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摘 要:館校合作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發揮的有效途徑,作者結合山西博物院的“晉國霸業”展覽特色,把握其歷史性和故事性的特征,闡釋了在學校開展“歷史劇目+主題課程”的相關經驗和理論思考。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劇場;課程
山西博物院晉魂系列精品展廳—“晉國霸業”歷史脈絡清晰,涵蓋西周初年晉國始封到春秋末年晉國大權旁落、趙卿強兵崛起的晉國風云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類展覽將受眾定位在文物愛好者和研究者等成人層面,未能為兒童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①“晉國霸業”展廳以時間脈絡呈現,展品歸屬明晰,多高規格、多件數組合青銅器。但限于展陳時間跨度大且空間有限,不少缺乏相應背景知識的中小學生參觀展廳時,大多只停留在對于文物淺表的認識。
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將博物館作為學生課外拓展的學習平臺。為了讓學生在參觀時知其然,并樂于讀懂文物“物語”,開發展廳背后的歷史故事,創建準確生動的歷史劇目,將浩繁冰冷的文物演繹為鮮活的人和故事就顯得尤為必要。依托于時光飛船進校園系列教育項目的時光劇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除了“挖掘”展廳背后的故事,還特別注意整合學校劇場社團在課本劇開發中的經驗優勢和專業力量。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戲劇教育剛剛起步,但也已經呈現出鼓舞人心的勢頭。②博物館與學校社團聯手建設開發劇場資源尚屬首次,如何才能保證博物館的資源準確、有效地輸入到學校課堂,同時又保證學生和教師內化博物館資源,輸出演繹生動、信息準確的與展廳文物密切相關的劇目?其中的節點在于前期博物館的輸出充足且到位,中期館校之間要保持高效溝通與協作,后期博物館與學校需積極組織、完美呈現。
1 “劇目+課程”博物館戲劇教育模式下前期博物館輸出
1.1 研究展廳資源,確立劇目點
館校合作背景下的博物館戲劇教育在開展初期,需要確立以博物館方為主導、學校學生為主體的工作思路。譬如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戲劇教育之初就細化研究“晉國霸業”展廳線索及文物,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出有故事敘述點的“晉侯”及有“物語”的文物。大致梳理出故事點,涵蓋了與展線密切相關的“晉國初封—崛起—內部奪權—擴張—禍亂插曲—稱霸”的過程。
1.2 分主題創設劇目課程
集合項目團隊力量,圍繞故事點,確立“晉國風物”及“秘晉遺珍”兩大創課主題,創立分學段課程。其中“晉國風物”主題介紹晉國人物、史事、國家關系及民俗禮儀等;“秘晉遺珍”主要講述晉國考古、出土器物賞析、技藝介紹等。分主題的劇目課程設定,可以減少在劇目資源輸出時的不平衡和缺失。在主題把控下,“晉國風物”主題共創課若干,如“晉國穿越攻略”(講述西周時期晉國的衣食住行等年代特征)、“一件‘壺的偵探日記”(介紹西周分封制度與晉國的地緣政治等)、“走進青銅鑄造的世界”等。
1.3 學生來館,眼見為實
博物館的主要特征是實物性、直觀性。從物件探索學習理論基于建構主義博物館的雛形時期,到現代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其共同點就在于它的實物性。③博物館教育的特殊之處在于從物件出發,提出觀點,繼而用證據考證觀點,是圍繞實物的教育過程。因此,在學生參與排演前參觀“晉國霸業”展廳,對于拉近學生與故事的距離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2 “劇目+課程”博物館戲劇教育模式下前期學校輸出
2.1 館校合作梳理劇本創作素材,鎖定重要故事點
博物館在向社團輸出課程的同時,向社團老師提供劇本創作素材,列出可供演繹的故事題材,并與學校社團老師討論劇本創作的細節。邀請社團老師參與劇本創作的原因在于,他們是中小學一線的教師,非常了解各學段學生的語言習慣,可以保證劇本語言更加生動、適用于該學段的學生;檢驗課程的效果,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
2.2 學校組織排演,館方提供歷史細節指導
前期博物館進校園課程實施結束,學校劇本創作完成后,學校在校內定期利用社團活動時間組織學生排演。合作學校社團有優秀的語言表演指導教師,保證了排演質量。在排演進行時,博物館輸出“歷史細節指導課程”,為參與排演的學生深度解讀劇本。
2.3 亮劍時刻:校內展演,為學生提供學習展示的大舞臺
