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浩然
【摘要】主題報道如果不注重創新,僅僅依賴過去的、常規的報道路徑與模式,必然落入模式化、程序化的窠臼,起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融媒背景下的傳媒格局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創新重大主題報道,讓主題報道鮮活起來,使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聲音”,進一步提升輿論引導力、影響力,是主流媒體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汴梁晚報》在重大主題報道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積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9年7月至12月,《汴梁晚報》通過組織實施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系列主題報道,為地方主流媒體報道具有國家影響力的重大題材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徑。
【關鍵詞】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文化中國萬里行;主題報道;融合報道;新路徑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2019年初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中國大運河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是推進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切入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如何服務好國家重大部署,及時呼應新時代重大命題,解讀好、傳播好大運河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盡最大可能展現大運河文化帶構建過程中彰顯的中國方案、中國故事、中國智慧,體現當代主流媒體的時代擔當和主流價值?無疑是當前擺在主流媒體面前的一個重大命題。
2019年5月9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的印發標志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汴梁晚報》新聞人以融媒思維為統領,把國家宏大戰略與開封地域文化相結合,精心策劃了實地探訪行走式的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
這是國內主流媒體中首個全景式展現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組行走式大型系列主題報道。《汴梁晚報》特別報道組沿河而行,順流而下,在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浙東運河全段,逐一實地探訪,融媒報道傳播,以生動鮮活的優質新聞文本,以可感可觸的視覺沖擊效果,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解讀、展現了大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服務了國家重大部署,呼應了時代重大命題。
這組大型文化主題報道歷時半年,紙質文本報道多達160個整版。而通過全媒體傳播,又使報道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受到業界專家的好評。
一、找準“落點”凸顯特色
重大主題報道是當前主流媒體必須承擔的職責與使命,也是主流媒體打造核心競爭力、提升影響力的主要抓手。創新主題模式是新聞輿論宣傳工作亟待突破的重要領域,也是衡量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媒體不注重創新,僅僅依賴過去的、常規的報道路徑與模式,就必然落入模式化、程序化的窠臼,收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重大主題報道能不能生動鮮活起來?通過實施這次尋訪大運河文化帶主題采訪活動,我們的答案是“能”。在融媒體時代,重大主題報道要想取得預期甚至更好的效果,就必須跳出重大主題報道模式化、程式化的窠臼。
作為地方主流媒體,《汴梁晚報》認為只有尋找出國家戰略與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結合點,才能讓國家的頂層設計以可親可近的形式,“走”入尋常百姓家,實現“硬主題”的“軟著陸”,實現宏大敘事的親近性與貼近性。要做好尋訪大運河文化帶重大戰略報道,實現國家倡議與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就必須找準落點,凸顯特色。
開封與大運河文化帶的聯系就是這一條大運河,《汴梁晚報》特別報道組將大運河作為報道落點。開封是大運河歷史上的名城,開封的發展與大運河興衰休戚相關。“汴河通,開封興……”隋唐大運河主體河段為通濟渠。通濟渠又名“汴河”,流經今開封(開封古稱“汴梁”),在大運河文化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大運河曾經為開封帶來了北宋時期東京城168年的絕世繁華。在國家層面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規劃中,開封是重要節點城市之一。
《綱要》發布之后,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對它進行專家宣講形式的解讀,無論做多少版面,對于受眾來說,都是有距離的。“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因為受眾在傳統文本解讀中,看到的僅僅是規劃與數字,而看不到大運河各大片區建設的生動場景,看不到文化項目的“拔節生長”,看不到大河兩岸普通人的生產與生活。我們決定,派出特別報道組,到大運河上行走探訪,到新聞的“第一現場”,以普通百姓的視角來報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報道力求重大主題報道的著眼點,落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報道關注采訪大運河兩岸的普通人,以新聞的“小敘事”,在實地采訪的基礎上,將普通人、平凡事通過貼近性的報道,本色呈現。
尋一條大河訪千年舊跡,行萬里長路著錦繡文章。特別報道組記者行走大河,邊行走邊采訪,邊寫作邊播報,紙質版的“我在河上”“記者手記”“尋訪故事”與新聞短視頻聯袂登場,讓這組報道,有創意、有深度、有文字、有圖片,還有視頻,“色香味”俱全,形式多樣,亮點紛呈。
二、大河奔流,萬里尋訪
