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主義的提出為分析文本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在契訶夫的作品中,女性占有重要地位,《新娘》是其最后一部作品,娜佳的整個成長過程包括反抗傳統男權的壓迫,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到最終成長為一名新環境中的新女性形象。解讀娜佳,感受到作者對娜佳賦予的情感,對理解契訶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困境;覺醒;新女性
作者簡介:王佳楠(1996-),女,漢族,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2
安東·巴普洛維奇·契訶夫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劇作家。這部作品不僅是最后一部寫女性的小說,而且是他整個創作過程的最后一部小說,在他整個創作過程中他“始終關注著俄羅斯婦女的前途和命運,塑造了一個完整的婦女形象系列”[1]。對他所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類歸納大致可以分為“奴隸型”、“覺醒型”、“獨立型”這三種類型的女性,娜佳屬于第三種類型覺醒后獨立型女性,她在薩沙的引導下接受新思想,了解到女性需要接受教育;與此同時,娜佳自身也意識到自己身處傳統男權統治地家庭困境中,這里的家庭不僅指父親占統治地位的家庭,也指丈夫占統治地位的家庭。娜佳思想覺醒后勇敢地離開家庭,隔斷與家庭的聯系,從而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新女性,迎接一個全新的世界。
一、反抗壓迫,果斷地逃離“家庭”
《新娘》“就其情節來說與六七十年代的民主主義作家們寫的許多作品是相似的。這些作品描寫了一些青年男女為了一種充滿崇高精神的生活而同自己的生活環境決裂”。[2]娜佳是生活在一個富裕但限制個人發展的大家庭里,這個家庭的主要有三個女性祖母、母親和娜佳,表面上是一個沒有父權統治的家庭,但實際上女性占據著父親的位置,“光是聽她說話的聲音和口氣就可以知道,她是一家之主。”祖母扮演著父的角色,行使父的權力。每個人的生活都要依附于祖母,娜佳自然而然地就處于“他者”位置,她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只能依靠祖母進行生活。她的母親是尼娜·伊凡諾夫娜也同樣不能做主自己的生活,她“不愛自己已故的丈夫,弄得現在一無所有,只能依賴自己的婆婆,也就是老奶奶過日子。”她們都是不幸的,要依附于他人才能生活。更可悲的是,母親對娜佳進行思想的控制,母親在無形中已經規劃好了娜佳之后的生活,無異于重復自己的生活,依賴他人生活,也就永遠處于“客體”位置,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父的家庭里每個人都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必然會限制個人的成長,消磨人的意志。當娜佳的思想逐漸覺醒,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將是這般情形時,她感到苦悶壓抑便會反抗,嘗試尋找一條新的道路。
娜佳的結婚不僅是一次由女兒到妻子的角色轉換,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從傳統父的家庭進入夫的家庭。安德烈所代表的是夫的家庭,他從沒有主動了解過娜佳,他對婚房的改造設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讓娜佳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的安排,以及他對婚后生活的設想,也完全是他自己的幻想,從沒有主動傾聽過娜佳的訴求。安德烈作為一名男性,將自己定義為自我,是主體;將女性定義為他者,是客體的存在,[3]從中可以看出安德烈并沒有將娜佳處于一種平等地位,而是被統治地地位。娜佳在傳統家庭里沒有自己的位置,不能獨立于他人而存在;在自己建構的新家庭里,依舊處于一種從屬的地位,沒有人關注她自己的想法,只能繼續服從他人的想法,執行他人的命令。娜佳被圍困在男權統治的家庭里,沒有話語權威,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薩沙在小說中扮演著男性的另一種角色--精神領導者,他帶給娜佳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他毫不留情地指出掩蓋在繁榮事實下的真相,解開她們虛偽的面紗,他們的生活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壓榨和掠奪他人的權利獲得的,他還指出他們思想的空洞,祖母每日的生活就是重復,毫無新意可言。