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作家中與中國以及中國文學有著深厚淵源的一位人物。在日本近代文壇中被稱為“鬼才”。他在短暫的十年之間創作了148篇小說。其中,以中國為故事發生的舞臺、以中國人為主人公的作品和取材于中國的古典小說、故事的作品,共計20余篇。本文以芥川筆下歷史小說中的《奇遇》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原作,闡述芥川龍之介在改編過程中所使用的翻案手法。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翻案手法;《奇遇》
作者簡介:李歡(1992.1-),女,漢族,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日語教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2
芥川龍之介是新思潮派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短篇小說廣為人知。芥川自幼受到來自家庭中良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熏陶,《剪燈新話》、《聊齋志異》、《水滸傳》等都是其喜愛之物。小學時期就開始接觸式亭三馬、近松門左衛門等江戶時代作家的作品。中日古典文學不僅為他的小說創作提供了素材,更進一步滋養了的他骨子中的東方文人氣質。進入中學、大學時代,芥川又開始如饑似渴的吸收歐美文學的養分,從易卜生、莫泊桑、法朗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青少年時期的大量文學作品閱讀為他日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芥川龍之介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不斷地攀登文學創作的高峰給后人留下了大量名篇。用獨特的手法、新穎的視角,創作了148篇小說、大量的散文和評論,其中與中國相關的有20余篇。芥川的小說根據題材可以分為歷史、現代兩大類,以歷史題材為主的作品集中在前中期。而歷史小說,則可以簡單地分成五大類:一是取材于封建王朝故事的;二是取材于宗教的;三是描寫江戶時代人和事的;四是以明治維新后文明開化時期的社會為背景的;五是取材于中國古典書籍的。
一直以來,對于芥川龍之介及其中國題材作品的研究都是層出不窮,多是從出典、人物形象、敘事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涉及其中翻案手法的研究則很少見。本文選取芥川歷史小說中的第五種類型,即:取材于中國古典書籍的作品中的《奇遇》為例子對芥川的翻案手法進行研究。
一、《渭塘奇遇記》與《奇遇》
芥川龍之介的《奇遇》改編自中國明代瞿佑撰寫的文言短篇小說-《剪燈新話》中的《渭塘奇遇記》,芥川通過對原作的改編使作品完全擺脫中國傳統特色,具有極強的后現代主義特點。
《渭塘奇遇記》出自瞿佑所著的《剪燈新話》,講述的是一段佳人才子的故事。元朝至順年間,金陵叫做王生的男子,形貌俊美、神色清朗。在前往松江收租歸家途中,偶遇一家景色優美的小酒店,在飲酒過程中無意間與酒家的年方十八的女兒邂逅,二人眉目傳情了一會兒。后來,王生離開酒店乘船歸家。此后,王生每晚便開始有與酒家女兒相遇的夢境。某晚王生再次在夢中遇見酒家女兒,二者互換了信物。當王生醒來時發現自己的扇墜真的不見了,手里多了一枚戒指。王生自己也覺得驚奇,便賦詩一首來記錄自己的經歷。第二年,王生再去松江收租時,再次經過那個酒家,店主將王生引入家門與自家女兒相見,才得知原來店主家的女兒和王生一樣也有過同樣的夢境。而且酒家環境也與王生夢境中一樣。二人認為這件事情是夢魂相交,兩人就此結為夫妻,白頭偕老。
