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思維學科。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使學生學習到數學知識與結構、思維方式與方法、數學思想與概念,這些教學理念應該被灌輸到每位數學教師的腦海里,因此教師應該在每一堂課里實現有效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學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到了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學生構建自身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應從“學而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媒體;設置情境;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如果這兩個方面沒有聯系,不能相互作用,就很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數學課堂教學只有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則變得非常重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許多教師也在嘗試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而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導致學生活動形式化,缺乏實質意義。接下來筆者將從多媒體、設置情境、合作學習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法通常是教師對學生說話,教師的輔助教學工具通常是粉筆和黑板,這種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使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實際上隨著新課改的實行,教師將數學教材與多媒體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因此,多媒體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青睞,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對教學課件的設計,可以使教材內容變得更加立體,也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
例如,以學習《扇形統計圖》這一課為例,統計圖主要是為了幫助人們對一些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分析,以較為直觀的方式向人們介紹整體性規律的特點。對于學習扇形統計圖,我將運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正式上課時我將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關于扇形統計圖,大家可以從字面了解,再結合我們之前學習過的統計圖,可以知道這類統計圖的核心就是‘圓,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扇形統計圖長什么樣子吧!”隨著講解我會利用到多媒體,播放一些扇形統計圖,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印象,通過一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扇形統計圖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這節課的知識。
二、借助教材,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
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最喜歡情境教學法,因為這種教學法不需要使用任何輔助工具,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小學數學教材節奏相對緊湊、內容復雜,關鍵是數學的抽象性使學生難以理解,不利于教師的教學。情境教學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之一,它能有效幫助教師使教材內容具體化、生活化,促進學生理解,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提供有趣的學習氛圍。
例如,以學習《年、月、日》這一課為例,學習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可以進一步掌握這一課的內容,我會問學生一個問題:“上午8時,在北京的小明在教室里認真上課,可是在烏魯木齊的小麗才剛剛起床,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答:“因為兩地的日出時間有差異。”隨后我將詳細地為學生講解:“大家說得對,因為兩地有差異,所以新疆的日出時間比北京要晚2個小時左右。那么大家知道為什么會存在時間上的差異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通過問題化的情境創設,可以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采用合作法,幫助學生學習好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將數學教材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注意力,使學生專注于數學問題的探索,從而進行有效的數學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獨立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例如,以學習《圓柱與圓錐》這一課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理解,我采用的是合作學習法,我會事先準備幾組圓柱和圓錐作為輔助工具。在正式上課時,我將利用10分鐘的時間進行講解,隨后我會讓學生們之間進行合作:“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一直計算的是周長、面積、體積,但圓柱和圓錐不同的是這兩種都帶有圓,所以這也增加了大家在計算時的難度,接下來我將幾組圓柱和圓錐發到每個小組的手里,大家分別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體積。”然后給學生們15分鐘的時間進行測量、計算、討論,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時,我將依次到每個小組中,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在學生有問題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樣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們之間取長補短,增強自身的交流能力。
總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的,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搭建一個適合學生發展的平臺,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更多的話語權,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秉忠.教學方法創新? 數學成效斐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33):237-238.
[2]王秀英,王艷艷.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