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青
摘? 要:海明威短篇小說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世人的贊譽。本文從淡化情節,突出人物對話和動作;虛無主題的表現;簡約凝練的文風;相反對比手法的應用;零度結尾的設置等方面對海明威短篇小說的藝術風格進行了探究,對于賞析海明威作品,體驗其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海明威;短篇小說;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2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其作品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深受人們的喜愛。海明威一生創作了很多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藝術風格獨特,將其革命性的“冰山文體”推向頂峰,對后世小說家進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非常優秀,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望,這里我們重點探究一些海明威短篇小說的藝術風格,領略一下其作品的藝術魅力。
一、淡化情節,突出人物對話和動作
海明威在汲取眾多流派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并且作者一生的創作中都遵循著這個原則。所謂的“冰山原則”指的是,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借助于文字表達出一小部分內容,而另外大部分內容作者有意識的隱藏起來。作者展示出來的內容質量要高,能夠引發讀者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而隱藏起來的內容,是需要讀者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完善和補充的,也就是使讀者能夠積極參與作品的創作,進行創作性的閱讀。在這種原則下,海明威作品充滿哲理,象征性很強,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其內涵深刻,令人遐想。也正是“冰山原則”的指引,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在創作過程中,淡化情節,突出人物對話和動作,這成為其短篇小說的重要風格。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淡化情節,有的作品甚至沒有情節,大部分內容都是人物的對話,或者是人物在情感支配下所展示出來的一些動作。小說人物豐富的情感,作家沒有進行細致的展示,而是借助于精煉傳神的語言,及大量的潛臺詞和動作,借助于對客觀環境的描述,展示出來,這種情感表達是含蓄的,是需要讀者自己體會把握的。
傳統短篇小說創作是以全知角度,將故事來龍去脈詳細地展示給讀者,情節非常完整,而海明威則故意隱去情節,他強調以少勝多,重視言外之意,重視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進行情感表現,并通過言談舉止推動情節發展。海明威也說過,省略部分是作家有意為之,是一種積極的創作行為,而不是遺漏。省略是為了給讀者帶去懸念,引導作者進行創作性閱讀,對作品進行進一步探究。作品省略內容也應該是作家熟悉而讀者又能通過創作性閱讀領略到的。這種省略才有價值和意義。比如,在作品的短篇小說《殺人者》中,殺人者與被殺人者之間的關系就被作者省略,但通過閱讀,讀者可以自己領悟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再比如,在《印第安人營地》這篇小說中,故事的起源和結局都被省略了,但通過讀作品,相關內容讀者可以猜想到。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創,情節簡單,作品是通過富有內涵的動畫,動作及戲劇性的場景描寫進行人物形象塑造及情感表達的,這種創作手法的應用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引發讀者積極參與作品再度創作,使作者在不斷地探究性閱讀下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虛無主題的表現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虛無”主題。虛無在他的作品中主要表現為死亡、荒誕及痛苦的意識。作者也正是因為虛無思想,他感到生活很痛苦,對人生也持懷疑態度。這也決定了其作品悲劇性的主題。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就曾說過,一切故事都是以死亡為結尾的。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中,他習慣于描繪冷酷、荒誕、不可知的世界。人在這樣的世界中,感受不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感受到的是生活生命的空洞與虛無。他作品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被社會異化了的,被世界拋棄的孤獨存在,沒有真正的人生價值。
比如,《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就是典型的反應虛無主題的小說。小說中塑造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沒有同伴,沒有青春,也沒有希望。小酒館就是他的避難所,是他躲避黑暗,虛無世界的避難所。他的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在小酒館中醉酒,為的是忘記痛苦,孤獨和虛無感。在這篇小說中還有一個老年招待,也是一個虛無的存在。他和老人一樣,對人類的理解是深刻的,對虛無世界有明確的認識,他和老人一樣要面對黑暗孤獨和虛無。在這篇小說中,虛無就是普遍的存在,是一種可怕的能夠吞噬人的力量。
在海明威的很多作品中,很多作品都營造了一個虛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所存在的人多是一些老邁、孤獨、迷茫、失望的人,他們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對現實極度失望,也沒有任何想法和希望,他們更愿意與世隔絕,遠離熟悉的人或者是地方,他們的內心是絕望,痛苦的,有的角色甚至會選擇自殺。因為,他們缺乏希望,缺乏精神寄托,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他們身上及周圍充滿了虛無。
