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誼 鄭莉莉 練文毅 劉娜 王穗瑩



【摘 要】 目的:探討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的藥學作用。方法:選我院100例2017年9月-2018年12月小兒肺炎患兒。隨機數字表分組,紅霉素治療組實施了紅霉素治療,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則實施了紅霉素治療,并給予患兒頭孢哌酮治療。比較兩組療效;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時間;治療前后患兒血清學炎癥指標。結果: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相比較紅霉素治療組療效較高,P<0.05。治療前兩組血清學炎癥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血清學炎癥指標降低程度大于紅霉素治療組,P<0.05。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時間低于紅霉素治療組,P<0.05。結論:給予患兒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肯定,可控制小兒肺炎癥且縮短治療時間。
【關鍵詞】 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藥學機理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059-02
小兒肺炎是一種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可導致肺功能的損害并降低患兒的生活質量[1]。本研究紅霉素治療組實施了紅霉素治療,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則實施了紅霉素治療,并給予患兒頭孢哌酮治療,分析了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的藥學機理,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100例2017年9月-2018年12月小兒肺炎患兒。隨機分組,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齡1歲-5歲,平均2.27±0.45歲。小兒肺炎出現時間1-15天,平均(6.21±0.21)天。紅霉素治療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1歲-5歲,平均2.23±0.45歲。小兒肺炎出現時間1-15天,平均(6.25±0.26)天。兩組的資料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
紅霉素治療組實施了紅霉素治療,紅霉素每次30-50mg/kg.d,分為兩次靜脈滴注,治療5天。
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則實施了紅霉素治療,并給予小兒肺炎患兒頭孢哌酮治療。每次40-80mg/kg混合0.9%氯化鈉注射液50-100ml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天三次,治療5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時間;治療前后患兒血清學炎癥指標。
顯效: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白細胞計數正常,X線顯示肺部組織陰影消失;有效: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癥狀改善,白細胞計數有所降低,X線顯示肺部組織陰影縮小;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2]。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療效高于紅霉素治療組療效,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血清學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學炎癥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血清學炎癥指標降低程度大于紅霉素治療組,P<0.05。如表2
2.3 兩組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時間比較 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時間低于紅霉素治療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小兒肺炎是細菌、病毒感染以及小兒機體免疫力低下所致,可出現發熱、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難等,不及時治療可影響小兒健康甚至生長發育[3]。在治療方面紅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藥物,可對細菌蛋白合成進行抑制而發揮滅菌作用。而頭孢哌酮屬于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作用,有良好殺菌效果,屬于廣譜抗生素,對于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優于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4-5]。將其聯合紅霉素用于小兒肺炎的治療可增強療效。
本研究紅霉素治療組實施了紅霉素治療,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則實施了紅霉素治療,并給予患兒頭孢哌酮治療。結果顯示,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相比較紅霉素治療組療效較高,P<0.05。治療前兩組血清學炎癥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血清學炎癥指標降低程度大于紅霉素治療組,P<0.05。紅霉素聯合頭孢哌酮組咳痰、發熱、咳嗽和流鼻涕消失時間低于紅霉素治療組,P<0.05。
綜上所述,給予患兒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肯定,可控制小兒肺炎癥且縮短治療時間。
參考文獻
[1] 宋頤彬.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及藥學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9):5.
[2] 盧祥良.溴己新聯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小兒肺炎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0):154-155.
[3] 靳寧,張小影.舒普深與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療效對比分析[J].海峽藥學,2018,30(03):136-137.
[4] 吳靜瑾.舒普深聯合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9):3350-3351.
[5] 王亮亮.舒普深與頭孢哌酮治療小兒肺炎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07):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