他指出這樣的生活是由于女性沒有接受教育,獲得新知識。在契訶夫看來當時的俄國教育水平不足限制了女性的發展,首先就表現在職業的選擇上面,對女性來說,在俄國想要找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受過教育的女性中最常見的職業是教育、醫療或藝術領域的活動。[4]娜佳要想擺脫這樣的生活,就要逃離傳統男權的世界,去接受教育,獲取知識,明白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二、覺醒意識,勇敢地確認自我
任何事物發生質變的事物都是從內部開始的,娜佳思想覺醒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傳統男權對自身的壓迫,導致自己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為男性、依附于男性而活,毫無獨立價值可言。娜佳在薩沙的引導下,逐漸認識到她生活的世界是華麗面罩下遮蓋的丑惡世界,一無是處、一事無成的生活現實。娜佳對這樣的生活漸漸感到十分的厭惡,思想開始覺醒,覺醒表現在對他人態度的轉變上。一是對母親態度的轉變。母親作為娜佳最親的人,娜佳最開始認為母親是年輕、有魅力的,“隔著窗子望過去,母親在傍晚的燈光下不知怎的顯得十分年輕”,她仰視著她的母親,認為母親是獨特的、不同于她人。在娜佳和薩沙的一次對話時,她發現了母親的不足之處而又不想承認,說明她的心里出現一種矛盾復雜的情感,由仰視她的母親轉變成平視她的母親,在平等對視中她發現了母親的普通平常,讀者可以看出娜佳此時的心理并沒有完全覺醒,她是處在一種混沌的狀態,并且她在竭力的勸服自己,“可她畢竟是個不同尋常的女人”,覺醒的萌芽被傳統觀念所打敗,她對母親徹底的轉變是在她想和母親訴說自己的苦悶的時候,發現母親并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她感到自己孤獨無援,從而明白母親這里并不能成為寄托心靈的場所。之后,娜佳再一次想到她母親的時候,發現母親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平常的、不幸的女人”,之前對母親的認識完全來自于自己的想象。其實母親也是傳統男權社會的受害者,但母親只是意識到自身的痛苦,感受到壓在身上的權力,但她并沒有去尋求改變,尋找改變現狀的解決途徑,只能將一切憂郁苦悶的情緒堆積心中,繼續成為男權統治下的犧牲品。
二是對安德烈·伊奇態度的轉變。娜佳十六歲的時候就期待著嫁給自己心愛的男人--安德烈·伊奇,但當婚期漸漸臨近心中卻沒有了喜悅和期待,聽到廚房的嘈雜聲時她會想到“今后的生活將永遠這樣下去,沒有變化,無窮無盡!”臨近婚期的時候,她感到心煩意亂和苦惱,意識到生活的無聊;當安德烈一次又一次的重復他說過的話,娜佳感到了無奈和不適從;當倆人一起看婚房的時候,娜佳徹底意識到自己對安德烈一點愛都沒有,她感到無比的厭倦和痛苦;當安德烈在描繪兩人婚后生活時,娜佳只想逃離,“他那只摟住她的手,她也覺得鐵箍似的又硬又冷。”與安德烈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她發現安德烈一直在約束她,限制她。娜佳不想帶著鐐銬生活,更不想成為男權社會的犧牲品,所以她在覺醒的過程中采取行動,沒有去婚禮現場,主動拒絕和安德烈結婚。娜佳從最開始期待結婚到最后主動逃離結婚,是在反抗夫權,拒絕一切壓在自己身上一切不合理的權力。娜佳認為女性不應該只有這兩條道路,還應該有反抗這第三條道路,主動反抗壓在女性身上的男性權力,確立自身的地位,建構自己的話語權威。
19世紀法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愛米爾·左拉說得好:“愚昧有益于人類的神話,可以說是一種長期的社會罪行。貧困、骯臟、迷信、邪惡、謊言、專制,對婦女的蔑視,對男子的奴役,一切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都是由于這種蓄意的愚昧而產生的,而這種愚昧已經成為政府和教會的統治工具。只有知識才能摧毀這些騙人的教義,消滅那些靠散布謊言為生的人們,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的源泉,即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5]薩沙在引領娜佳成長的過程中,著重強調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女性和男性一樣都要接受教育、獲取知識,擺脫愚昧,深刻地認識到人存在世界的價值。娜佳逐漸覺醒,她漸漸睜開眼睛來看世界,并積極采取行動,完成獨立自我的確認。
