斗的米,在寇員外的家中,一碗飯一口就吃掉,幾個童仆和庖丁同時為他上湯添飯,忙得不亦樂乎。豬八戒吃東西也從來都是囫圇吞棗,東西到了嘴巴里就吞下去了,相當干凈利落。師徒四人到萬壽山五莊觀時,豬八戒無意之中聽到這里有人參果,就煽動孫悟空將人參果偷來吃,等到孫悟空偷過來時,沒等孫悟空和沙僧開始吃,他就一口給吞了,味道也沒嘗出來,于是開始嘟囔著“再去弄幾個來”好好地品嘗味道,結果被小道童聽到給揭發了。豬八戒貪睡,師父叫他化齋貪睡,師兄叫他巡山貪睡,在碗子山與黃袍怪的大戰中也貪睡,睡得香時師父叫他都發火。豬八戒好色,在成為豬八戒之前還是天界的天蓬元帥就因為調戲嫦娥而被貶入凡間,在跟隨唐僧取西經時,黎山老母幻化成的老婦用三個女兒招夫婿來試探八戒,八戒見到三個貌美的女兒眼睛都直了,甚至想把丈母娘一起娶了,后來在嫦娥仙子降服玉兔時,八戒再見到故人時瞻望朝拜。
(三)富有“人情味”
豬八戒膽小。憨厚、好吃懶做、貪小便宜還好色,但他內心是善良并且有人情味的[5]。如果孫悟空代表那些天才人物,本領高強、精明能干,才能遠超一般人,那么豬八戒就是代表著市井普通人,做事拖拉、看起來笨拙無比,做事總想著半途而廢。豬八戒好色但是從未破過色戒,好吃但一直餓著肚子,膽小但在幫助師兄打妖怪時也會鼓起勇氣,這些都是大多數人的性格特點,由于八戒這些更貼近人性的特點,讀者會與豬八戒這個形象產生親切感,更容易接受這種形象。
三、唐僧的人物形象解讀
(一)忠君
在13回中唐僧說過他取經的目的是“圣主皇圖永固”,在85回中唐僧被妖怪抓住后心中所想不是自己的安危反而是“今若喪了性命,可不盼殺那君主,辜負那臣子?”這些都將唐僧的忠君愛國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唐僧在小說中給人大多數時候的印象是膽小愛哭,在面對取經路上的種種困難時經常流淚,表現自己的憂愁和恐懼。但是他的憂愁和恐懼不是對于自身的性命安危,而是對于不能完成君主托付給他的任務的憂愁和恐懼,因為取經對他的意義主要在于效忠君主,雖然面對困難表現出恐懼,但在取經這條路上卻不曾后退半步,充分表現出唐僧對君主和國家的責任與忠誠[3]。
(二)意志堅定
唐僧為了達成去到西天取得真經這個目標,始終堅持自己遵循的原則,遇到困難時從不退縮,面對誘惑時堅守自我,不管是女妖精還是女兒國的國王給他的誘惑都動搖不了他心中西行取經的念頭。雖然有時候他迂腐的行為在徒弟與讀者眼中看起來可笑,但站在他自己角度上,這是堅守原則的行為,他恪守佛門弟子行善和不殺生的信條,所以孫悟空的“濫殺無辜行為”在他看來是違背佛門規矩的行為,即使濫殺無辜的對象是白骨精幻化出的普通人。即使在取經路上唐僧被許多妖怪利用善良所欺騙,但他始終保持著善良的本性,從不動搖。
(三)品格高尚
唐僧從小受到佛門的教誨,與世間萬物為善,善良的本性在他的身上一覽無遺。比如為救紅孩兒讓自己陷入險境,烏雞國的國王給他托夢,他心中的惻隱之情就大發,還有他幼時辛苦砍柴換魚,然后將魚放生等事件都表現出唐僧心地非常善良。即使在孫悟空要打死妖怪時,唐僧也會善心大發,孫悟空認為只要是妖怪都應該殺了,唐僧會先考慮能否用感化而非殺生的方式對待妖怪。在他對待弟子的態度上也能看出他的博愛之心,對待本領高強但狂妄自大的孫悟空比較嚴厲,但對待憨厚老實本領不怎么樣的豬八戒卻呵護有加。
四、沙僧的人物形象解讀
(一)安分守己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在菩薩和佛祖面前雖然表示自己心甘情愿跟隨師父修行,但內心還是有著這個和尚做一日算一日的念頭,豬八戒則直接頂撞菩薩“前程!前程!若依你,叫我嗑風!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管甚么二罪,三罪,千罪,萬罪”。所以他們在取經路上并不是那么安分,有時還會與師父發生爭執,對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有時都會不尊敬。孫悟空時常會想念在花果山無拘無束的生活,豬八戒不僅更不用說,好吃好色還懶惰,對高老莊念念不忘。唯獨只有沙僧是真心實意地在當和尚,因為沙僧不像他的兩位師兄可以回到他原來的地方,他在流沙河里當妖精本不是他所愿,況且每隔七日還要受到飛劍穿胸的痛苦,所以他是沒什么退路的,在取經隊伍中是最安分守己的那一個。
(二)踏實細心
沙僧沒有孫悟空那么的急躁冒失,也沒有豬八戒那么好吃懶做,他在取經路上一直勤勤懇懇的照顧唐僧,做著牽馬挑擔這些瑣碎的事情。在碰到妖怪時,負責行李馬匹的照看并且保護師父,需要他幫助對付妖怪的時候也絕不懦弱,三個徒弟里沙僧無疑是最踏實的那一個。六耳獼猴將唐僧打暈后,沙僧在去尋找兇手時先將被打暈的唐僧妥當安置好了,在書的第九十七回中師徒四人取得了無字經,是沙僧先發現了書中沒有半點字跡,這些都體現了沙僧細心的特點。
(三)逆來順受,精明世故
首先沙僧是逆來順受的,在第一百回中,沙僧終取得正果并且被封金身羅漢,位居豬八戒之后。不像豬八戒那樣叫囂表達不滿,而是默默地接受,他可以在內心安慰自己他本領不如孫悟空,佛門淵源不如唐僧,取經做出的貢獻不如豬八戒,他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他這種表現和他的身世有關,沙僧原本就是凡人,在機緣下得以修滿功德受封為卷簾大將,后因失手打破琉璃燈而被打入凡間,他對他身份的清楚認知導致了他逆來順受的性格特點。其次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在第四十回中孫悟空要和紅孩兒認親,沙僧則笑著說到:“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里與你認什么耶?”應沙僧之言,紅孩兒根本不屑與孫悟空認親。而且取經路上沙僧基本上都是少言少語,做事小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師父的話言聽計從,在取經隊伍中從來都是中立態度。
五、總結
《西游記》從問世至今已經經過了幾百年,在這個過程中影響了一代代的讀者,藝術價值和魅力有增無減,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將神話與現實相結合,塑造了一個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4]。
參考文獻:
[1]吳靜,徐辰佳融,徐習軍. 從文本到符號:《西游記》中的大圣形象研究[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8):34-38.
[2]李冰冰. 論經典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與其服飾色彩之間的關系——以《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為例[J]. 大眾文藝,2018(20):235-236.
[3]呂博. 《西游記》中僧人形象的嬗變初探[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3):171-172.
[4]李曉媛. 淺析《西游記》中的各類水形象[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10):25-28.
[5]蘇珊玲. 心學視野下《西游記》中豬八戒形象探析[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