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霞
摘 要:本文談談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分析思維、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方式進行解應用題的方法及體會。
關鍵詞:主體作用;聚合思維;逆向思維
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否得到正常的發揮而完成教學任務。在應用題教學中,應從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入手,細致觀察,耐心分析,經老師的恰當啟發,從而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從事數學教學工作以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即主體作用,在數學教學中取得一定成績,尤其是深入研究應用題教學。
一、縱橫發展,一題多變,舉一反三
此法重在啟發學生多向思維,通過新舊知識的關系,應用題的最大特點在于應用,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對新知識的滲透和銜接讓學生真正分析出“補充條件”的多種可能性,然后教師作恰當的啟發,讓學生自己體會,從而為后面的學習不斷提高作鋪墊。
如下例:補充條件再列式計算:
五年級植樹108棵,?? 兩個年級共植樹多少棵?
一步計算可補:六年級植樹152棵,列式:108+152。
兩步計算可補:
1.六年級比五年級多植樹44棵。
列式108+(108+44)或108×2+44。
2.六年級比五年級少植樹44棵。
列式 108—44+108或108×2-44。
3.六年級植樹棵數是五年級的2倍。
列式108+108×2或108×(1+2)。
4.是六年級植樹棵數的2倍。
列式108+108÷2。
三步計算可補:六年級植樹棵數比五年級的2倍多44棵。
列式108+(108×2+44)。
這種練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多向思維,掌握了誰和誰比,明白以誰為標準,既培養了學生解兩、三步應用題的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相互競爭學習的積極性,還為將來學習分數應用題尋找標準量作了鋪墊。
二、開闊思路,一題多解,觸類旁通
一題多解能使學生視野開闊,思維發散,從不同角度、途徑對同一問題尋找多種解法,啟發他們認真分析題意。分步驟地分析,先求——再求——列式——計算——答。如:
第九冊40頁第13題:
紅光造紙廠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每天節約用煤1.44噸,如果3千克煤可供發電7.5千瓦時,每天節約的煤可供發電多少?(你能想出幾種解法)。
單位名稱不同,先將單位化統一。
1.44噸=1440千克。
解法1:先求1千克煤可發電多少干瓦時,再求1440千克煤可發電多少千瓦時。
列式:7.5÷3×1440。
解法2:先求發l千瓦時的電需多少千克煤,再求1440千克煤可發電多少千瓦時。
列式:1440÷(3÷7.5)。
解法3:1440千克煤是3千克煤的幾倍?1440千克煤可發電多少千瓦時?
列式:4.5×(1440÷3)。
這種一題多解的練習,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尋找最佳解題方法,拓寬思路,激發學習興趣。
三、正反逆轉,另辟蹊境,融匯貫通
小學生逆向思維能力較差,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注意彌補薄弱環節,變換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對歸一問題更加熟悉,讓學生從反向逆轉,從旁引證,從而使問題深出淺入,解決疑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查閱解題正誤的方法。
如第九冊笫55頁第12題:
一戶農民養雞240只,平均5只雞6天喂飼料4.5千克,照這樣計算,這些雞15天要喂飼料多少千克?
學生獨立解題后,又根據題中的數量改寫成下列類型的反歸一應用題:
1.一戶農民養雞240只,平均5只雞6天要喂養4.5千克。照這樣計算,540千克飼料能喂多少天?
2.一戶農民養雞,平均5只雞6天要喂飼料4.5千克,照這樣計算,540千克飼料夠多少只雞吃15天?
這種練習使學生認識了歸一問題的結構特征,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還教給了學生檢查解題正誤的方法。
四、變換情境,異中求同,溝通聯系
主要是使學生改變單一的思維模式,發現多種應用題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中的規律性,經過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加強學生掌握方法的穩固性和靈活性。
如:
1.兩只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上海到武漢路長多少千米?
2.兩架飛機同時從兩城起飛,一架從甲城飛往乙城每小時飛行650千米。另一架從乙城飛往甲城,每小時飛行700千米,經過2小時相遇。甲乙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3.兩個工程隊同時修一段公路,甲隊從東往西修,每天修150米。乙隊從西修往東修,每天修120米,經過40天兩隊修通。這段公路長多少米?
在不改變題型的情況下,可以將輪船改成飛機,行程問題改成工程問題,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內容變思路不變,掌握典型應用題與一般應用題,行程問題與工程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
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教學中認真備課,刻苦鉆研,深入研究,獲得了這四種分析的方法。在教學中學生樂于接受,教師運用自如,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成績優秀,多次得到學校及上級領導的支持、贊揚和肯定。但我覺得這點成果,是蒼茫大海上的一只小船,還需要更加努力,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教學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