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摘 要:音樂文獻資源具有其自身的學科特色,是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管理的重要對象。高校圖書館需要結合本校實際,立足于圖書館的日常工作經驗,通過網絡調查、實地訪問、當面交流等方式對音樂圖書文獻資源進行創新管理,并進一步改革工作的方向和任務。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音樂文獻資源;創新管理
中圖分類號:G258.6;G253;J69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0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4-0005-02
一、當前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建設現狀
(一)學生對音樂圖書文獻資源館藏了解不足
學生是從高校圖書館獲取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第一大群體,其借閱音樂書籍與查詢音樂文獻資源的過程,也反映出學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管理的情況。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圖書館隨機采訪以及與音樂專業學生當面交流等方式,筆者發現學生對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館藏了解不足,導致有時候找不到所需資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因人而異,大部分學生是由于不會靈活使用資源檢索和查詢網站,或者是忽視了電子圖書文獻資源,以致在尋找資源時無從下手。
(二)特色古籍音樂圖書文獻資源需進一步保護
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通常內容豐富、類型多樣,能夠滿足在校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論其是音樂專業的還是非音樂專業的。當然,音樂專業的學生以及對音樂有著探索研究期待的學生會傾向于尋找一些特色的古籍資源,而這類資源是高校圖書館中非常寶貴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氣候、設施、多次借閱等原因,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由于古籍音樂圖書文獻資源受眾不廣、流通度低,管理人員通常不會特別重視,這會對這類特色資源造成一些損失,也是相關音樂文獻管理時容易出現的漏洞。因此在創新管理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時候,要對這部分文獻進行特別保護,因地制宜地加強管理工作和防護力度,并且要面向學生做好宣傳工作,提升大學生愛護特色古籍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意識。
(三)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管理程度欠缺
隨著新時代資源管理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可以說當前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而資源容量的擴大也使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音樂圖書文獻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實體書籍,也可以是電子圖書。電子圖書中不僅可以加入文字、樂譜、圖片,還可以加入音頻或視頻文件,這使得學生的圖書閱讀方式更具多元化,以滿足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多方面需求。數字化管理不僅體現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分類整合上,還體現在學生的閱讀反饋上,這使得該類書籍資源的流通形成了一個高效快捷的系統,從而促進音樂文獻資源的獲取快速化、多樣化,幫助在校學生共享音樂資源、穩步提升音樂素養。
二、探索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創新管理策略
(一)創新服務內容,關懷學生需求
在圖書館現有的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基礎上,相關工作人員首先要做好面向學生的服務工作,為學生檢索資源、借閱圖書、網上學習等需求開辟渠道。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學生對館藏了解度不夠、獲取文獻資源的方式單一、館藏無法滿足學生閱讀需求等問題,高校圖書館要立足于現有館藏資源內容,爭取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檢索、共享服務,由此才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管理效率,實現圖書館管理的創新發展。創新服務內容是高校圖書館提高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管理質量的必由之路,可供探索和開拓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建立完善的文獻檢索和查詢系統、高效便捷的借閱系統等,以保證學生在自主檢索所需文獻時能夠有跡可循。力求避免系統故障、圖書放置雜亂等不良現象,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學生所學所用。
其次,線上線下開辟人工問詢渠道。雖然學生在入學之初都了解了圖書館資源的使用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避免不了一些突發性問題的發生。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來建立人工問詢系統,包括公眾號建設、問詢處設置、官方電話咨詢等,不遺余力地為學生提供完善的服務。關注學生的現實需求,體現了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管理的與時俱進。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相關的問詢人員必須非常熟悉館內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管理工作,以期為學生提供切實可靠的訊息。
再次,一般而言,學生與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之間的關系是單向的,但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音樂圖書文獻閱讀氛圍,工作人員可以建立線上讀書園地,為圖書借閱設置評論或留言板塊。這樣,對同一種書籍感興趣的學生就可以互動留言交流。這在滿足學生閱讀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交際需要,體現了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管理的靈活性。
