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喜
【摘 要】經過兩年的時間,對3位血管運動性鼻炎患者的跟蹤觀察,發現通過引導足底神經活動的方式,可有效的緩解該類鼻炎的癥狀,能顯著的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程度。
【關鍵詞】血管運動性鼻炎;神經活動;心理暗示;呼吸
【中圖分類號】R7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70-01
引言
血管運動性鼻炎是一種長期的、反復發作的鼻炎,主要癥狀為流清涕、打噴嚏和鼻塞。引起癥狀發作的因素較多,包括空氣的溫濕度變化、身體疲勞、精神刺激、煙霧及灰塵等,但與季節和特定的過敏源無關。對于血管動動性鼻炎的病理認識,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由鼻黏膜的自主神經紊亂和內分泌失調而引起的;而中醫認為是由于五臟氣血失衡,使鼻黏膜的反應閾值降低而發生的超敏反應。
1 現有的治療方法
1.1 藥物治療 西醫主要用鼻減充血、抗組胺、抗膽堿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分別從不同途徑達到收縮血管、減少腺體分泌的目的;而中醫則從五臟氣血方面著手,提供了多種不同的中成藥和方劑。
1.2 外科治療 當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后,在藥物無法消除癥狀后,可考慮采用外科手術的治療手段。外科手術一般分為下鼻甲手術和翼管神經切除手術,兩種手術都是從破壞鼻黏膜上的自主神經入手。
1.3 其他方法 除藥物和手術治療之外,在我國還有針炙法、推拿按摩法、食療法等一些不常用的方法。
2 引導足底神經活動的方法介紹
引導足底神經活動的方法實際是一種通過關注呼吸的心理暗示方法,也可歸類為傳統養生的導引術,其傳統養生理論來源于《莊子.大宗師》中的“古之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引導足底神經活動的一個循環從呼吸中的吸氣開始,具體應用如下:從吸氣開始,感受空氣進入鼻子并在鼻腔中緩緩流過的感覺,為了便于后面的描述,本文后續部分將這種感覺簡稱為氣流。氣流經鼻腔到達口腔后部,再經喉部至前胸,然后,再沿前胸下至腹部。當氣流進入腹部后,在肚臍的上方再斜向下,到臀部與大腿連接外,并沿大腿后側一直向下,直至腳后跟。當氣流到達腳后跟之后,再想象它沿著腳底板,經腳心至前腳掌,然后,在前腳掌處上至腳背,再然后,讓氣流沿著腳背、小腿和大腿前側,一直向上進入腹部。當氣流向上進入腹部后,再斜向上穿過腹部,然后進入后背的脊椎。當氣流進入脊椎后,再放棄對氣流的控制,于是,一個循環也就結束了。
在從鼻子吸氣開始,到氣流進入脊椎結束的一個循環中,由鼻子至腳后跟,剛好對應于吸氣的過程,從腳后跟至前腳掌,再到脊椎的過程,則正好對應于呼氣的過程。因此,一個呼吸的過程,也就正好對應于一個完整的循環。
注意事項:1.在應用過程中,如有不適應及時停止;2.站立或慢走時練習的效果較好;3.吃飯后一小時或睡覺時不宜練習。
3 討論
在血管運動性鼻炎的治療中,西藥都只能起到臨時性緩解癥狀的作用,而無法徹底治愈;而外科手術切除神經雖然能夠治愈該類鼻炎,但也有復發的可能,并且,還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不建議使用。因此,血管運動性鼻炎的患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鍛煉,身體強健之后,鼻炎很可能自己就好了;其次是注意防護,防止身體忽冷忽熱、調節精神壓力、防止過度勞累等;再次是掌握一些心理暗示的辦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
引導足底神經活動的方法,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雖然無法從分子學層面觀察到神經元的具體活動,但是,卻能明顯的感覺到足心變暖的現象,因此,對于這個方法的作用可以有兩種猜測。1.真實的引起了足底的神經活動,而足底的神經活動又反過來引起大腦中樞的神經活動,從而使鼻黏膜自主神經活動得到了控制,于是,鼻炎的癥狀也就得到了緩解。2.未能引起任何神經活動,而整個過程的感覺也都是想象出來的,那么,這種方法緩解鼻炎癥狀的作用,也就類似于心理暗示的作用,而心理暗示也是緩解該類鼻炎的一種有效辦法。
4 結論
引導足底神經活動的方法,雖然到目前為止,只對個別病例進行了觀察,而且,也無法從生物分子學上得到實證檢驗,但是,即使僅從心理暗示方面考慮,再結合該方法的簡單易行,本人也覺得有推廣使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庭槐.生理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5.
[2] 金英.鼻炎中醫特效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3] 王斌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應用解剖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5.
[4] 崔哲洙,韓玉,葉輝,姜憲,崔春蓮,金順吉.血管運動性鼻炎的發病機制及治療[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7(05):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