三、采取行動,成長為獨立自我
契訶夫塑造的娜佳形象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個角色,她敢想敢做,她兩次離開家庭,足證明她反抗的決心。她第一次離開家庭是感受到巨大的壓迫和薩沙對她思想的引導的一次逃跑行為,因為這次逃離除了薩沙知道外,無人知曉,暗含著薩沙對她引導起著積極作用。同時,娜佳在車上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表明她并沒有真正做好離開家庭的準備,她對家庭還有留戀和思念之情,而且此時的她對薩沙是仰慕、敬佩的,相信在薩沙的引導下,可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實現自我生活的意義。第一次逃跑之后,“娜佳非常想家,每天都思念母親和奶奶,思念薩沙。”讀者由此可以看出娜佳第一次的逃離是不徹底的,她的思想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覺醒,也就證明了由男性的引導并不能獲得真正的獨立,不能徹底解放自身。
當娜佳接受教育之后,她感覺薩沙“變得平庸和土氣了”,“不再像去年那樣新奇、有見地、有趣味了。”娜佳對薩沙認識的轉變,說明娜佳此時才是真正的覺醒,她已經脫離男性獨自成長起來,有獨立的思想意識。當她在一次回到家,發現家中的“一切都已衰老、陳舊,等著它的只能是它的末日,要么開始一種富于朝氣的全新的生活。”娜佳能獨立思考之后,她看到舊世界必定會被新世界所取代,人們迎來的一定是全新的具有朝氣的生活。薩沙的病逝從側面說明男性只能開啟思想覺醒這扇大門,而真正要進入這扇大門只能靠女性自己,靠女性自己的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獨立和成長。“第二天一早就告別了親人,生氣勃勃、高高興興地走了——正如她設想的那樣,永遠離開了這座城市。”娜佳這一次的離開是光明正大決絕地離開,帶著一種喜悅心情離開,對這個城市沒有一絲留戀地離開,而且離開之后再也沒有回來,徹底和傳統家庭割裂,奔向一個新的世界,從此以后,娜佳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徹底解放的新女性形象。
四、總結
全文作者以第三人稱視角描述了整個故事,伊沙對娜佳的引導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思想在引導娜佳,伊沙是作者的代言人,他的每一句話都完全代表著作者的思想和想法,他對時代的指控和批判也是作者對時代的指控和批判。作者對安祖母,母親、安德烈等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考以及對社會強大的責任感,“喚起人們對渾渾噩噩、不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6],包含著作者深切的感情。
契訶夫將娜佳塑造成一個敢做敢當的女性形象,她社會的一切弊病進行反抗,契訶夫的英雄們越來越意識到愛是存在的寶貴價值,為之奮斗的能力是衡量他們的生命力和靈性的標準。[7]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描繪了一個全新的、美好的世界,是“一種嶄新、廣闊、自由的生活”。作者通過娜佳這一形象的覺醒,反抗傳統男權社會,思想意識逐漸覺醒到最后勇敢的走出舊的家庭,愉悅的迎接新的家庭,這既是一個思想成長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付諸行動的過程。作者有意義表明女性通過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最終是可以成長為一個獨立自強的女性,不再是依附于任何人的一位新女性形象。
參考文獻:
[1]吳慧敏.弱者·覺醒者·行動者—契訶夫小說婦女形象三部曲[J].外國文學研究,1997(01).
[2](俄)屠爾科夫:安·巴·契訶夫和他的時代[M].朱逸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M].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4]李丹.1861-1917年俄國婦女解放運動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0.
[5]王田葵、楊蔭庭:外國文學史綱[M].工人出版社,1988年.
[6](俄)高爾基:文學書簡上冊[M].曹葆華、渠建明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7](俄)契訶夫.契訶夫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