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夢瑩


【摘 要】 目的:探究在高滲性液體外滲新生兒皮膚護理中應用水膠體敷料的臨床價值。方法:納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高滲性液體外滲新生兒11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組別劃分,研究組58例予以水膠體敷料護理,常規組58例實施硫酸鎂濕敷常規護理,對兩組液體外滲不同級別新生兒皮損修復以及腫脹消退進展進行量化統計,評價水膠體敷料護理的應用價值。結果:研究組1-2級患兒在6h內腫脹消退者合計42例,占比60.0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43.48%(30/69);研究組3-4級患兒在7天內皮損修復者合計3例,占比100.0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25.00%(1/4),組間各指標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高滲性液體外滲是新生兒皮損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在護理期間應用水膠體敷料可高效加快腫脹消退進展,促進皮膚損傷修復,其應用前景廣闊。
【關鍵詞】 水膠體敷料;高滲性液體外滲;新生兒皮損;皮膚護理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152-01
液體外滲指的是靜脈輸注高滲性藥液/營養液滲透至血管外間隙對血管外組織形成不良刺激和損害的現象。在臨床護理中,高滲性液體外滲多見于新生兒,因新生兒耐受性差、自我吮吸能力不足,為維持機體的營養所需,往往需要經靜脈輸注氨基酸、脂肪乳等營養液,而新生兒的血管細、皮下脂肪少,輸注的高滲性營養液則極有可能漏出血管或直接浸潤,鑒于新生兒體質弱、抵抗能力差,在發生高滲性液體外滲后,極易進展為皮膚腫脹、破損、壞死,甚至引起更大程度的損害,故探究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新生兒高滲性液體外滲處理方案十分重要。我院在護理實踐中應用水膠體敷料取代傳統的硫酸鎂濕敷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成效顯著,現結合對照研究將該護理方案的應用價值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高滲性液體外滲新生兒11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組別劃分,研究組58例中男嬰33例,女嬰25例,出生1-25天,均值為(16.40±2.05)天,體質量為1.1-3.8kg,中位數為2.5kg,液體外滲1-2級者、3-4級者分別有55例、3例;常規組58例中男嬰32例,女嬰26例,出生1-26天,均值為(16.50±2.02)天,體質量為1.1-3.9kg,中位數為2.5kg,液體外滲1-2級者、3-4級者分別有54例、4例;將兩組上述一般資料進行獨立樣本分析未見明顯差異(P>0.05),可實施對照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在護理過程中應用硫酸鎂濕敷法,安爾碘皮膚消毒后,取質量濃度為25%的硫酸鎂進行濕化處理后敷貼于皮損處,覆蓋范圍以皮損圓周外緣1cm為準,一次敷貼1h,一天可反復濕敷3-4次,期間需反復觀察液體滲出情況以及敷料透明度,酌情調整敷貼時間,連續敷料治療7天左右。在護理期間,科普高滲性液體外滲的誘因,強調新生兒血管質量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并詳細講解處理方案,爭取家屬的理解和支持;遵從醫囑予以營養支持護理,按需給予靜脈營養,結合實際給予相應量的母乳、早產或配方奶,管飼或經口喂養滿足其能量需求,待家屬提出出院申請后,就新生兒喂養方法和技巧作宣教處理。
1.2.2 研究組
在護理過程中應用水膠體敷料和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皮損處理。對皮損進行等級劃分和科學評估,1-2級別患兒以安爾碘消毒外滲皮膚待干后,直接將水膠體敷料敷貼于此,覆蓋范圍以皮損圓周外緣1cm為準;3-4級別患兒一經確診便停止輸液,注射器盡量回吸殘留在組織內的液體或藥物,拔針后用棉簽輕輕壓迫穿刺點,以利于殘留物的排出,抬高患肢,而后敷貼水膠體敷料,覆蓋范圍以皮損圓周外緣2cm為準,在短期內每天更換敷料一次,若患兒皮損恢復即腫脹消退、滲出液基本吸收,則將敷料更換頻次改為2-3天更換一次。②體位管理。高滲性液體外滲發生后需要停止輸注營養液,回抽液體并壓迫處理,避免穿刺點出血;加強患側肢體的體位管理,在患肢下放置軟枕將其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加快腫脹的消退和吸收。③營養支持。按照與常規組相同的方法予以營養支持護理,腸內營養連同靜脈營養保證機體營養需求。在家屬臨出院前,就喂養護理作宣教處理。④健康宣教。注重與患兒家屬的溝通,講解高滲性液體外滲的誘因、治療方案、普遍預后等知識點,糾正其錯誤認知,避免造成醫護患糾紛;細化護理細節,在與新生兒接觸時盡量動作輕柔、避免造成接觸性損害;科普早產兒、新生兒喂養以及情緒安撫相關知識;交代新生兒高滲性液體外滲轉歸出院后定期回院進行復查的必要性,確保新生兒良好生長。