80多年前,新聞前輩范長江行走大西北,實地采訪,寫下了不朽的新聞經典《中國的西北角》。薪火相傳,當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光榮旗幟傳遞到我們這一代新聞人手中時,我們當然要沿著先行者的足跡,砥礪前行,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2019年7月,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恢弘起航。由《汴梁晚報》十幾名骨干記者組成的3個特別報道組順流而下、接力而行,高溫酷暑下實地采訪50天,揮汗如雨圖文傳播兩萬里。
作為《綱要》發布之后推出全景展現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第一家主流媒體,《汴梁晚報》以160個整版大型融媒體報道,開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新聞歷史的先河。
從2019年7月12日起,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組沿河而行,跨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天津、北京8省市,途經洛陽、淮北、宿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紹興、寧波、宿遷、濟寧、衡水、滄州、天津、北京18市,沿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流經線路,在300余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遺產河道、大運河文化產業項目點,用全媒體思維報道了繼古開今的璀璨大運河文化帶,展現了大運河文化帶構建過程中凝聚的中國方案、中國故事與中國智慧,用腳步丈量大運河的長度,用心靈感受華夏歷史和文明凝結在大運河上的傳奇。
2019年10月16日,尋訪大運河文化帶中國萬里行大型異地采訪收官之際,《汴梁晚報》又推出了大型異地采訪活動的“姊妹篇”,尋訪大運河文化帶開封片區特別報道啟動。特別報道組在其后的兩個多月里,逐一尋訪開封大運河文化璀璨的豐富遺產,展現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展示利用過程中的開封方案、開封智慧、開封思考、開封觀察與開封故事。
截至2019年12月26日,《汴梁晚報》尋訪大運河文化帶全媒體融合報道,共刊發系列報道300余篇,推送視頻報道百余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散文筆法,雋永美文
穆青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用散文筆法寫新聞”:“現在,有的同志在嘗試著用散文筆法來寫新聞,我個人是贊成這種嘗試的”[1]。穆青提倡的散文筆法在通訊創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與結構自由活潑。在非事件性新聞撰寫中,用散文的筆調與清新明快的表達方式,更能反映其真實面貌。“散文化新聞”結構多樣,自由活潑,文字雋永,可讀性強。這種散文筆法的運用體現在其《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寫作之中。
《汴梁晚報》在實施尋訪大運河文化帶主題報道時,明確要求記者用散文筆法寫新聞。《千秋功過系一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是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洛陽篇的開篇之作,亦是其代表之作。這篇文章是一篇“通透優美大氣”的優秀作品。作者用一種實地考察的精神,用散文的優美筆調,娓娓道來,筆觸傳神,富有感染力,全篇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讓人過目不忘。
與大運河同生共長,揚州對運河有一種融于血脈的責任感。在揚州篇報道首篇《千秋運河繁華在 江左揚州韻味長》中,文章開端寫道:“一直這樣以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不是埃及的金字塔,不是雅典的神殿,更不是古羅馬的斗獸場,而是中國大運河。金字塔、神殿、斗獸場,無一不是建筑在奴隸和平民的累累白骨之上,供王侯將相一己私用。而中國大運河,一開鑿即澤潤眾生。幾千年后,大部分河段至今仍在為沿途兩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大運河,是一條‘母親河,她曾經并且至今濡養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工程,當然需要一個偉大的起點。這個起點,在公元前486年,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是中國大運河歷史長河上的發端與起源……《左傳·哀公九年》如是描述:‘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意即:魯哀公九年,秋天,吳國在邗國建城,開鑿溝渠溝通長江與淮河。這條溝名曰‘邗溝。古邗溝被后世稱為‘中國大運河生長的原點。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大運河始鑿于公元前486年。這一年,波瀾壯闊的大運河交響曲,開啟了長帆入海、雄闊傲岸的偉大樂章……”
散文筆調的運用,讓這組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道,增加了韻致、溫情與厚度,可親可感可觸,許多讀者來信來電說讀了文章,“如臨大河”,感到“痛快”“解渴”。
四、融合報道,移動優先
在尋訪大運河文化帶主題報道過程中,《汴梁晚報》注重融合報道,移動優先。《汴梁晚報》紙媒報道與全媒播報相融合,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呈現,擴大影響。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是一次大型文化主題報道,也是一次融合傳播的演練。《汴梁晚報》報網端一起發力,大小屏合二為一,推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分量、有影響的融媒“爆款”作品。
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汴梁晚報》以融合傳播方式,實現了《汴梁晚報》紙媒、汴梁晚報微博、汴梁晚報微信與開封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新媒體開封網、開封新聞客戶端、掌上開封客戶端、開封手機報等發布平臺的全面融合,實現了新聞的多元化多渠道傳播,形成了報道合力。
《汴梁晚報》所發主題報道文章《風桅不見柳孜渡 隋堤煙柳“柳”色新》《汴水流復泗水流 宿州月明人倚樓》《至美運河絕版地 驚艷江南水弄堂》《萬里江帆云水闊 一聲漁笛楊柳青》《舳艫轉粟三千里 燈火臨流十萬家》,融文字畫、音視頻于一體,在A8-9版、客戶端、微信、微博各平臺同時推出,在廣大讀者、網友中引起轉發熱潮。
在報道過程中,《汴梁晚報》特別報道組記者,在大運河畔,邊采訪邊發稿,同步通過網絡進行文稿、圖片與音視頻的遠程傳送,實現了重大主題報道形式和路徑的全媒體創新。除了在紙媒上開辟專欄、做好連續報道外,開封網還開設“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網頁專題,將報道以文字、圖片、音頻、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受眾。“掌上開封”開設“尋訪大運河”專題,并對整個采訪過程進行連續播報,第一時間向30余萬用戶推送。汴梁晚報微信、汴梁晚報微博分別及時向30萬、100萬粉絲發布沿大運河尋訪報道活動的動態新聞和相關報道。
