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前程
摘要:對健康的渴望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一直把滿足人民對健康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初心。習近平圍繞人民對健康的需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健康觀,系統論述了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的人民健康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推動了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引領了健康中國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習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論述;邏輯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4-0029-04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習近平這一重要講話開創了健康中國建設的新局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務。”[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系統論述了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的人民健康重要論述。深入研究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對于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的現實邏輯
(一)人民健康需求與社會服務的矛盾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也不斷改善,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人民越來越追求多元化、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這就導致人民的健康需求與社會提供的服務存在著矛盾。由于各個地方發展的不平衡,也導致了人民健康需求之間存在嚴重的差異。
一方面,我國人民的健康觀念和健康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環境健康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身體健康,更加關注生命的質量與生命的安全,但影響人民健康的風險仍然存在甚至在不斷加大。雖然我國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網,促進了社會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但現有醫療資源仍然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存在健康公平不足的問題,城鄉、區域之間的健康水平差距較大。一些西部地區和農村看病成本負擔仍然居高不下,看病難仍然是他們要面對的問題。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正是進一步思考如何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求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黨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1]。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3]100人民健康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只有保障人民的健康,才能保障人的發展,才能加大勞動產出,節約資源損耗,進而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基本的健康需求得到滿足,人民才能實現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才能減少社會的怨憤甚至暴力。只有保證人民的健康,人民才會有更多的意愿參與到社會建設中,才會支持自己生活的環境。人民健康遠不止停留在身體健康等方面,更包括精神層面的健康。人民健康能夠更好地保障文化產品的生產,也能更好地保障人民享受到豐富的文化產品,愉悅自己的身心,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各方面的健康。生態環境建設得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但是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人人參與其中,是關系到每一個人的事情。人民健康才能更好地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社會環境變得更好。
可以說,人民健康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習近平將人民健康作為國家戰略來論述并實施,這反映了黨中央和政府充分認識到人民健康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二、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礎
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有著自身的理論邏輯,那就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健康觀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健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健康的觀點
馬克思認為,要維護人的價值就必須保障人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即“勞動力的承擔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過程的那個商品量的價值,也就是維持身體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4]。健康不只是個人的,而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個人的健康對整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工人被資本家剝削造成了健康的損害,其健康權益得不到保障,必然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對影響人民健康的因素進行了論述。馬克思指出人的居住環境和飲食威脅了人的健康:“住的地方是在房屋最便宜的地區;是在衛生警察的工作收效最少,排水溝最壞,交通最差,環境最臟,水的供給最不充分最不清潔的地區,如果是在城市的話,陽光和空氣也最缺乏。當窮到連飲食都感到缺乏時,也就必然要遭到這些威脅健康的災禍。”[5]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也從工人階級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等角度闡述了影響人民健康的因素,認為健康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健康思想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健康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明確指出,要“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極力發展這項工作”[6],一切都要為了人民的健康。如何保障人民的健康?毛澤東提出要中西醫結合。針對當時的一些反中醫的思想,毛澤東指出要反對這種思想,要正確地看待中醫的價值,要全面正確地認識中醫,認為中醫對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
鄧小平認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收入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鄧小平高度贊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認為“愛國衛生運動,今后不是減弱,而是加強”,“愛國衛生運動就要長期堅持下去”[7]。人民是健康的中心,所以保障人民健康需要堅持群眾路線,要發動人民積極自覺地參與保障健康的活動中。江澤民認為保障人民健康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體現。因此,要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素養,“教育和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8],從而保障人民健康事業的順利進行。在新世紀新時期,胡錦濤指出,醫療衛生事業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還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黨中央和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三、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黨的奮斗目標,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圍繞人民健康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一)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健康為根本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觀始終強調的一點。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人民健康事業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滿足人民對健康的需求,保障人民享受到更優質、更及時的健康服務,真正把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推動基本醫療衛生資源不斷實現均衡化,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健康服務。
習近平提出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衛生與健康服務。比如,在制定生態文明政策時,要“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1]等。以人民健康為根本,還需要堅持保障人民健康的公平性、公益性,要保障每一個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健康,要確保健康事業的公益性。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要毫不動搖地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不能走全盤市場化、商業化的道路。”[3]102為了保障公平,要協調各地區的健康資源發展,確保城鄉與東西部地區的健康事業都能得到均衡發展,實現人民健康共建共享,“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9]。
