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擁軍
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一國文(大學語文)”是國內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人文素質課程。20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各高校相繼取消了這門課程的開設。1978年,各高校又開始以選修的形式恢復開設大學語文課程。1996年,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并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手段”。隨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率先行動,都把《大學語文》列為除中文專業以外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全國其他高校也積極響應,都相繼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再次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當前,《大學語文》課程已是全國大中專院校全面開展的一門人文素質必修課。
隨著大學語文課程的恢復開設,教材的編寫工作也提上日程,從華中師范大學徐中玉在1981年聯合全國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編寫出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至今,已多達數百種,較好地推動了各高校該課程的開展。雖然大學語文教學恢復開展已經多年,教材眾多,但過于偏重文學性,一直期待能夠編寫出適合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直到潘艷麗、趙君秋編寫出《大學應用語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一書,該教材的出版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隨著它的推廣使用,獲得師生們的廣泛贊同,已成為新世紀以來眾多大學語文教材中被普遍認可的一本。這本教材之所以獲得師生們的青睞,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慣例,在課程內容上進行重大革新,由重文學性轉向人文性與應用性的完美結合,開創了大學語文教材編寫的新模式,為后來的教材編寫提供了借鑒。
一
《大學應用語文》打破了原有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慣例,開創了新的教材編寫模式。此前,全國各高等院校在編寫大學語文教材時,過度重視教材的文學性與知識性,以致文章篇目的選取都有較大的閱讀與理解難度,尤其是古典作品,涉及眾多的文言語法現象,致使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與教學效果。
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素質課程,而非文學課程。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與語文素養,陶冶精神情操,拓展人文視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而非對文學知識的全面掌握。因而,教材的編寫,必須注重教學對象及其接受能力,大學語文課程開設對象是財經、政法、理工、醫農等非中文專業的學生,絕不能按照中文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去編寫教材,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
《大學應用語文》在編寫體例上與原有的教材不盡相同。原有教材的編寫體例,大致采用兩種常見的體式:一種是按照編年選取作品,也就是按照歷史朝代進行編選篇目。這種編寫體例,可以讓學生較為清晰地領略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但也存在不選取外國文學作品的缺憾。另外一種是按照文學作品的體裁編選篇目,即按照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種文學體裁分類進行選取作品,每一文學體裁所選取的篇目再按照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進行排序,這種編寫體例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每種體裁在寫作上的區別,但無法對文學發展狀況進行宏觀把握。《大學應用語文》在編寫體例上雖然也采取文學體裁的四分法去編選篇目,但已經與傳統的編寫體例有較大的不同,充分考慮到非中文專業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編寫體例。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分為兩大部分,上編為“閱讀與欣賞”,下編為“應用寫作”。從教材的這種編排體例上看,著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非中文專業學生基本文學素養的提高,培養其閱讀與欣賞能力,而非文學知識全面講授,這與大學語文這門課程開設的初衷完全一致。在“閱讀與欣賞”的編寫體例上,雖然仍然按照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種文學體裁選取篇目,篇目的選取也涉及古今中外,但力求數量適宜,難易適中,避開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學過的篇目,選取的篇目也是大學生必讀書目中的文學作品。在每一類文學作品的編排上,也極為考究,以全面提升非中文專業大學生閱讀與欣賞能力為中心,做到文學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結合。每一類文學作品在章節安排上分為兩節,以第一章詩歌為例,標題為“詩歌欣賞”,第一節“詩歌概述”,第二節“詩歌作品欣賞”,第一節又分為三個層次講述,分別為“詩歌的含義與分類”“詩歌的特征”“詩歌的欣賞”。這種章節的安排方式,與其他大學語文教材完全不同,這種方式既注重語文基本知識的講述,又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運用能力,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實際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類別詩歌的閱讀技巧,通過詩歌的語言、情感、內涵等方面的鑒賞,獲得身心愉悅的感受,無形中提升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作品欣賞能力,也達到了“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的教學目標。
二
《大學應用語文》教材的創新性還體現在專門編寫有“應用寫作”的內容,都是當前大學生最為實用的應用文體,注重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這也正是這本教材的應用性所在。誠然,應用寫作能力是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的技能,雖然有些高校已經意識到應用文體的重要性,也開設有應用寫作的相關課程,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全面掌握應用文體的基本寫作規范,然而往往由于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等原因,致使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與學習效果。
當前,隨著學科化、專業化程度的增強,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提升,相對忽略了寫作能力的培養。應用文體在黨政、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日常工作中最為常用,已經成為信息傳遞、交流思想的有效載體,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高校的學生平常很難接觸到這些應用文體,缺乏對文體的基本認識,更談不上去掌握它的寫作方法、寫作規范與寫作技巧。《大學應用語文》較好地彌補了大學生應用寫作技能的不足,這本教材下編“應用寫作”分為“行政公文”“事務公文”“專用文書”“電腦寫作”四個部分講授,以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在“行政公文”中,重點講述“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函”“會議紀要”等最常用的行政公文文體的適用范圍、寫作格式、寫作規范等方面的內容,并且理論與寫作案例相結合,通過正確與錯誤例文的講解,讓學生在掌握行政公文基本寫作技巧與規范的同時,避免出現寫作的誤區,并通過課后練習完成,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既鞏固了基本知識,又鍛煉了應用寫作技能。“事務公文寫作”涉及“計劃”“總結”“調查報告”三大常見的應用文體,這些文體的寫作與大學生息息相關。大多數高校都是把大學語文課程放在大學一年級進行講授,誠然,“計劃”“總結”這兩個事務性應用文體寫作的開設,為大學生對每一階段學習生活進行科學規劃與全面總結奠定了基礎;“調查報告”更是每位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都要進行的課題,無論是課題研究、專業實習、畢業實習,都要進行調查報告的寫作,這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它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這些內容的開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畢業論文寫作是目前全國各高校都已開展的實踐環節必修課程,這是對學生大學階段學習狀況的一次全面檢驗,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獨立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有具體的寫作規范,又必須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一些高校還要求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學年論文的寫作,這都需要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寫作技巧與寫作技能。《大學應用語文》在“專用文書”中專門開設了“學術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從論文的選題、文獻史料的收集與整理、論文的結構與格式、參考文獻的標注格式等方面的講述,讓學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能,更好地去完成大學階段的論文寫作工作。
“應用寫作”的最后一章為“電腦寫作”,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簡歷”“求職信”兩種應用文體,重要程度已不用多說,是大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必然用到的文體,都是讓他人了解自己的有效方式,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求職信較簡歷更具有實際的目的性與針對性。這一部分較為詳細地講述了兩種文體的寫作要求與寫作規范,尤其是“求職信”的寫作,教材通過具體實例的講解,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稱呼”“引言”“主體”“結尾”“落款”等五個部分的具體寫作要求,避免出現“缺乏自信,過于謙虛”“自我想象,推理不當”“措詞不當,適得其反”“語氣生硬,過于主觀”等寫作誤區。第二部分是“合同”的相關知識與寫作要求,這看似與大學生無關的一種應用文體,其實與大學生的關系至為密切。當今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都在盡快與社會接軌,在這一歷程中詐騙案件屢見不鮮,大學生貸款、電信詐騙等,通過合同文體的講述,讓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總之,《大學應用語文》這門教材所涉及的內容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以致畢業后都受益無窮,不僅提升了大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而且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語文素養,拓寬了人文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應用寫作的能力與技巧,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同時,也為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模式提供了先例,關注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成長與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才是大學語文課程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