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愛橋

【摘 要】 目的:觀察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氣胸的效果。方法:選取我科近期收治的新生兒氣胸患兒61例,根據治療方法的差異將其分為觀察組(高頻振蕩通氣,n=32)與對照組(常頻通氣,n=29),對比兩組患兒的療效。結果:觀察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患兒未出現不適,提示療法安全。結論:高頻振蕩通氣對新生兒氣胸的治療有積極意義,可考慮推廣。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068-01
氣胸是產科常見危象之一,新生兒出現氣胸現象后,往往表現為進展快速、后果嚴重等特征,如果不能及時行規范治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鑒于氣胸及早診治的價值,鄧琳等[1]分析了其治療方法,給產科醫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參考。從臨床施行方法來看,新生兒氣胸治療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策略是排除胸腔內積氣,為心肺功能障礙、呼吸衰竭的改善提供良好的環境,高頻振蕩通氣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療法。本文就高頻振蕩通氣的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9年1月—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61例氣胸患兒(均為新生兒)。依據所用治療方案將其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29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1-25d,早產兒12例,足月兒49例。肺壓縮程度:30%內9例,30%-80%共45例,80%以上7例。經對比,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前均嚴格按照新生兒氣胸的處理方案進行檢查,結合患兒個體的胸部正位X線掃查結果、動脈血氣分析情況,準確判斷其治療需求。而后,觀察組行高頻振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通氣治療。治療周期結束后,于2d內對患兒的療效進行評估,評估過程主要參考血氣分析結果的變化與患兒癥狀的改善等信息。
1.3 觀察指標
療效評估主要參考帶機前、帶機8h后的a/APO2變化情況,標準如下:(1)維持0.22以上1d,顯效;(2)維持0.22以上,雖難持續1d,但有良好反應,有效;(2)數值基本不改變,或無良好反應,無效。另選取OI、RI、pH為觀察指標,輔助兩種療法的療效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處理與分析。當P<0.05時,即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指標變化
經對比,觀察組患兒的OI、RI、pH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
2.2 總體療效
對比數值顯示,觀察組患兒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針對新生兒疾病的防治,高頻震蕩通氣具有重要應用。從該治療方法的優勢來看,其自身具備的低氣道壓以及機械死腔小等特征為推廣應用創造了條件,而治療過程中,通氣處理對肺部起到的保護作用,還給新生兒的安全提供了一重保障。針對氣胸問題,也有文獻[2]論述了該療法的價值。僅從臨床常用方法的角度考慮,在新生兒出現氣胸問題后,采取相應器械進行通氣,及時排除聚積于胸腔內部的氣體,避免積氣給新生兒的后續治療、恢復帶來干擾,即可給心肺功能恢復提供保障,又可緩解患兒的癥狀。但實際治療中如何控制頻率以及通氣時間,則是直接關系到療效與患兒安全的關鍵因素。
為明確常頻通氣與高頻振蕩通氣的療效差異,我科于近期對收治患兒的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對比了兩種治療方法下患兒的指標改善效果、療效情況。就數值分析的結果而言,無論是總體療效,還是肺部功能、血氣分析相關指標,接受高頻振蕩通氣這一療法的患兒都展現出了其優勢。而從理論角度來看,高頻通氣更有利于治療時間的縮減以及氧暴露時間的控制,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促進肺部功能的改善。不僅如此,其對視網膜病變的防治(尤其是早產兒)以及某些肺部慢性病的改善亦有積極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在新生兒發生氣胸危象后,合理應用高頻振蕩通氣,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從安全角度考慮,該方法尚存有一定爭議:(1)本文納入的病例在治療期間未出現不適或不良后果,提示高頻振蕩通氣安全;(2)有報道指出,高頻振蕩通氣的應用,可能會誘發腦室內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問題。回顧相關報道給出的結論,綜合分析文獻提到的合并癥的發病機制,其中多數疾病與該療法應用之間的關聯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基于現有的證據考慮,高頻振蕩通氣是否會給新生兒健康帶來嚴重損害尚無明確答案,呼吸機相關腦損傷的發生主要與治療不當(如過度通氣或持續低氧)、早產兒的特殊性(發育不足,面臨的物理性損傷風險偏高)等有關,將高頻振蕩通氣應用于氣胸治療,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在施治過程中,仍需關注治療的合理性,通過加強患兒的血氣分析監測、建立中度與重度氣胸患兒的規范化治療程序等途徑,盡可能減低患兒的風險。其次,做好通氣治療的各項配合措施,嚴格呼吸道管理程序的落實,科學控制通氣治療時間,合理設置呼吸機參數,也是提高治療質量的要素。針對學術領域,加強高頻振蕩通氣的安全性分析,借助大量的臨床數據,科學分析高頻振蕩通氣是否會導致某些合并癥風險的增加,為該療法的推廣價值提供支持性證據,宜作為后續研究的重點內容。而對于早產兒,考慮到其整體發育不足帶來的物理性損害風險,應當慎重考慮此類患兒的氣胸治療方案,或采取恰當措施對其肺部進行妥善保護,避免人工機械通氣誘發的損傷。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氣胸的治療中,高頻振蕩通氣具有一定的價值,配合呼吸道管理與患兒體征監測,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鄧琳,羅鈴株,李驥.帶針胸管胸腔閉式引流術聯合HFOV在新生兒氣胸患兒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9):1100-1102.
[2] 饒德佳.高頻振蕩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氣胸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