1.3 對比參數
統計不同組別新生兒6h內腫脹消退率和7d內皮損修復率。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22.0軟件統計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主要指標療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以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兩組1-2級液體外滲患兒腫脹消退時間分布情況,見表1。
由上表可知,研究組1-2級患兒在6h內腫脹消退者合計33例,占比60.00%,常規組6h內腫脹消退者合計24例,占比44.44%,研究組患兒腫脹消退進展更快,提示水膠體敷料和護理干預可加快腫脹消退。
2.2 統計兩組2-3級液體外滲患兒皮損修復時間分布情況,見表2。
由上表可知,研究組2-3級患兒在7天內皮損修復者合計3例,占比100.00%,常規組患兒在7天內皮損修復者合計1例,占比25.00%,研究組患兒皮損修復進展更快,提示水膠體敷料和護理干預可促進皮損修復。
3 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1],新生兒液體外滲的誘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新生兒皮下脂肪少、血管細彈性差,哭鬧不止對穿刺工作不予配合,或合并重度營養不良、感染性休克、貧血、酸中毒等疾病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強更易發生外滲;其二,靜脈營養液、多巴胺、鈣劑、抗生素等營養液和藥液具有高滲性、刺激性強的特點,對血管的損傷明顯;其三,護理人員穿刺技術生疏,一次穿刺成功率低或穿刺成功但潛在血管損傷,故會引起外滲。同時,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和預見性,對外滲的觀察、評估和應急處理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視的誘因。另外,對留置針的固定處理不到位,導致針頭脫出而損傷血管同樣會引起外滲,而對穿刺部位選擇不當亦十分重要。外周靜脈、大隱靜脈、頭靜脈穿刺發生外滲的現象更為普遍,故盡可能選擇近心端穿刺。其四,注射泵、輸液泵等醫療器械的應用盡管提供了便利,但機械力對血管內膜的損傷亦不容忽視。
在護理實踐中我們嚴格要求自我,不斷提升穿刺技術并掌握全面的液體外滲表現如以穿刺點為中心出現外周皮膚局部腫脹、紅暈,延血管方向出現紅色條索狀靜脈炎或發白跡象,而伴刺痛、燒灼感,缺血性蒼白樣變化,回抽無血或青紫色改變則提示癥狀加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應用硫酸鎂濕敷法,盡管療效確切,但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而水膠體敷料作為高分子溶脹體,能夠高效緩解疼痛,清除液體外滲創面,且可殺菌、促血管再生,加之其防水透氣性佳、局部剪切力小便于肢體活動,故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4]。胡琴燕等人[5]便明確指出,“新生兒高滲性液體外滲時采用水膠體敷料能有效促進消腫和皮損恢復”,本研究數據亦對此觀點表示支持。
綜上所述,高滲性液體外滲是新生兒皮損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在護理期間應用水膠體敷料可高效加快腫脹消退進展,促進皮膚損傷修復,其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王爽.新生兒液體外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02):262.
[2] 謝園莉.硫酸鎂濕熱敷在預防臨床靜脈輸液中靜脈炎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05):121-123.
[3] 陳小霞,楊小苑.水膠體敷料在新生兒高滲性液體外滲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8,37(01):92-94.
[4] 莫立娟.水膠體敷料在新生兒高滲性液體外滲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9):125.
[5] 胡琴燕,孫韞,王楠楠.水膠體敷料在預防新生兒輸液外滲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