(二)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新理念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不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開始追求更多層次更寬領域的健康,希望心理、環境等都能健康。我國當前面臨的健康安全風險也是多層次多領域的。針對人民群眾的需求,習近平在現代健康理念的基礎上指出:“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概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1]要改變過去那種有病才治療的思維,要把健康放在首位。
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意味著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認識和研究人民健康問題,強調健康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要圍繞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關注影響人的健康的各種危險因素,加強預防管理,不斷整合各種衛生健康資源,從各個方面促進人民的健康,如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社會宣傳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明白自己就是保障自己健康的最好的醫生。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還要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當然,在大衛生、大健康理念下,保障人民健康還需要完善健康服務保障機制,發展更多更豐富的健康產品,優化人民居住的生活環境。
(三)要構建防治結合的現代健康制度體系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2]健全醫藥衛生服務制度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支撐和保障。保障人民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把重心下移,實現醫療資源往基層走,達到強基固本的效果。2015年,中央出臺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實行了分級診療制度,力圖解決基層醫療機構資源不足的問題,形成“小病到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機制,從而推動醫療衛生資源的均等化。與此同時,中央實行了健康“守門人”制度,要求以居民自愿為基本原則,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需求為導向,落實好基層的首診,否則分級診療制度就會流于形式。這需要政府加強體制改革創新,建立綜合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形成與居民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使患者能在第一時間尋求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建議,實現雙向流通的轉診機制。
協同推進人民健康要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目前,在我國藥品領域,因為從生產到流通涉及到多個環節和利益主體,導致在藥品供應保障上存在各種亂象。對此,習近平指出:“要從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發力,徹底解決醫藥領域亂象。”[3]114要在生產環節加強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完善藥品監測預警機制;在流通環節探索開展專業化的服務,通過建立藥品采購機制,建立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藥品交易平臺,形成現代化的藥品流通體系;在使用環節強化綜合監管,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藥品安全預警、監測。
協同推進人民健康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醫保制度。“全民醫保是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基礎”[3]113,可以說,醫保制度是防止人民群眾因病返貧的兜底性保護政策,是推進人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安排。當前我國基本上實現了全民病有所醫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融資機制不完善、支付方式相對落后等問題。因此,我們要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醫保制度,促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真正讓人民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從而保障人民享有公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務。
(四)要中西醫結合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開放的歷史,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開放中進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中外醫學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我國不斷吸收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了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促進了我國全民健康事業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現代醫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過多地依賴技術設備,增加了人民的負擔。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還有很多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如中醫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疾病康復中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等。習近平強調要把現代醫學與我國傳統中醫進行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我國傳統中醫豐富的資源,實現中醫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隨著我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中醫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我們要積極建立健全中醫藥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中醫的研究,擴大中醫的對外交流合作,推進科技創新,凸顯中西醫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各自優勢。
四、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的價值旨歸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當前我們正在為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全體人民健康夢的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將保障人民健康作為奮斗目標,在健康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影響人民健康的因素也越來越多。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健康需求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夢是每一個人的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人民的健康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是開創中國美好未來的根本。
(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然要求
健康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僅要求人的身體健康,還要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會健康等。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重要論述包含了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環境健康等內容,體現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參與全球健康治理的必然趨勢
人民健康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直接影響著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實力的不斷提升,西方國家一直以各種借口來打壓中國,而人民的健康權多次成為他們的借口。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必須主動順應全球健康的發展需要,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加強中國在全球健康領域的影響力,與世界各國共同推進全球健康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報,2016-08-21(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7.
[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7]鄧小平.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8.
[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03.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
責任編輯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