反觀芥川筆下的《奇遇》,則與原作有著鮮明的對比,魯迅先生評價芥川的歷史小說是:“注進新的生命,與現代人生出干系來。”他的小說具有現代主義甚至是后現代注意特點。芥川的《奇遇》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由一個作家和編輯的對話展開。編輯向小說家催繳稿件,小說家便拿出了一篇名叫《奇遇》的小說,讓編輯看。接下來就在兩人的對話中穿插了以中國為背景的王生和酒家女兒的愛情故事。不同的是原作中二人并不知道在夢中相遇的原因,但是在芥川筆下二人的夢中相遇是二人為了美好愛情而策劃的計謀。
芥川對原作中部分內容進行了保留,但整體上來看改編部分比重也較大。接下來筆者將從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小說結構等方面對其翻案手法進行探究。
二、人物、環境
從人物上來看,原作中利用大篇幅去描寫王生的外貌,以及王生所賦的詩文,突出的是王生容貌俊逸,才華橫溢的自身特點。而芥川龍之介的《奇遇》中,正如馮裕智在文章《愛的禮贊-論芥川龍之介的<奇遇>》中論述的一樣,除了容貌、家境等描寫外,芥川將大量筆墨用于描寫王生前后生活習慣的變化,增設王生好友-趙生這一人物形象用于襯托之前紙醉金迷的王生形象。
同時為了揭開最后的“真相”,升華小說主題,芥川在文章的最后設置了酒家女兒母親這一角色。通過酒家女父母之間的對話“まずまず無事に芝居もすむし、こんな目出たい事はないね。”表明為了促成女兒的姻緣,早已知曉二人計劃的父母也是在演戲,道出了父母的秘密。此時整個小說的主旨也由對自由戀愛的贊美上升到對來自父母的血親之愛的贊美。文章的主題也在不同人物的對話之間不斷變換、升華。由此可見,芥川通過對人物的增設,增加大量對話,來達到升華作品主題的目的。
從環境描寫上來看,芥川幾乎保留了原作中對環境的描寫。深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的芥川深知中國傳統景物的特點,在再創作時,芥川選擇保留原作中的景物描寫。所以此處幾乎是對原作的直譯。
“高柳古槐,黃葉交墜;芙蓉十數株,顏色或深或淺,紅葩綠水,上下相映……”
“柳や槐に囲まれながら、酒旗を出した家が一軒見える。朱塗りの欄干が畫いたように、折れ曲っている容子なぞでは、中々大きな構えらしい。そのまた欄干の続いた外には、紅い芙蓉が何十株も、川の水に影を落している。”
通過上面兩處環境、景物描寫的對比來看,芥川在保留原作景物的基礎上,對部分日語難以再現的表達進行了刪減。同時可以看出,原作的相關描寫在字數上雖少,但涵蓋內容卻絲毫未減,這一點上日語表達就沒有漢語表達具有優勢。對于原作景物、環境描寫的保留使得芥川的作品流露出濃濃的異域風情-中國風。
綜上所述,芥川在對歷史小說進行改編時,往往通過增設人物來豐富小說整體內容,突出主人公形象。同時亦有推動小說情節發展,引導小說主題的轉換的作用。對文中環境、景物描寫的保留,則賦予芥川歷史小說更多的異域色彩,使得作品更加飽滿,更具有吸引力。
三、故事情節
從故事情節來看原作《渭塘奇遇記》顯得較為簡單,沒有過多的情節性描寫。文中關于王生與酒家女兒初次相見的情節描寫,由于古漢語的特點,此處描寫亦不過幾行字。酒家女兒與王生的再次相遇也是通過寥寥幾句話描寫的。芥川的《奇遇》與原作相比增加的部分較多。首先,芥川為小說增添了趙生看見王生所寫的詩,向王生詢問是不是戀愛的故事情節。“趙生は詩稿を王生に返すと、狡猾そうにちらりと相手を見ながら、「君の鶯鶯はどこにいるのだ。」と云った。”為下文王生與酒家女兒的相遇以及二人夢中的相遇做了鋪墊,巧妙的推動了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其次,芥川在結尾處增加了王生和酒家女兒之間的對話、酒店老板夫婦之間的對話。
“まあ、そうやかましく云わずにやれ。娘も壻も極まり悪さに、知恵袋を絞ってついた噓だ…お婆さん、お前はどうしたと云うのだ。こんな目出たい婚禮に、泣いてばかりいてはすまないじゃないか?
