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2019年底,武漢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各省各市一級響應快速進行防疫措施,在這種環境中產生了一批以社會事件為背景的音樂作品。音樂能夠影響人們的情緒,而這種影響能夠被人們所知覺到。本文從歌詞和演唱等音樂材料組成部分淺析這類作品的特殊性,探究歌曲所表現出的精神實質及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災難歌曲;特殊性;情緒;合作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065-02
一、音樂材料的組成
(一)歌詞
1.中國歌詞的起源
中國歌詞的歷史起源悠久,最早的源頭是原始人面對自然災害無法控制而產生恐懼時,只能將愿望寄托于神明而進行祈禱唱出的咒語。因為當時語言功能的限制,因此開始的表達只能用于祈禱時的咒語。中國古代的宋詞和元曲亦是一種歌詞的形式,除了獨立吟誦之外可以與歌曲相配合。中國近現代的歌詞發展以學堂樂歌的產生為開端,一些人從日本和歐洲留學回來,以李叔同和沈心工等作曲家為代表。剛開始的音樂作品創作多為將西方音樂旋律加以選曲填詞的模式。產生的代表作有《送別》《春游》《夕會歌》等。這種填詞模式的產生可能與我國過去的詩和詞等可吟詠的作品都是根據現成曲牌、歌調填以新詞的創作方式有關,同時也與當時參與創作學堂樂歌作品的創作者很少有懂得專業作曲技能的原因相關。這一時期的作品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特征與元素,后來慢慢發展,從五四運動之后產生了一些變化,開始使用貼近人民生活通俗易懂的語言,歌詞漸漸口語化,用白話將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家長里短表現出來。學堂樂歌的創作,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開始,當時的人們深受維新運動思想的影響,在國內開設新式學堂進行樂歌課程的教學,在音樂創作上大膽地向西方借鑒,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貢獻了一批早期的優秀音樂作品,為中國開啟了屬于我們自己的新音樂的先河。使集體歌唱的形式廣為傳播,為中國培養了最早一批發展與傳播音樂教育的人才,大力推動了中國音樂史的發展。
2.防疫時期的歌詞特點
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歌詞的表達也漸漸得以發展得更加復雜與豐滿。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對人們的情緒會產生影響,每個個體對音樂所產生的體驗是種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歌詞對人們對于作品的理解則具有導向作用。近期出現了一大批以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為背景的新音樂作品,在災難事件背景下音樂作品歌詞組成部分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1)反映現實,緊扣當下時局。作品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發生的事件以歌詞的形式進行講述。歌詞采用貼近生活的詞匯使聽眾擁有參與感,感受到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事件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并與之產生共鳴,用最真實的情感打動人心。(2)表達美好的希望,抒發內心情感。希望就像隧道盡頭的亮光,不論人類發展得多么興盛,都離不開人的生物特征。在長久的黑暗等待中會逐漸失去耐心,喪失抵抗的意志。而希望會給予人們堅持下去的動力,調整社會心態,呼吁人們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因為病毒并不是不可戰勝的。(3)歌頌英雄,英雄代表前進努力的方向,代表精神領袖,幫助國家可以凝聚人心。疫情時期,人們的心中需要榜樣,醫護人員的逆行使人民群眾看到了平凡人們做出的貢獻與國家切切實實的努力,我們擁有積極抵御天災的力量。每個人都不是孤獨地在奮斗,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對他人產生影響,在此時深深地體現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4)歌詞中引用中國宏偉的建筑或中華民族的偉大壯舉(例如長征),或是中國文化中古詩詞等源遠流長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借物或事件抒情,表達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的洪流中得以發展至今,擁有自己堅定的文化自信,此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百年之前的中國。我們擁有強大的醫療團隊、先進的科學力量以及國家的正確指導與人民無條件的配合與奉獻。借此影射這場防疫攻堅戰最終也會得到成功,使聽眾能夠感受到如今的中國力量,傳承中國文化。(5)鼓舞人心,振奮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受到集體主義的影響,是個團結的民族。打贏這場戰役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多方合作密切配合。歌詞用來表達人們日常難以言語的情感,激動人心直抒胸臆的歌詞使聽眾憋悶的情緒在歌曲中得以釋放,使人們堅信我們終會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歌詞在一首音樂作品中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當我們聽到一首歌曲時,除了旋律之外最容易被記住的就是歌詞,一些歌曲的廣為流傳離不開歌詞的魅力加持。這些歌詞或朗朗上口,或合轍押韻,或直擊人心表達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難以輕易說出的言語。歌詞是一首音樂作品種種組成元素中最能表達出人們心理的一種因素,人們在歌詞中釋放情緒。歌詞明確地表達出創作者創作這首作品的意圖,顯示歌曲的主題,好的歌詞能夠使人感受他人之感受和傳播積極的力量。
