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忠
《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論敘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年出版)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設進程中的必讀書目之一,收錄了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教授的部分訪談、致辭及論文等重要文章,對于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文化強國作為我國一項十分重要的發展戰略,旨在推動文化繁榮、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進步,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對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正處于重要的人生成長階段,善于借助文化的力量,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引導,有助于強化學生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感,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對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穩扎文化強國教育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板塊之一,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需要在因時而進、因勢利導的前提下實現教育工程的遞進。結合當下文化強國理念,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始將著力點放在學生的使命意識構建之上,而如何達成這一目標也成為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論敘事》(以下簡稱《敘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一方面號召思政教師強化自身知識體系構建;另一方面提出了立足現狀加強創新的重要指導思想,致力于探索全新的文化強國發展路徑;同時也強調思政理論需立足于現實發展,防止脫離實際。
《敘事》一書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與青年朋友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章節中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明確總結與表述,主要涵蓋了思想共識、文化認同及實踐動員等方面,對黨的十八大報告進行了深度解讀與延續號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穩步發展,初步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我國國情的契合性,也預示著在后期的發展戰略目標構建中,也應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地位,以統一的發展觀應對國家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文化強國理念是目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無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還是在高校教育道路上,都占據著里程碑式的關鍵地位,《敘事》一書中也倡導將其作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目標,并深度根植于思政課程體系當中。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要切實參與到文化強國陣地當中,首先需要清晰認識到自己未來主人翁的身份,將文化強國意識作為與自身發展息息相關的因素,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依照馬克思主義指導,做好個體文化建設規劃,遵循客觀發展要求,并主動參與到實踐探索當中。其次,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在宏觀層面建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微觀層面樹立以文化強國為方向的發展目標,致力于突破狹隘格局的禁錮,將個人行為、個人觀念與集體乃至國家相聯系,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為共同目標,并通過強化精神文明建設來打造其中力量。再次,在文化強國目標導向下,重新梳理當下思政理論課程脈絡,奠定好充足的理論認識基礎,建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加強自身在文化強國路線參與過程中的堅定性與自覺性,從而在目標戰略推動進程中始終保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價值觀。
文化強國戰略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滲透需以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完善的思政課堂體系為基礎,要達到直觀教育成效,除常規教育模式的應用外,還應從本質教育角度出發,激活學生內心熱愛文化、尊重文化的意識,逐層完善認知結構,并聯系社會主義發展實際及前景完成實時更新重構。《敘事》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文化強國戰略、科學發展觀屬于同一個有機整體,存在相互聯系。同樣,對于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于具體的方針政策層面,而應主動跳出框架,由根本的思想路線出發,跟進時代變化革新方法,使文化關懷與發展內核融于一體。總的來說,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土壤,當代大學生應找準著力點,迎合時代要求,由個體的奮斗出發,匯聚集體的力量,為文化強國戰略的落實奠定可靠的人才基礎。
二、立足當下高校思政教育進程,強化教育資源支撐力量
《敘事》一書在“高等教育改革要甩掉陳舊的包袱”“優化學科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級涉外人才——關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等章節指出了教育資源在教育改革進程中的重要性,對人才培養所需的支撐力量做出了大致的總結。從教育資源構成來看,教師資源與教材資源是其中占比較大的因素,也是能夠直接對學生學習成效產生影響的因素。自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的要求后,如何掌握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建設的主導權便成為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從教育資源角度來看,鑒于教材資源與教師資源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可在立足當下教育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資源渠道的建設,同時緊密聯系文化強國要求,堅持走文化育人道路,從根源上強化教育資源支撐力量,使高校學生與文化強國戰略的聯系更為緊密。
文化強國戰略的核心在于文化,教材資源的核心在于總結并呈現一類文化,創新編寫思政教育教材的目的也與強化學生文化教育有直接相關性。在教材資源創新層面,首先應當找出現有教材資源的滯后因素,探究時代發展、話語權轉移、社會格局等元素對于思政教育體系的影響所在,再通過提取重點的形式來將主要因素作為教材更新的參考,從而主動觸及思政教育的本質。同時,將取得的最新實踐成果轉化為理論體系,使思政教育架構始終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且始終作為實際實踐成果的客觀反映,從而保障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正確指導意義,避免脫離文化強國戰略的初衷。另外,注重教材內容的時效性,在完成編寫的基礎上進行動態化不定時修訂,尤其在黨的理論創新不斷加快的當前,更需要時時關注文化強國戰略實施的情況,同時吸收實踐轉化的理論精華,做到實踐與理論兩手兼抓,突出教材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價值。
教材的編寫難免存在普適性高而針對性弱的特點,因此在實際教育工作中還需以專業的教師資源作為引導力量,在把控教學節奏的同時規避空洞化、抽象化等問題。一方面,注重教師資源結構的搭建,盡可能擴大復合型人才的占比,如招收同時具有理論傳達經驗與社會實踐經驗的教師,以便更深入地向學生傳達“文化強國”概念的表層要義及參與路徑。另一方面,注重方法應用的創新,嘗試探索更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分別由學生的價值觀念、責任意識、獨立思想及創新意識等各個方向出發,點對點切入,通過因材施教的策略達成針對性引導,突破教材普適性過高的限制。
三、立足現實思政教育變革需求,優化現有教育空間環境
《敘事》一書在“大學的使命與完善大學治理結構”“作為方法論的哲學——與青年教師談治學”等章節中指出了當前高校教育環境中仍存在空間狹窄、框架老舊的問題,亟須在探索實踐道路、豐富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加以調整。無論從人才培養還是文化傳遞的角度來看,高校的思政教育體系均有著明顯的變革需求,如需要轉變滯后模式、開拓教育空間等,在融合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基礎上關注學生本質變化,并作為依據應用到后續教育變革當中。
針對以往思想教育過于強調理論性的特點,可在后續變革中加強行為模式方面的指導作用,將純理論灌輸轉變為“知行合一”的引導,側面觀察文化育人戰略的落實成效。例如,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行為管理進行結合,樹立規范的行為準則標桿,奠定良好的文化認知基礎后,再于實際中踐行。同時,為擴大文化強國理念在學生認知體系中的覆蓋面,還可考慮由更貼合學生信息搜集渠道的方向著手,如利用互聯網平臺將文化強國的概念進行滲透,通過新媒體等渠道吸引學生主動獲悉,并在提供交互渠道的前提下號召學生之間更多地進行實踐體驗交流。總之,思政教育的開展途徑是多元且豐富的,無論理論學習還是實踐學習均能夠嘗試掙脫單一課堂教學的束縛,通過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來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文化強國這一使命深深根植于學生的基本認知當中。
思政教育體系中,內容層次豐富且相互關聯,教學中需由統一視角出發,引導學生以辯證的方法來看待問題,從而在文化強國戰略中保持個體的獨立性,彰顯現代化教育空間的廣闊性。例如,在確立教學主題的前提下,以項目制教學方法來使學生逐層構建起對主題概念的認知邏輯,同時在團隊協作過程中找準自身定位及優勢,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再從實踐中總結新的理論。總的來說,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與踐行離不開思政教育的鋪墊,只有在教育環境得到擴大與優化的前提下,真正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以滿足學生需求為落點,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才能得以根除,這也是《高理》中所強調的方法核心。
總之,《敘事》在高校文化強國理念建設中參考意義明顯,可用于作為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書目,由此加大高校文化強國戰略教育力度,鞏固學生的使命認知,認清當前路徑下大學生群體應當承擔的職責與應當發揮的力量,從而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文化強國建設中來。
(課題: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生公共外交能力培養的實踐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nky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