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孫保營
【摘要】關于非主流媒體包括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和社區媒體(Community media)在表達觀點方面是否傾向于反霸權主義,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哲學家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充分認識到“霸權”一詞作為一種分析模式的潛力,反霸權可以被理解為資產階級對主題、事件或政治的主流觀點的另一種立場。反霸權的目的是提出批評或以其他方式制止當前的霸權主義。因此,反霸權主義通常被視為政治變革時期的前傳。所以,反霸權主義是某一時期所存在的公約的反對觀點。它最常出現在政治事件中,但也可以應用于媒體、歷史、音樂等領域。
【關鍵詞】戰爭;沖突;反霸權主義;非主流媒體;另類媒體;社區媒體
一、另類媒體和社區媒體
“另類媒體”一詞是指發布一般公認的規范、政策和觀點的另類形式的所有媒體平臺的總稱。另類媒體的主要特征表現其目的是“將新聞從演講變成對話”,這種媒體通常來自小規模的團體或旨在廣泛宣傳自己的新聞的個人及其另類觀點的媒體平臺。[1]另類媒體的早期研究表明,該術語僅與社會運動活動家生產的媒體有關。然而,后期的研究表明,另類媒體的概念與其媒體的運作方式和功能有關。[2]
此外,對另類媒體的理解與受眾如何體會或解釋所討論的媒體內容有關。這是因為受眾的解釋策略決定了媒體是被視為“另類”還是“主流”。因此,對媒體的定義與其說是內容或組織生產實踐的問題,不如說是受眾閱讀和體驗它的解釋策略的總和。因此,對于受眾而言,當媒體與主流受眾的認知分歧很大時,即為另類媒體。例如,英國人可能會閱讀由政府所有和受政府監管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表的文章。[3]英國廣播公司雖然在英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機構,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例如美國),其觀點可能對于主流新聞頻道(例如FOX新聞)來說,便是另類媒體。因此,由于受眾閱讀文本所使用的解釋策略不同,媒體變成了“另類”。因此,什么是霸權主義或反霸權主義都是認知問題,因為這是提供信息的媒體出版物的功能。但是,無論對另類媒體的理解如何,此類媒體顯然都具有社會功能,并有可能影響主流的觀念和行動。
社區媒體是結合了公民、參與性、激進主義和激進媒體活動的區域性和地方性的媒體平臺。與其他形式的另類媒體類似,社區媒體的目標是避免主流媒體的商業化。因此,社區媒體傾向于避免被個人擁有,受單獨的贊助或個人監督,以此來迎合特定的議程。取而代之的是,開發此類媒體的目的是運行它們并為整個社區提供信息。[4]因此,社區媒體平臺是多種多樣的,并結合了電視、廣播、網絡和印刷媒體等多種形式,但是發布的內容以及所面對的受眾群體往往更狹窄。因此,就內容和資金而言,社區媒體被視為非主流媒體的一個典型案例。社區媒體的結構使其可以保持相對民主的特點,可以迎合不同需求。因此,世界各地都存在社區媒體,以促進因當地的不同需求而產生的多種另類媒體話語。
另外,另類媒體與社區媒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關聯。這是因為一些替代性媒體組織,對比主流媒體組織,多數都在拼命追求高效益,而另一些則是非營利組織的媒體,也會相對重視利益。但綜合性的社區媒體一直處于調查報道的最前沿,并時常提出和精英階層完全不同的觀點。社區媒體的這些要素通常會導致此類出版物支持另類思想,并強調另類媒體出版物中最經常探討的反霸權問題。因此,另類思想在社區媒體的受眾中更受歡迎,而此類出版物如果受到利益的驅使,可能會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另類思想和觀點。因此,另類媒體和社區媒體通常會追求相同的目標。[5]
二、主流媒體與霸權主義
在戰爭和沖突的初期,媒體更傾向于忠實地表達對國家的支持[6]。這是因為,當此類事件發生時,媒體傾向于依靠官方資源獲取有關戰爭和沖突的相關信息,而政府和記者之間的合作對雙方都有利。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在旗幟周圍的集會”,因此在戰爭和沖突期間,記者經常以愛國主義的態度支持國家對抗敵人。主流媒體對戰爭和沖突的報道反映了兩個不同的霸權主義。其中第一個是主導媒體組織運作所在文化領域的戰爭意識形態模型,這是“自我”和“敵人”的霸權模型,它們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信息進行不同的解讀。另一個霸權主義是主流媒體擁有一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和程序,在報道戰爭和沖突時,這種觀念將會變得更加明顯和根深蒂固。
由于這些原因,主流媒體戰爭報道的主要特征傾向于包括對戰爭事件的事實敘述等形式的報道,這種敘述與個人或私人的苦難保持分離,并由記者和目擊者來補充。[7]不僅如此,主流媒體戰爭的報道往往傾向于選擇精英階層作為發言人,他們的言論被認為具有公共意義,并且偏愛有關戰爭與沖突領域的專家(多指軍事學科方面的專家)所發表的信息。因此,這些做法將戰爭構筑為意識形態的最為理想的形式,意味著主流媒體經常忽略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也被稱為另類觀點,其可能會挑戰戰爭的合理合法性。