(二)節奏與節拍
節拍與節奏是構成音樂基本元素的一部分,決定作品的基調,是音樂作品之骨骼。在節拍與節奏的基礎上配以音高構成旋律,沒有節拍節奏的音樂就像大樓失去了鋼筋的支撐,音樂會松散無規則,難以流暢進行下去。以中國音樂家協會發表的幾十首災難性事件為背景的歌曲為例,作品大多采用四四拍節拍。這類節拍的強弱規律遵循強·弱·次強·弱的特點,使得樂句連貫性較長,從而產生較強的敘述感。相比較于四四拍節拍,四二拍節拍強·弱·強·弱的規律中重音重復頻率過于頻繁,語句敘事感較四四拍弱一些。而四三拍的節拍遵循強·弱·弱·強·弱·弱的規律進行重復,作為圓舞曲的代表節拍具有輕盈歡快的特點,節奏感與舞蹈感稍強,風格與災難性背景作品有些許差異。因此,在防疫社會環境下產生的音樂作品更多采用四四拍與四二拍的節拍為整首作品的基調。
節拍與節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節拍包含在節奏之中。節拍把握作品整體走向的風格與時值長度,而節奏除此之外更加表現音樂作品表達的細節。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包括切分、附點、后十六等不同節奏都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節奏是音樂的生命,只有掌握好節奏的律動,音樂才能得到更加成功的表達。一個作品中,節奏表現得如何,會直接影響到音樂形象的塑造與表現。我們平時經常可以接觸到的現象,音樂作品中的一些音,會因為演唱或演奏時值長度的不夠,匆忙結束而顯得急促或是失去連貫性,從而破壞作品的美感與意境。節奏中產生的間歇、停頓或休止都體現了創作者在作品中表現的呼吸、回憶和思考等的情感意圖。音樂與情感緊緊相連,音樂以聲音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而震動是聲音的本體,有節奏的震動會引起人類情緒的反應,從而對人產生影響。
(三)音色組成
音色是表達作品情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音色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風格感受。當表達積極歡快的情緒時,一般會采用明亮生動的音色,當表達悲傷沉重的情緒時,一般會采用厚重低沉的音色。音色對于聽眾的影響比文字要更具感染力,通過聽覺直接作用于大腦。此時期作品在演唱的選擇上除傳統獨唱單一音色的表現形式外,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選擇使用男女對唱雙重音色或群星聯唱的多重音色的形式。不同的人在一起歌唱時,會在歌曲編排中加入合唱元素,隨歌曲的情緒變化而產生變化,豐富作品的色彩組成。清楚地表現作品的態度,傳達出人們共同一體的情感,體現出萬眾一心的力量感。使聽眾感受到作品所想要傳達出的凝聚力,作品中豐富的人聲組合能夠避免人們產生面對災難孤獨無助的心理。
二、歌曲作品對人的影響
在很多現實場景中,人們會采用將需要記住的內容編成歌詞的方法,以歌唱的形式來幫助記憶。以此證明以音樂的形式所表達出的意愿與內容會更加容易被人們記住。同單獨的旋律相比,歌曲的語義性表達要更加的豐富,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音樂本身是無意義的,人們從音樂中感受情緒的起伏,根據主觀的人生體驗,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的人會聯想到不同的情景,然而卻無法從音樂本身中聽出歷史事件和故事等具體情節。歌唱作品相較于純音樂加入歌詞的元素,更加清楚地表現作者的意圖與情感,人的身體具有共振功能,而音樂的節奏和音色等會作用于人腦和神經,對人體產生影響。歌曲旋律走向上的變化會影響人們情緒的變化,音樂對于人的情緒具有調節作用,正能量的歌曲會舒緩人們因事件發生而產生的緊張負面的情緒。研究顯示積極的音樂作品會對人們采取合作行為的選擇產生正向的影響,情緒在積極的音樂與人們產生的合作行為之間也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人民積極配合國家防疫工作的進行,多方合作促使最終的結果走向成功,這正是國家發生災難性事件時所需要的。
三、結語
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中,節奏節拍、音色、旋律等因素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聽者的聽覺,缺一不可。音樂文化作為國家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一直以來被當作人們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當音樂被人體感官所接受后,能夠誘發出相應的情緒。正向的音樂作品中使用的節奏、歌詞、音色組成等因素都會誘發起聽眾積極的情緒。近來的研究顯示,一個群體環境中的物理特征對其合作行為的形成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所以,音樂作品中表達出的積極能量對聽眾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新媒體平臺使這類歌曲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產生很好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魏月雯.淺談音樂對情緒的影響及調節方法[J].北方音樂,2019,(07):54.
[2]王延松,邵帥,司雯雯,程軍.音樂對情緒的影響以及相關神經化學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06):151-156.
[3]鄧鈺.音樂旋律期待與情緒誘發機制述評[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0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