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偉
摘 要: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就其本質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活動。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知識建構;意義協商;身份形成
一、學習共同體的認識
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教育本質論、協作系統論、社會互動論、生態學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是學習共同體理論產生的理論基礎。而關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成果不僅對當前的教育理念帶來新的沖擊,而且對建立和諧健康的師生、生生關系,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促進學習者學習的教學設計,對構建平衡學習資源與人際關系的學習環境和對包括知識建構、意義協商、身份形成在內的評價學習活動都具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學習共同體理論的理論基礎
杜威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陶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世界上最具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實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杜威的言論反映出“教育是文化與人的互動影響”的思想,而學習共同體是進行文化交流、融合與撞擊的組織形式,是文化與人互動影響的載體。
互動論者指出,教育本質是增進人際關系和提供環境條件以利于學生個體知覺的分化,并將新資料準確地整合到個人知覺之中的活動。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有意義學習是通過人際互動產生的,教師教學的中心應從灌輸知識轉移到強調人際關系互動上,社會互動與社會學習是教育的本質。
自我認知與自我理解。具有這種知識,一個人可以用更為積極的態度做出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互動論者的教育目標包括:學會友善地同他人相處,學會有效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學會以一種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世界的方式生存于客觀世界之中。
生態學是將社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的科學。認為社會的各方面因素都處在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網絡之中。人的發展是個體與周圍人與物質所組成的更大的生態體系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系統包括學校、家庭、社區、整個社會文化以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環境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等不同形式,這些不同形式具體存在于個體發展的不同時期的生活中,并產生不同的影響。生態學理論為從宏觀上理解學校學習共同體提供了一個邏輯起點。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簡單的傳送、接受和復制,而是學習者積極地將新信息與先前經驗進行聯系和積極建構的過程。知識建構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習者發展高階思維的有效途徑。學習者的知識建構需要有效的外部支持條件,即豐富有效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要素構成,其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協作與會話是意義建構的具體過程,意義建構則是建構主義學習的目的。
三、學習共同體中學習的機制
知識建構、意義協商、身份形成等三者同時進行、相互交叉的過程構成了學習共同體學習活動的運行機制。知識建構使得學習共同體的產生成為可能;意義的認同與協商使得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活動能夠得以進行;身份形成使學習者個體在學習共同體中獲得了社會性發展,是學習者充分參與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實踐的表現。
在社會建構主義看來,人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接受影響,通過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來建構自己的見解與知識的。個體認識活動的成果——知識,是個體在他者存在的共同體的場中通過與他者進行交流,不斷地琢磨與檢查自己所擁有的經驗的結果,從而使自己的知識處于流動的、向他者開放的系統之中。學習是學習者根據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不斷進行的參與性實踐。因此,對于學習者而言,共同體是個體進行學習并建構知識的場所,通過“合法的邊緣參與”和“充分的參與”來建構個體的知識。
學習者個體在學習共同體的學習過程中,與他者的交往存在著認同與協商兩個過程。當與他者的交往中存在著相互認同的意義時,個體借他者的經驗以鞏固自己已有的經驗;當與他者的交往中存在著有分歧的意義時,學習者個體與共同體中的其他參與者則通過意義協商的過程以解決個體經驗中的沖突,實現個體的學習實踐。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通過“參與”和“物化”兩個組成過程與共同體中的他者進行意義協商。參與指的是“在(某些活動、事業等中)擁有一部分、參加一部分或者與他人分享”,其意義包括兩個方面:行動的方面——參加到一個過程中,關聯的方面——與他人的關系。物化指的是“將抽象化作實質的存在,或者具體的物質對象”;在共同體中,通過將參與者的知識與經驗的物化,將意義的協商變得有組織起來。學習者在學習共同體中建構個體知識、與他者意義協商的同時,個體的身份也在發生著變化。學習者在參與共同體實踐的過程中,個體也伴有一個身份形成的過程。
學習者在共同體中作為新的參與者從周邊的、局部的參與到充分參與的過程、學習者從新參與者的參與到老參與者的參與的變化,是共同體成員之間形成關系的過程,同時也是參與者之間進行意義認同與協商、形成共識的過程。學習者在共同體的學習實踐中,獲得了身份的發展,形成了共同體中的自我,實現了個體知識與人性的雙重社會性建構。學習者個體通過與學習共同體中其他參與者的相互交往,在參與與物化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認同與協商之間,伴隨著個體的知識建構、意義協商、身份形成三個不同卻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過程,實現了自我的學習實踐。
參考文獻:
[1]郝祥軍,王帆,繆晶晶.大規模在線學習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04):51-62.
[2]金琰,裴海燕.學習共同體視域下網絡教學團隊組織機制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0,(0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