(二)開發文獻資源,保護充實館藏
高校圖書館是一個源源不斷融入新知的精神寶庫,對音樂圖書文獻資源來說尤其是如此,不僅要尋訪具有悠久歷史的音樂古籍,還要正視當前音樂市場的發展,知古明新,由此才能保持高校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長久生命力和活力。學生以及工作人員反饋,圖書館內現有的音樂圖書文獻資源大多比較老舊,年代較為久遠,與當前的音樂教學及大眾音樂品位存在一定脫節,很多學生找不到自己所需的資源。這啟示著高校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不僅要做好軟性的服務工作,還要從根本上提升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硬實力,充足的館藏是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強化圖書館人員的管理意識的重要基礎。要開發館藏資源,自然就要從現階段的音樂發展趨勢入手,保留經典音樂書籍尤其是音樂教材,并提供各個年代的不同版本,以便于學生的學習和研究。
此外,還要做好分類工作,音樂所涵蓋的范圍相當廣,而學生的音樂學習內容多種多樣,音樂品味也大相徑庭,在保證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足夠豐富的基礎上還要對其進行類型分區。比如,可以總體上分為聲樂、器樂,再細分為各種唱法技巧、樂器類型、音樂家傳記等作品,這樣學生在檢索和查閱的時候能夠節省時間,準確找到自己所需的圖書類型。此外,還涉及圖書館音樂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這類古籍通常與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相關,應當由專員進行整理和保護,對遺失缺頁、紙張老化、流通受損等問題,相關工作人員要集中召開會議,共同商討解決辦法。
(三)高效信息管理,培養信息意識
“信息管理”一直是當下圖書館資源管理的一個關鍵詞,也啟示著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要緊跟時代,提高館藏資源的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圖書資源的傳播和使用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其中優質的網絡資源系統也常常為高校所利用,常見的如超星、知網、萬方等,圖書電子資源可謂浩如煙海。面對這些圖書資源系統,高校圖書館應最大化地利用這類系統的優勢,并形成本校特色,以體現創新管理的積極性。
依據現有音樂文獻資源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圖書系統自不必說,這是促進高校圖書館實行信息管理的先導性條件,需要相關工作人員不斷維護。但同時,信息管理不僅體現在館內人員的日常工作中,還與學生的信息意識密切相關。學生每日的檢索、借閱等行為都是資源信息管理的一次次整合,學生的信息意識也體現著高校圖書館資源管理工作的質量。音樂文獻資源有其獨特性,不僅包含文字解釋,還有樂譜、圖片演示、音頻視頻資料等豐富內容,這給相關的信息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同時也檢驗著學生的信息查詢和搜集能力。在有余力的條件下,工作人員要統籌分析當前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檢索、借閱情況,在不打擾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的前提下,在公眾號上開展音樂圖書文獻館藏資源線上知識競賽活動,考查在校學生對館內音樂類圖書文獻資源的熟悉程度,并根據競賽結果頒發獎勵,以提升學生的音樂圖書文獻資源學習和借閱的積極性。
(四)加強宣傳工作,強化音樂氛圍
音樂類圖書文獻資源在高校圖書館中的檢索、查詢、借閱頻率都不算特別高,因為音樂學習有著一定的門檻,一般只有音樂專業的或者在音樂方面有一定特長的學生會獲取相關的資源。音樂一直是廣大學生所好,但是音樂研究卻有一定的壁壘,這就需要高校圖書館音樂文獻資源的管理人員悉心探索宣傳路徑,讓音樂文獻資源庫活躍起來。比如,可以通過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向各個院系宣傳館內音樂圖書文獻資源庫的設置情況,方便學生了解音樂資源的類型、分布和獲取方式,讓專業的、非專業的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資源。
此外,還可以通過創新音樂資源體驗的方式來提高學生使用資源的積極性。比如,建立音樂體驗室,結合視頻放映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室里感受音樂之美,把放置在書架之間的、隱藏在網絡空間的音樂資源具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他們探索圖書館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積極性。同時,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管理人員還可以通過舉辦音樂圖書推介會、不同類型的音樂欣賞會、免費的音樂體驗周、傳統音樂與地方文化講座、“我與音樂”征文比賽、校園作曲大賽等活動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推動其探索館藏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的無限魅力,建立學生與圖書館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積極活躍、熱烈濃郁的校園音樂氛圍。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文化的載體和容器,是師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精神領域,在資源的建設和管理上絕不容許有半點馬虎和隨意。因此,高校圖書館的相關工作人員要將管理任務同學校音樂專業的學科建設、校園音樂活動實踐、音樂類通識課設置等緊密結合,從文獻資源內容、文獻檢索與知識共享服務等方面出發,以信息化、規范化的要求來促進音樂圖書文獻資源管理模式的步步創新,使其合乎現實需求,以此來推動校園音樂文化的多元融合,建設具有濃厚高雅音樂氛圍、能夠方便快捷獲取音樂資源渠道的現代高校圖書館。
參考文獻:
[1]王 霞.“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8(1):62-65.
[2]周 欣.高校圖書館學科資源建設中的學科館員——以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3):63-64.
[3]趙一璘.在智慧校園大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初探——以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為例[J].卷宗,2020(1):202.
[4]苗芳舒.淺議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的音樂資源建設[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