三、非主流媒體與反霸權主義
媒體一直以來的角色就是充當民主的“看門人”,這意味著,當其他利益相關者無法參與有關國家利益的辯論時,媒體有義務向當權者突出不同的聲音和信息。一個重要的例子是另類媒體強調第一場海灣戰爭的反對派觀點的方式。[8]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由兩家電視制作公司Deep Dish Television和Paper Tiger Television委托制作了一個長達10小時的國際發行的電視連續劇,名為“海灣危機電視項目(1990—1991)”。[9]該電視連續劇旨在回應激進的美國媒體對第一次海灣戰爭準備工作的報道,并提供了主流媒體所缺乏的批評性分析,證明了民眾反對美國海灣戰爭的程度。
另外,新聞博客和公民新聞工作者為2003年伊拉克戰爭提供了重要的另類視角。促使這一情況發生的原因在于,由于對“愛國主義”的錯誤理解導致了美國主流媒體對美國政府政策的批評之聲逐步減弱乃至消失。美國政府通過主流媒體的協助,進行了一次復雜的宣傳運動,使其發動戰爭的決定變得合理化。[10]布什政府對于這種說法表示強烈贊同,并斷言伊拉克及其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是對美國的“9·11”襲擊的罪魁禍首。事后得出的結論是,這場宣傳運動的成功取決于合規的主流媒體們,進行了不加批評地重復了幾乎每一個國家政府關于薩達姆·侯賽因對美國構成威脅的欺詐性主張。因此,美國主流媒體在促進和證明伊拉克戰爭合理性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11]
與此同時,主流媒體開始將博客等另類媒體視為一種另類途徑,通過這種途徑,通過主流媒體和報紙渠道,將和伊拉克戰爭有關的問題報道出來,以分享更多不同的見解。因此,對當代新聞獨立性的擔憂導致主流記者將另類媒體所發布的新聞視為對伊拉克戰爭提出看法的一種方式。而另類媒體是表達對主流觀點或戰爭產生的替代性觀點和擔憂的一種方式。發表有關伊拉克戰爭的其他媒體觀點的博客說明了一種后現代新聞業形式,該形式挑戰了精英階層對信息控制并質疑了主流新聞的合法性。[12]這些博客的特點是,它們并沒有提出伊拉克戰爭的宏大敘事,而是收集了一些小故事,然后由主流媒體復制轉發。
關于反霸權主義的話語,最典型的便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前和期間發生的話語,比通常設想的要復雜得多。例如,另類媒體通常不會直接面對霸權主義話語,而是經常在兩個主要敘事之間占據重要位置。[13]此外,隨著另類觀點逐漸成為主流,另類媒體對沖突的描述往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伊拉克戰爭中,另類媒體話語存在幾個關鍵性的例子。這些例子來自于駐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博主薩拉姆·帕克斯(Salam Pax),他表達了伊拉克人民不愿被美國“解放”,對美國士兵發動的戰爭的批評,并發布了阿布格萊布監獄的圖片。這樣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關于戰爭的另類媒體話語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從過去的小故事到后來的渠道暢通后所收集到的更為直接真實的案例,這在整個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14]
社區媒體的反霸權主義在戰爭和沖突描述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社區媒體也已成為報道與種族沖突反霸權的重要要素。社區媒體的主要功能便是呈現與時事有關的社區話語,并且可以糾正主流媒體關于少數民族及其在戰爭沖突中的作用的錯誤用法。[15]例如,2005年,總部位于悉尼的悉尼聯合穆斯林婦女協會(UMWA)挑戰了主流媒體對“圣戰”一詞的使用,協會當時就指出:圣戰一詞被濫用了,主流媒體喜歡將圣戰等同于戰爭、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但對于穆斯林來說,圣戰意味著一場斗爭,這在許多層面上都可能是一場斗爭,可能是心理或多種方面的斗爭,主流媒體使用它的方式是完全錯誤的。因此,社區媒體論壇可以為少數群體提供糾正主流媒體話語中存在的錯誤的機會。
此外,社區媒體可以用來挑戰所謂的激進報道,此類報道傾向于將某一種文化定性為犯罪、威脅和野蠻,并使這一文化群體,例如阿拉伯的穆斯林和難民社區受到不必要的審查,并使他們受到偏見和種族主義的影響。[16]但是,主流媒體也會對戰爭持有反霸權主義等相關觀點。而這種觀點確實成為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主流媒體的敘述方式,當時主流媒體關注伊拉克戰爭受害者的困境或強調了歐洲和美國基層對戰爭和沖突的反對。伊拉克戰爭時期,英國主流媒體就曾倡議:“與反越戰的抗議活動不同,第二次海灣戰爭的反戰抗議活動在政治和社會上是一個多元化的聯盟,媒體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彼?,在某些戰爭和沖突情況下,主流媒體確實承認其他不同的觀點,但這些報道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具有突破性的反霸權主義。[17]
四、結論