三、簡約凝練的文風
海明威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簡約凝練的作品風格。在他之前,歐美文壇追求的是冗繁蕪雜的文風,作品喜歡用一些長句子,進行繁雜的表達,而海明威在創作中卻喜歡用簡約凝練的語言進行表達,他開創了簡約凝練的文風,對后世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明威的作品在景物的描繪和人物塑造中盡量做到簡約,在選材方面,他只選擇有意義的事件,并對其進行提煉,使其達到言簡義豐的效果。它能夠應用盡量簡練的語言勾勒出較為生動的生活畫面,使人物個性得以凸顯。海明威認為,作品創作中,所應用的語言愈少越好,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精準的含義,這是其追求的目標。后人評論海明威的作品,也說他的作品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清爽光鮮的畫面,海明威所說的東西不多,但他說得非常漂亮。這是對其文風的準確評價。
我們以作品為例,探究其簡約凝練的文風。比如,在他的作品《大二心河》中,尼克這一代人,內心世界都很受傷,但作者沒有對他的內心世界進行直接的描寫,而是借助于白描手法對尼克在復雜迷茫心情支配下所表現的行動進行了描述:尼克安安靜靜躺了下來。沒有任何東西打擾他。這是一個安靜的去處。他現在正在這兒,在這個好地方。通過簡單的語言,描寫他的行動,能夠使人感受到尼克內心的迷茫和失落。有評論家評論海明威是一個拿著板斧的人。他拿著板斧把所有繁瑣的東西砍去,留下基本的清爽的主干。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他能夠大膽舍棄一些無足輕重的內容,把最重要的東西展示給讀者,這種藝術個性是獨特的,是很難被模仿的。他的這種文風也是值得尊敬的。因為在當時小說創作中,常用一些重復的,華麗的語言及漂亮的句型,但細品起來,也沒有什么意義。而海明威就是對這種繁雜文風的超越。在他的作品中,極少使用形容詞和副詞,主要是借助于名詞和動詞對事物本來面目進行塑造。他作品中幾乎不會用修飾性的從句,多數情況下,他是采用短句及簡單句子進行表達。他自己就說過,自己最大的目標是能夠寫出沒有一點兒多余話的書。
四、相反對比手法的應用
在海明威短篇小說的創作中,應用了相反對比的原則。作者通過相反對比手法的應用,使作品內容更為豐富充實,更加貼近生活,同時使人物形象塑造更為完整,更顯生命力。作者借助于相反對比手法進行創作,使其作品不斷產生沖突,情節不斷變化,使故事充滿情趣。如果我們通讀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就會發現,他的小說中幾乎每篇都用到了對照,或者是相反對照或者是諷喻性對照。比如,在他的作品《乞力馬扎羅的雪》中,就用了這種相反對應的創作原則。哈利生命垂危,行動不能自理,他再也不能四處游蕩了,與之對應的是,他對過去生活的回憶,他回憶過去充滿激情的生活,能夠四處旅游,他幻想能夠飛躍雪山頂開始他的旅程。作者借助于相互對應的寫作手法,把現在與過去,生命與死亡,真實與虛幻融合起來,使作品內涵表達更為深刻。
五、零度結尾的設置
零度結尾也是海明威短篇小說的創作的重要藝術風格。零度結尾也是海明威終極悲觀主義人生觀的體現。零度結尾是一種中性的、非情感化的、回避主觀意向的一種創作方式。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就明顯地應用了這種創作手法。在結尾處,作者不點明作品的主題,也不對故事結局做任何的判斷和情感表達,甚至給人感覺是作品沒有結尾。但這種零度結尾的藝術寫法具有獨到的魅力,它能夠給讀者留下懸念,讓讀者遐想,使讀者更深入地參與作品閱讀,探究答案。
比如,在海明威作品《白象似的群山》中,作者以“姑娘覺得好極了”這句話結尾,在之后沒有安全任何情節內容,也沒有對這種結尾進行判斷和揭示。讀者還有繼續讀的欲望,但作品已經完結,這樣,讀者就需要對后面的情節進行想象,男女主人公以后如何?做沒做手術?手術之后怎么樣?等等,任讀者去想。也正是這種零度結尾的選擇,使讀者能夠參與到作品創作中去,進行想象,這也是其作品的獨特魅力。
零度結尾不僅能夠帶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能夠使讀者獲得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在《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作品中,麥康伯夫人十分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她認為自己的丈夫沒用,軟弱,尤其看不起丈夫在打獵時的怯弱表現。而對于陪獵人威爾蓀,麥康伯夫人卻認為他很勇敢,并且與他發生了不正當的關系。他們的關系被麥康伯知道后,他感到非常憤怒,感到極大的恥辱。妻子的背叛對麥康伯形成很大的刺激,對他的行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第二次打獵中,麥康伯奮不顧身,勇敢地沖向野牛,就在他對準野牛射擊的時候,他的妻子也對準野牛射擊,但子彈卻打在了麥康伯的臉上,小說以對話結尾。麥康伯夫人還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別說了”,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沒有明說,留給讀者一個懸念。這種零結尾方式的應用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這也成為海明威作品的獨特之處。
總之,海明威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內涵豐富,表現深刻,其作品創作手法獨特,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這里對海明威作品及其藝術風格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對于深刻感受其作品的藝術魅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淺析《一個清潔明亮的地方》中“冰山原則”的應用[J]. 張瑩.海外英語. 2017(20).
[2]解讀海明威作品的“冰山原則”[J]. 孫玉林,顧紅兵.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4(20).
[3]冰山風格:隱喻與存在——以《白象似的群山》為例[J]. 張建軍.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