時光劇場全年以學期為周期,分別在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在博物館和學校內公開面向學生展演,作為劇目資源的線下推廣。在演出時,博物館為觀影學生提供內容有趣、密切切合展廳文物的《劇目觀影指南》,輔助觀影效果。
3 “劇目+課程”博物館戲劇教育模式下的館校雙贏
3.1 戲劇體驗有助于學生多元素質養成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知識迅速積累、興趣萌發以及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時光劇場主要圍繞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展開。這一階段的孩子們尤其表現為有一定知識和生活經驗,對生活和課本之外的世界興趣最廣泛,他們不僅樂于探究,同時在行之有效的引導下,往往能給予積極主動的回應。博物館與學校共建劇場的形式,依托實在的物件,演繹物件背后的故事。這種依托語言表演、扮演古人角色的形式是孩子們在課堂學習中體驗不到的感受,這樣的形式拉近了學生與古代的距離,消除了對文物的陌生感,同時還能激勵孩子們主動探究更多的故事信息。劇場課程以及展廳導賞的環節設置,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了他們融會貫通的能力。一次完整的劇目演繹,是孩子們不斷突破自我、塑造角色性格的絕妙體驗,劇目的成功演繹有助于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養成。
3.2 學校劇場類社團的“靠譜”合伙人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小學生社團活動以其自身的發展優勢獲得了師生的認同和喜愛。當下,小學生社團活動已然成為培養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社團活動的發展促進了小學生一般實踐能力的發展。①當下,中小學內設立劇場類社團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歷史類社團居多。大多數學校的劇場類社團有穩定的學生基礎,有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場地和師資。但是很多中小學的歷史劇社在主題選定時很茫然,劇本編寫時也缺乏專業的指導,學生在排演前沒有相關的專業指導。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多數學校的劇社偏重語言表演而在歷史教育方面發力不足。
館校共建時光劇場,博物館的優勢恰當補充學校劇社的短板,雙方彼此資源共享,最終受益的是學生—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共同關注的主體。
3.3 為博物館課程持續發力提供“穩定劑”
山西博物院戲劇教育模式中運用到“博物館進校園課程+館校共建劇目”的形式,在注意輸出課程的同時,并為學生提供運用課程經驗的平臺,有助于博物館課程效果的可持續發揮。經過一個學期的博物館課程與學校劇目排演的體驗,博物館課程的效果得以持續發揮。
4 “劇目+課程”博物館戲劇教育模式的長期思考
4.1 線上推廣優秀劇目資源
隨著云媒體時代的全面開啟,注意開發劇場資源和課程資源的同時,還需注重優勢資源的廣泛傳播和有效利用。運用云媒體、自媒體、直播等平臺包裝、呈現并推廣劇目資源,借助官方宣傳平臺發布劇目資源,為更多的觀眾提供線上視頻及課程資源包。線上劇目資源的推廣使劇目資源的輻射從學校學生擴展到更多關注博物館的觀眾,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
4.2 吸引并扶持學校戲劇社團成立并壯大
在保持對館校合作持續樂觀的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目前館校劇場資源建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譬如各學校歷史劇社的發展參差不齊,了解博物館資源并樂于參與合作的且有優秀劇社的學校數量較少。更加精細化的研發展廳資源、提高課程和編劇的專業性,繼續與學校的優秀劇社合作,平衡及扶持眾多有待發展的學校劇社將成為該模式能夠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
4.3 出臺博物館戲劇教育模式相關標準及參考規范
博物館戲劇教育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青少年博物館學習教育模式,亟待館校集合成功的合作經驗,確立普適性強的戲劇教育模式標準與規范。如此,在日后愈來愈多的博物館加入實踐中時,將有一套標準予以參照。
“劇目+課程”的博物館新教育模式在山西博物院踐行數載,學校、學生與博物館三方皆在文物和歷史探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生群體尤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