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馨 申琳
摘 要:在不同的時代,博物館的展覽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它的變化和發展與博物館職能的轉變與發展息息相關。展覽方式的改變為博物館職能的轉變提供了基礎保障,而博物館職能的發展又促使展覽方式不斷更新,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關鍵詞:展覽方式;博物館職能;轉變
最初的博物館是用作收藏和保存各類藝術品,供人們祭祀和觀察,這一時期的博物館仿佛是人們心中的“象牙塔”,她的神圣讓大眾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直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博物館的職能有所轉變,收藏和研究被列為博物館的主要職能。1956年,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及作用在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上被提出,博物館被定義為“科學研究機關”“文化教育機關”“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和自然標本的收藏所”。為順應時代的需要,博物館的大門漸漸向大眾敞開,一種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走近人們的生活。博物館舉辦的陳列展覽成為與大眾溝通的橋梁,它是基于傳播學、教育學,集文化、思想及審美于一體,向大眾傳播知識、信息、文化和藝術的載體。在不同的時代,博物館的展覽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它的變化和發展與博物館職能的轉變與發展息息相關。展覽方式的改變為博物館職能的轉變提供了基礎保障,博物館職能的發展又促使展覽方式不斷更新,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1 以常設展覽為主的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博物館拔地而起,大多數博物館有著相同的標配模式,主要以歷史、社會主義成就、自然科學三個部分為主。這一時期的博物館展覽方式主要以常設展覽為主,其主題、內容和展品基本固定,體現了一個博物館的收藏和研究水平,一般在幾年或者幾十年內都不會隨意改動。受當時陳列設計手段并不先進的局限性,展覽形式也相對簡單,主要是將文物、歷史資料和相關圖片在固定的空間按照一定的歷史脈絡進行整合,能夠清楚地表述出歷史發展的進程和一定的史學觀點即可。此時的博物館職能更多的是圍繞藏品開展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收藏和研究的內部職能方面。以內蒙古包頭博物館為例,建館初期以“包頭歷史文物陳列”“唐卡藝術陳列”“內蒙古古代巖畫陳列”等幾項常設展覽為主,隨著時間推移,參觀人數日漸下降。由于常設展覽模式的局限性,必定不能吸引更多的普通觀眾在短時間內多次進入博物館參觀,這直接影響了博物館傳播職能的發展。出于對這種局限性的思考,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探索出一種新的展覽方式—臨時展覽,并將這種展覽方式納入博物館展覽工作體系中,其重要性日漸凸顯。
2 臨時展覽與常設展覽互為補充的時期
我國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舉辦展覽,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這里明確地指出博物館作為一個公眾文化機構其傳播職能和教育職能的重要性。一座博物館的觀眾越多,在博物館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說明博物館的傳播和教育職能履行得越好,臨時展覽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重復觀看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此時舉辦臨時展覽可以有效吸引觀眾,為博物館增加人氣。臨時展覽比常設展覽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臨時展覽有科普教育、館際之間館藏文物交流展覽、愛國主義教育等幾大類。這幾類展覽可以滿足青少年兒童對自然的探索,使當地觀眾了解外地博物館的藏品及文化,帶領人民群眾緬懷革命先烈等。博物館應根據不同時間特點安排不同類型的展覽吸引更多的觀眾,更好地履行其文化傳播職能。內蒙古包頭博物館自2010年以來,每年假期或六一兒童節均舉辦科普類或兒童書畫類展覽,以吸引更多的兒童觀眾走進博物館。在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及十一國慶節這樣的時間檔,就會推出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類展覽或者主題成就展,滿足各類單位及個人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新年及其余檔期大多以館際之間的交流展覽為主,這些展覽使觀眾在本地就能欣賞到全國各地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并通過展覽加強對各地文化的了解。
隨著越來越多的文物通過臨時展覽被“請進來”或“走出去”,博物館的工作從收藏、整理、保管、研究的內部職能擴展到展示、傳播、教育的外部職能上。2015年3月20日起實施的《博物館條例》對博物館的定義為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這一定義將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2010年以來,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先后舉辦臨時展覽數量達150余個,同時配合臨時展覽的社會教育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不僅提高了觀眾的參觀興趣,也使觀眾更加認識和理解展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臨時展覽及配套活動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極大增加了博物館人氣,同時也帶動了常設展覽觀眾人數的上升,實現了博物館圍繞“物”和“人”的對話與交流。一個優秀的博物館展覽應該是能夠對觀眾起到教育意義的展覽,在吸引觀眾參觀的基礎上,還能進一步引發觀眾的深度思考,從而影響觀眾的觀點和思想,最終實現博物館展覽的教育職能。現代博物館秉承“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要實現這一理念,使教育的受眾拓展到更廣闊的范圍,我們必須探索出更多元化的展覽方式。而現代科技的進步,為這種多元化展覽方式的并行提供了無限可能。
3 多元化展覽方式并行的時期
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在博物館展示中的使用日漸廣泛,這種展覽方式的出現不但提高了展示的生動性、參與性,同時還讓博物館走出圍墻,打破空間限制,為更多、更廣泛的群體創造主動探索和學習的環境,將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
數字信息技術讓受展陳條件限制不能展出的文物與公眾在線上見面,“長眠”的文物終于通過這種方式重見天日。線上展覽主要包括展覽簡介、展覽文字信息、展廳實景照片,展出文物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比較成熟的線上展覽還包括展廳360度全景照,以及與展覽配套的教育課程和相關視頻等內容。線上展覽有強大的文物數據庫,通過3D掃描技術全方位展示文物細節,觀眾也能通過自己的操作選擇喜歡的展品類型,并根據需要旋轉和放大觀看展品的細節部分,這種展覽方式為觀眾提供了獨立的欣賞空間。
線上展覽的互動性及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量也大大超過了館內展覽的方式。當我們在線上觀看到一個好展覽,就可以通過微信、QQ等各類社交平臺將信息及時地分享出去,一傳十,十傳百,在短時間內就會吸引大量的觀眾,這樣的傳播簡單有效。由于線上展覽的便捷性,我們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觀看一場十分精美的展覽。這種展覽方式為博物館傳播職能的履行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路徑。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國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等紛紛閉館,線上展覽成為疫情期間全國博物館不約而同的選擇。國家文物局在部署文物系統疫情防控工作中,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疫情期間,國家文物局共推出全國博物館線上展覽達400余個,數字技術的應用在本次博物館抗疫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觀眾對博物館線上展覽的認可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此期間,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分別推出了“內蒙古包頭博物館陪您賞文物”“閉館不閉展,線上觀展覽”“包博陪您云觀展”“包博之聲館藏珍貴文物賞析”“包博線上講座”等一系列線上展覽及活動。這些線上展覽及活動不僅為觀眾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還以實際行動落實了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的號召,同時也從更深層次發掘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我國博物館正處在新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2020年4月國際博物館協會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召開主題為“新冠疫情與博物館影響,變革和后危機規劃”的研討會,博物館業界開始思考其“新的文化潛能”,文化與教育之間的聯系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必將會給博物館職能帶來新的轉變。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不斷創新陳列展覽的方式,增加展覽文化知識的含量,最大限度地將學術性、觀賞性、知識性進行有機結合,使展覽更具有魅力,吸引更多的觀眾通過各種方式走進博物館,使博物館的各項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陸建松.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2]黃洋,陳紅京.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十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
[3]宋向光,朱雅娟.策·展—博物館陳列構建的多元維度[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4]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文集[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