在戰爭和沖突的背景下,另類媒體和社區媒體傾向于以反霸權主義的方式發表意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報道戰爭和沖突的例子表明,另類媒體傾向于對這些沖突表現出反霸權主義的主張,但官方媒體經常無視主流媒體經常無視任何反對此類戰爭和沖突的意見,而是反映戰爭中的政府或官方的立場。另外,社區媒體也可以用來反映少數群體的意見,例如,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通過社區媒體來反映由于沖突和戰爭他們所遭到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18]另一方面,主流媒體也可以像伊拉克戰爭期間那樣納入不同的觀點,盡管與非主流媒體相比,這些立場呼聲相對較弱。
參考文獻:
[1]David,L,Altheide.WAR PROGRAMMING:The Propaganda Project and the Iraq War[J].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05.
[2]溫憲.“新帝國”的衛道士:析美國媒體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報道導向[J].新聞戰線,2003(7):15-17.
[3]Atkinson,Joshua D.Alternative media and politics of resistance: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M].Peter Lang,2009.
[4]羅慧.當下西方發達國家另類媒體的概念辨析與內涵界定[J].國際新聞界,2010(9):43-48.
[5]Entman R M,Wolfsfeld G.Media and Political Conflict:News from the Middle East.[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0,94(2):521.
[6]Atton,C.Book Review:Olga Guedes Bailey,Bart Cammaerts and Nico Carpentier,Understanding Alternative Media.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8[J].Media Culture & Society,2009,31(4):683-684.
[7]Charles M.Beyond “Bearing Witness”:Journalists Resisting Violence in Colombia's“After War”[M]//Reporting Human Rights,Conflicts,and Peacebuilding,2019.
[8]顧成華.美國社區媒體的發展現狀與啟示[J].新聞界,2013(3):67-70.
[9]呂永生.美國新聞媒體與第一次海灣戰爭[D].濟南:山東大學,2006.
[10]Downing J D H,Ford T V,Genève Gil,et al.Radical Media:Rebelliou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2,78(1):127-130.
[11]MacArthur,John R.The Lies We Bought[J].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3.
[12]Rauch J.Activ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Rituals of Consumption and Interaction in an Alternative Media Audience[J].Media Culture & Society,2007,29(6):994-1013.
[13]李永虎.語言、歷史與霸權:葛蘭西對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建構[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8-13.
[14]張宇.西方國家審查和監管制度如何影響數字媒體及其社會活動:以英國的媒體監管和影響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0(4):57-60.
[15]尹磊,李青瑛.英國媒體與海灣戰爭[J].現代傳播,1999(3):35-38.
[16]Rushkoff,Douglas.Open Source Democracy.How online communication is changing offline politics[J].London:Demos.2003.
[17]Wall,M.“Blogs of war”:Weblogs as news[J].Journalism,2005,6(2):153-172.
[18]郭曉瓊,謝慶立.“亞羅號事件”的沖擊波:《北華捷報》與英國對華戰爭輿論制造初探[J].新聞愛好者,2018(4):40-44.
(張宇為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媒體與傳播系2019級碩士生;孫保營為鄭州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