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志
【摘要】目的:分析針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或者急診科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方法:對照組采取急診科急救模式,同期觀察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結果:觀察組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受傷~治救治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P<0.05;2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對比P>0.05;觀察組的良好率、輕度殘疾率高于對照組,中度殘疾率、重度殘疾低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針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優于急診科急救模式,前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改善預后。
【關鍵詞】嚴重多發傷;院前急救;急診科急救模式;效果
【中圖分類號】R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079-01
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發病突然且變化快,具有較高的病死風險。由于患者的病情復雜,更容易發生漏診情況,也是造成嚴重多發傷患者休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此類患者多數是由于突發事件所造成的損傷,若不能及時有效的搶救或未能給予妥善的救治容易造成患者死亡,通過采取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預后的重要措施[1]。鑒于此,以下將探究采用院前急救或者急診科急救模式在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救治效果。
1 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本院64例嚴重多發傷患者,依據急救模式的差異分組,即觀察組:32例,男/女:18/14;年齡21~63歲,均值為(39.2±0.5)歲;ISS評分12~23分,均值(18.16±1.53)分。對照組:32例,男/女:17/15;年齡20~65歲,均值為(38.6±0.6)歲;ISS評分12~22分,均值(18.09±1.62)分。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急診科急救模式,接診之后立即評估患者病情,并開展心電監護、呼吸支持,為其建立靜脈通道。通過采取搶救措施維持患者各生命體征指標平穩。同時迅速評估傷情,完成初步診斷,根據其創傷部位與臟器受損開展分診,由院內專科醫生再次對傷情評估,具備相應手術指征者立即采取手術治療,而無手術指癥患者則加強ICU監護;同期觀察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具體方法為:接到120指令之后在3分鐘之內完成準備并趕赴急救現場,到達之后快速進行呼吸支持,并給予抗休克等一系列對癥治療。保護受傷部位,并將患者妥善送回到醫院,同時在護送過程中與院內相應科室進行電話溝通,通報患者傷情。院內急診科醫生需要待命,以便等待患者的會診。入院后密切監測各生命體征指標,建立靜脈通道,結合患者情況可采取氣管插管操作,應用呼吸機給予患者輔助呼吸治療,同時嚴格遵循多發傷急救原則,分別對患者的呼吸、循環、四肢和腹部等受傷情況開展全面的檢查和綜合評估。在此期間進行床旁超聲檢查與X線檢查,進一步確定患者的受傷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1.3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描述,組間數據t、X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救治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受傷~治救治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P<0.05。
2.2預后效果對比
2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對比P>0.05;觀察組的良好率、輕度殘疾率高于對照組,中度殘疾率、重度殘疾低于對照組,且P<0.05。
3 討論
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發病突然且傷情較重,同時病情變化速度較快,在進行救治期間由于患者的病情復雜也使得漏診率較高,容易導致患者發生死亡[2]。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運用院前急救模式,患者的開始救治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同時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而救治成功率方面則顯著高于對照組。在預后效果比較中,觀察組的預后良好率和輕度殘疾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可顯著提升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總體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優于急診科急救模式,前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伍澤民,蔣騎,潘亞強,等.急診一體化救治嚴重胸傷為主多發傷患者的臨床效果[J].江蘇醫藥,2018,44(8):912-915.
[2] 葉陽,周瑞卿,邢海生.院前急救對老年嚴重多發創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