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巖


不久前,應一位昆明老友之邀走進春城。游覽完城市風光后,老友對我說,昆明下轄的宜良縣境內有座“九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形成于距今約6億年前的溶洞為主體,將溶洞內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的旅游勝地,非常漂亮,你應該去看一看。老友的介紹立刻勾起了我的興趣,第二天便專程前往探訪。
走進九鄉風景區,穿過掩映在綠陰花海中的小徑,來到被稱為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洞穴群落體系之一的九鄉溶洞。一入洞,頓覺一股濕潤陰涼之氣撲面而來,舉目四望,身邊到處是嶙峋怪異的鐘乳石,有凸有凹,有的倒懸洞頂形如尖尖的狼牙,有的拔地而起,似插在地面利劍,它們在五顏六色燈光的映照下,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給人感覺好像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
緩步前行,邊走邊看,經過一段較窄的洞穴一轉彎,眼前忽然開闊起來,一個大約上萬平方米的巨型大廳出現在眼前,若不是知道自己已經進入溶洞,真難相信如此空曠的大廳竟在大山深處的洞穴之中。老友告訴我,這里叫這雄獅大廳,因洞中一塊巨石,好似一頭蹲坐的雄獅而得名,大廳面積有15000平方米左右,可同時容納上萬人。站在雄獅大廳中,我發現,偌大的大廳中竟沒有一根支柱,大廳頂部是一塊巨大的石板,平整的連一條縫隙都沒有,腳下的地面也平整的像鋪了大理石,大廳一側有一個高出地面丈八的小平臺,恰似一個舞臺,整個大廳儼然一個超大型劇場,這樣大的室內“劇場”,即便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中恐怕也沒有,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打造出如此奇觀,看著讓人嘆為觀止。大廳一隅,有一排展示臺,專門展出當地發掘出的古人類遺跡標本和當地一些珍貴奇石,隨旅游團游覽的游客,大都看上一眼匆匆而過,只有我們這些自由行、又對歷史人文感興趣者,才駐足細觀,認真了解展品內涵。
參觀完展覽走出雄獅大廳,看到有兩條游覽路標,其中一塊上寫“神女宮”3個字,望著這三個字,我想雄獅大廳已如其名,給人一種恢弘的神奇之感,這神女宮一定也會像它的名字一樣,給人一種神仙云集的美感。果不其然,一步入神女宮,仿佛一下進入了仙境。溶洞雖不大,寬不過百米,高大約二十多米,但洞中的鐘乳石交錯林立,根根晶瑩玲瓏、形態纖細,如一群身姿曼妙的仙女云集在一起,或亭亭玉立,或靜靜安坐,或相互依偎,或臥榻而眠,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照耀下,璀璨奪目,如夢似幻,引人思緒飛揚,生出無限遐想……
就像行走在群山中過一山又一山一樣,行走在九鄉溶洞群中可謂是過了一洞又一洞。出了神女宮,沿山谷而下,跨過一座架在山澗間的拱橋,我們來到了臥龍洞。臥龍洞是一個地下河系統,入得洞來,順著蜿蜒的小路而下,走不多遠轉身回望剛剛跨過的拱橋,它已高高懸掛在半空之中。此時耳畔響起了轟轟隆隆的流水聲,循聲望去,只見一左一右、一高一低兩條瀑布,從30多米高的懸崖上奔流而下,朋友告訴我,這叫“雌雄瀑布”,左邊略高的一條,悠長水勢較緩,叫“雌瀑”,右邊稍低的一條,扁寬激流飛揚,叫“雄瀑”。“雌瀑”也好,“雄瀑”也罷,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并不足為奇,但在這深深的溶洞之中就堪稱奇景了。特別是兩條瀑布奔騰發出的聲響,在洞中形成雷鳴般的回音,震撼著每個入洞之人的心靈,情不自禁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意。而兩條瀑布探底后激起的層層水霧,則像兩位難舍難分的情侶纏綿與此,營造出一種浪漫景象,這一聲一景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難得的聽覺與視覺享受。
離開臥龍洞不遠,便來到一個叫“神田”的溶洞。洞中一個小山丘上,自然形成的層層梯田,形狀與山區農民耕作出的梯田幾乎一模一樣,這些梯田,阡陌縱橫,分布有序,田中清水楊波,不時泛起漣漪,猶如農家剛剛平整好的塊塊稻田。從老友的介紹中我得知,因這些梯田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故被命名為“神田”。神田學名叫邊石壩,由碳酸鈣積淀而成,九鄉的神田,面積達100多平方米,規模浩大,被稱為邊石壩群,是目前世界上已開發的2000多個洞穴風景區中最大,景象最壯美的一處,有世界邊石壩之最之美譽。
旅游的時間過得很快,九鄉一行,看了很多美景,學了很多地質知識,特別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一處處杰作,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正如九鄉風景區中的對聯描寫的那樣——“九鄉之游樂乎,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秘境之旅絕矣,猶如書讀五車路行萬里”。告別九鄉之時,我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贊嘆——美哉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