在半年時間內,《汴梁晚報》紙媒刊發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160個整版,稿件350余篇(28萬字),圖片300余幅。此外,《汴梁晚報》還發布文圖“音視頻”融媒報道120余期,文350余篇,28萬字,圖片500幅,“音視頻”作品120個。
通過“兩微一端”的即時發布和全媒傳播,《汴梁晚報》特別報道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第一時間獲得受眾的反饋,實現了報網與受眾的良好互動,豐富了報道內容與形式,提升了傳播效果。
五、專家贊譽,廣獲好評
這組系列報道,深入挖掘了中國大運河在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特殊地位和顯著價值,全景展現了2500多年來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及對沿線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報道展示了中國各級政府對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報道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國際競爭軟實力都有積極意義,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
尋訪大運河文化帶主題報道刊發后,開封日報報業集團旗下10多個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全媒傳播,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中新網、騰訊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等50余家網站轉載并重點推薦。采訪沿線的18個城市晚報及門戶網也紛紛給予同步報道與轉發推薦。當時,百度搜索“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結果顯示6萬余條。
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新聞閱評》(總第1585期)曾推出專輯,對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高度評價:“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開封日報報業集團汴梁晚報策劃推出的這組報道,突出了習總書記關于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緊扣‘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題報道,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顯示出了報道主創人員的精心、用心與匠心。這組系列報道釆寫扎實、主題鮮明、現場感強,既有宏觀層面的思考評述,又有鮮活的普通人物和溫情故事。報道深入挖掘了大運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巨大價值,全景展現了2500多年來中國大運河的歷史變遷與滄桑巨變,以及其至今對沿河人民群眾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汴梁晚報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站位高、氣魄大、接地氣、耐品讀;多媒聯動、全景展示、深度挖掘,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了多角度、立體化觀察與思考。報道與習近平總書記‘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戰略布局和指示精神高度契合,為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強勁的輿論助力,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具體體現,充分顯示了地方主流媒體掌控重大主題報道的深厚功底。”
在尋訪大運河文化帶報道收官之際,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發來賀信,稱《汴梁晚報》“此次大型文化主題采訪活動,為中國晚報大家庭增了光,添了彩”。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會長劉海陵也對報道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汴梁晚報》做了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汴梁晚報》大型文化主題報道活動已經形成文化品牌,希望能發揚光大,其做法值得向全國晚報界推廣!”河南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發曾稱贊:“這一組主題報道是一大文化盛舉,為大河揚千年輝煌青史,為開封繪今古燦爛畫圖,為鄉親續世紀精深文脈……”
系列報道收官之后,《汴梁晚報》還編輯出版了18.6萬字的媒體智庫產品——《大運河文化帶開封片區建設參考》。開封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屈艷枝在開封市2020年“兩會”上提交的《關于加快開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步伐的建議》,被政協開封市委員會確定為2020年度開封市10個重點提案之一,成為市委常委會成員要帶頭落實領導領辦的重點提案。與此同時,大運河文化帶開封片區建設也被上升到2020年開封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工作之一,一期已經安排財政支持資金2.1億元,并于2020年3月23日通過了《開封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方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2020年工作要點》。通過新聞的力量,《汴梁晚報》有力地推動了開封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戰略步伐,為開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了媒體方案與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穆青.新聞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34.
(作者為開封日報報業集團編委,主任記者)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