お爺さん。お前さんこそ泣いている癖に……”
芥川利用新增加的兩段對話不斷轉換者作品的主題,使得作品內涵在對自由戀愛的贊美和對父母之愛、血親之愛的贊美之間進行變換,將小說的主題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在讀者在以為小說即將要完結時,恰好又為讀者推開了另一個結局的大門。
由此可見,芥川在對歷史小說進行改編時,往往通過增設特定的情節為后文內容做鋪墊、通過情節的設置,特別是對對話的運用,在人物的交談之間不停轉換著作品的主題,為讀者不斷開啟驚喜之門,這也使得他的歷史小說更具有吸引力,使得讀者總有意猶未盡之感。
四、小說結構
從小說結構上來看,《渭塘奇遇記》是傳統的中國小說并沒有突破當時的束縛,采用的是中規中矩的寫作形式。在原作中直接以“至順中,有王生者,本士族子,居于金陵。”開頭,迅速地交代了故事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在對主人公王生的外貌進行描寫后,以“因往收秋租,回舟過渭塘,見一酒肆”的方式簡單交代故事的起因。接下來便是大篇幅的景物描寫以及所賦詩文,其中穿插著王生與酒家女兒在夢中相遇的片段,以及分別后王生在夢境中與酒家女兒相見的故事。原作對于故事的整個經過的敘述較為簡單,結尾處也只是以王生與酒家女兒的對話結束。整體上來看,原作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進行創作,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符合當時的束縛個人情感的時代背景。
芥川的《奇遇》在整體結構上對原作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首先以編輯帶著催稿的任務去找即將出發去中國的小說家,要求小說家交稿子作為開頭。
“編輯者 支那へ旅行するそうですね。南ですか? 北ですか?
小説家 南から北へ周るつもりです。
……
編輯者 「奇遇」と云う題ですね。どんな事を書いたのですか?
小説家 ちょいと読んで見ましょうか? 二十分ばかりかかれば読めますから”
小說以輕松中帶有些許緊張的對話形式為后來小說家提交名為《奇遇》的稿子做出了鋪墊,引出了《奇遇》這一故事,即《奇遇》是以作中作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接下來小說便穿梭在現實和虛構之中,作中作的《奇遇》和小說家與編輯者的對話反復交替出現,將小說整體的結構整理一下不難發現,整體是按照對話―作中作―對話―作中作―對話―作中作―對話的順序展開。而文本套文本這種形式是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形式。后現代主義的元小說中作者往往身兼敘述者、主人公和作者等多重身份,經常自由出入作品,重要技巧是作品中套作品。《奇遇》中,首先編輯向小說家詢問稿件的事情,小說家拿出了名叫《奇遇》的小說,讓編輯看。于是開始了以中國為舞臺背景的不可思議的戀愛故事。由此可見,芥川在結構上的改編使得整個作品在充滿現代性的同時,其顛覆性的敘事模式,打破了讀者對閱讀的期待,打破了嚴肅與瑣碎、向讀者傳達小說自身的虛構性。
總體上來看,芥川對小說《奇遇》結構的改編處理變化相較于,上述過程中論及的人物景物、故事情節等要素相比,變動較大,采用作中作類似于后現代文學的手法,重新賦予小說新的生命力,使得文章在虛實之間轉換,剔除了文章的陳舊感凸顯了文章的現代性。
五、結論
芥川的歷史小說題材豐富、主題鮮明,其中的中國題材作品更是以中國為舞臺背景、以中國傳奇故事抒發自身的心聲,以理性給予作品嶄新的詮釋。本文通過對芥川中國題材歷史小說-《奇遇》的分析,發現芥川在改編過程中借助對原作中景物描寫的直譯使得小說自身具有濃厚的異國風情,利用情節的增設、人物的增設豐富內容,實現作品主題的轉換,在結構上通過作中作結構向讀者引領讀者在虛實的時空中轉換,向讀者傳遞著作品的現代性,賦予了小說屬于芥川文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文中《渭塘奇遇記》片段均引自翟佑等著 周夷校注. 剪燈新語 外二種[M].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57.
[2]文中芥川龍之介《奇遇》片段均引自青空文庫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76_1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