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清
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古詩文精美的語言讓華夏子孫代代傳誦。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從學習一首詩走向更深處的群詩閱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適時拓展延伸,讓學生從一節課中獲得更廣博的詩歌內涵,從而提高詩歌審美情趣。
一、聚意象,悟詩境——拓展延伸育審美
詩歌意象是鑒賞古詩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審美元素。古詩文教學要抓住詩歌中豐富的文化意象,引領學生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品味意象美學。在此基礎上,整合同一意象的其他詩文進行拓展學習,更能促進學生深入領會古詩意象的精妙,有助于提高整體的古詩文化建構。
比如,在教學《泊船瓜洲》時,在學生了解了本詩的創作背景和詩意后,在學習“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時,教師適時抓住“明月”這個意象,開啟學生的審美心扉。先是想象: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向南眺望,只見對岸就是京口,他仿佛看到什么。伴隨著《春江花月夜》的樂曲,學生看到了一幅幅可感可知的畫面,把“明月”“讀”成豐滿、具象的圖畫。在此基礎上,筆者推波助瀾:“此時的詩人想問明月什么?”教學停在了體會詩人的情感上。至此,教師帶著學生,借助“明月”,從外在之象到內在之意走了一遭,學生讀出了一個無可奈何的王安石,一個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個思鄉懷親的王安石。但如果教學到這里就戛然而止,就缺少了提升。月亮是古詩文中最常見的一種意象,人們常用它吟詩作畫。此時,正是拓展吟誦其他含有“月亮”意象詩文的時機。于是,教師相機拓展吟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一遍遍吟誦中,學生品味“明月”這個意象帶來的唯美意境和情感體驗,從意象到意境,從外在具象到內在精神,從一首詩到幾首詩,學生不僅僅在學古詩,更是在學文化,這樣的古詩教學是豐滿富足的、是立體多維的。
二、同題材,品詩情——靈動建構豐底蘊
中國古典詩歌燦若星河,題材豐富,教師要善于抓住古詩的題材特點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并觸類旁通,閱讀同一類題材的古詩,從一首詩走向一類詩,讓教材通過教師的重新建構變得更有高度。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首送別體,送別懷人、抒發離別愁緒是古詩中最常見的題材。教學時,教師并不滿足于這一首詩的教學,而是適時進行學法遷移,順勢引入《別董大》《贈汪論》讓學生通讀,并讓學生比較三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閱讀習得這三首詩都是送別詩,都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但送別的對象、送別的方式不同:《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別董大》以話相送,《贈汪倫》以歌相送。離別相送一直是古代詩人不斷吟詠的主題,表達的情感也內涵豐富,或抒發惜別之情,或感慨人生,或安慰、勉勵朋友,或表達自己的意愿。教師再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課外再搜集唐朝的送別詩來閱讀,在腦海中形成送別文化的思維體系。這樣的教學,教師通過整合同一題材的古詩讓學生開展群詩閱讀,創設了更具張力的語文學習,從而讓學生在經典文化中獲得精神食糧,發展審美情趣。
引導學生從閱讀一首詩到閱讀群詩,教師需要具備強烈的課程意識,學會滲透和整合相關資源,拓寬文本的廣度。如:思鄉懷人詩折射出的人倫親情、尋根文化,煥發中國人的家園情結和根深蒂固的血脈親情,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以拓展《望月懷遠》《回鄉偶書》等詩的學習;托物言志詩所富含的生之態度、活之要義,授予我們生命智慧的哲學,激發我們對生命精神的思考,在教學《竹石》時,可以拓展《石灰吟》《蟬》等的學習;邊塞軍旅詩中描述將士們保家衛國、守邊戍疆的犧牲和榮光,傳遞的是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在教學《涼州詞》時,可以拓展《從軍行》《出塞》等詩的學習……根據題材構建板塊教學,引導學生透過古詩文化,擁有一個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重際遇,感詩心——巧妙鏈接孕人格
古詩文之所以流傳,除了詩詞本身的藝術魅力外,還因為每首詩都是詩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人生的感悟,是詩人用親身經歷注入的生命內涵。古詩教學要重視把一首詩放到該詩人的人生際遇中去解讀,從而實現通過讀懂詩人來讀懂詩,通過學習詩來走近詩人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春望》時,如果沒有聯系杜甫的生平就無法真正領會詩人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在課伊始,教師先鏈接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杜甫身處唐朝從盛世走向衰敗的時代。當時,“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唐肅宗即位,杜甫前往投奔,在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次年,詩人在長安寫下了《春望》。學生只有了解了這些創作背景后,學習這首詩才能入詩入情。教學前面四句詩時,再鏈接叛軍攻占長安,都城滿目瘡痍的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杜甫面對山河猶在國已破,草木春深城頹敗時感傷濺淚的心境。教學后面兩句時,相機介紹:杜甫被囚禁于長安半年多,一直思念久別的妻兒。學生產生共情,體會到詩人思親憂國的情感。教師挖掘出深藏在詩文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深入地感受到杜甫的拳拳愛國之心。學習一首詩認識一個人。杜甫一生命運多舛,教師可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杜甫的其他詩作,如拓展閱讀《望岳》《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通過這一組詩的閱讀,學生看到了《望岳》中的杜甫滿懷豪情壯志,《兵車行》中的杜甫心系百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杜甫身住茅屋心裝天下,學生真正觸摸到了這個偉大詩人的高貴靈魂。
可見,人與詩,詩與史是不可分割的聯結,脫離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來讀詩,便不能真正領會古詩的內涵。教學一首詩再拓展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作,可以讓學生立體地認識詩人,汲取先人圣賢的人格力量。又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可拓展閱讀他的《春夜洛城聞笛》《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陸游的《示兒》時,可以拓展閱讀他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卜算子·詠梅》;等等。從組詩中感悟詩人的文品、人品,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史緊密相連,這樣的閱讀才是一個認知世界、升華人格、提高審美能力的過程。
經典古詩文以其語言之凝練,意境之悠遠,內涵之深刻,成為中華文化的根源。語文教師應堅定文化自信,用優秀民族文化滋養學生的生命,從而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洞江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