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
【摘要】目的:探究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常見的安全風險因素及針對性護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對2019年8月-2020年3月本院的靜脈藥物輸液總量、差錯量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研究靜脈用藥2160278例次,有545次發生錯誤,發生率為0.25‰,其中排藥過程差錯比例最高,為43.3%,其他依次為配置過程、給藥途徑不當、未同步標簽、劑量、其他、醫囑錄入錯誤。結論: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最常見的差錯類型包括排藥過程、配置過程及給藥途徑不當,造成這幾點差錯的關鍵因素為未接受培訓和存在著較少的工作年限,應在臨床中依據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護理安全風險。
【關鍵詞】安全風險因素;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124-01
近幾年,各大醫院開始發展靜脈用藥集中調配中心部門,其服務依據為藥物特性設計的操作環境,需由技術人員按照操作規程統一的發放、調配靜脈藥物,確保藥物質量。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有著大量的工作內容,復雜工作及較多的工作人員,以至于差錯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嚴重影響到疾病的治療,從而引發醫療糾紛,因此,現階段臨床開始關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差錯發生情況,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保證臨床效果。此次我院圍繞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常見的安全風險因素及針對性護理措施展開研究,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2019年8月-2020年3月本院的靜脈藥物輸液總量、差錯量進行回顧性分析,共71名靜脈調配中心工作人員,其中包括27名藥劑人員、44名護理人員。
1.2 方法
收集同期配置輸液數量和差錯數量,并收集和分析資料,對收集日期進行詳細記錄,通過分析資料,得出組成與分布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危險因素,并采用自制調查問卷給予患者調查訪問,統計學分析結果和資料,得出針對性結論。
1.3 觀察指標
分析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醫療差錯原因,包括排藥過程差錯、配置過程、給藥途徑不當、未同步標簽、劑量、其他、醫囑錄入錯誤。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1.0軟件處理所有數據,計數資料用[n(%)]描述,行x?檢驗;計量資料用()描述,行t檢驗;檢驗值P<0.05時差異呈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分析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醫療差錯原因本研究靜脈用藥2160278例次,有545次發生錯誤,發生率為0.25‰,其中排藥過程差錯236例次比例最高為43.3%,其他依次為配置過程102例次、給藥途徑不當135例次、未同步標簽、劑量53例次、其他14例次、醫囑錄入錯誤4例次。
3 討論
現階段,很多大型醫療機構開始著重建設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集中醫院各個部門靜脈用藥,用干凈的環境、完善的設備、集中藥品及人力資源替代傳統模式,有利于節省醫療資源,規范藥品管理,保證患者安全用藥。但在存在優勢的同時,還有著一定的弊端,高收益也會增加高風險,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存在著復雜的工作流程,需對每一個流程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有效降低發生錯誤的概率,應通過創建質量管理體系,對潛在的不利因素進行科學分析,并對有效防范措施進行總結,降低藥物配置差錯,保證用藥安全性。
本研究主要依據靜脈用藥集中調配質量管理規范標準,了解到影響靜脈用藥的主要風險包括微生物顆粒污染因素、藥品因素、設備因素及自身因素。有研究結果顯示,提升醫護人員自身專業水平和防范意識,與此同時,對各種中心設施進行定期檢查、維修和保養,對各項特殊藥品的規章制度加以完善,加強調配醫護人員的自身優勢,定期培訓醫護人員,實現安全、高效的臨床效果[1]。
有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在管理方面的風險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因素,臨床表現為不具備危險意識,且在工作過程中精神不集中。特別是面對大量病患時,緊缺專職醫護人員,在面對繁忙工作時,無法應對,一般情況下,是向調配中心抽調病區護士,做好相應輔助工作,由于更換人員,很多醫護人員均未接受嚴格培訓,在操作項目時,還比較生疏,不具備工作經驗,在配藥時無法合理安全的用藥、配藥,無法分辨合理醫囑,在審方、排藥、配置中無法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不僅如此,很多醫護人員沒有責任心,不夠謹慎,操作過程中很可能出現違規行為。不定期開展全面訓練,是結合實踐操作和理論知識,通過筆試、口試、現場提問等方式,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及實踐能力[2]。比較其他護理人員,專職護士各方面能力均更強,在面對危險行為時,具備良好的察覺和調整能力,可降低錯誤發生率,保證開展安全有效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流程方面的風險因素為配藥差錯,護理人員未細心配置,或因存在設備問題導致標簽打印錯誤,無法同步劑量,這些危險因素都會導致增加錯誤發生率,不僅如此,懸浮顆粒、微生物、藥品因素等因素會對患者造成間接傷害,增加錯誤發生率。因此,應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制度管理,強調應重點核對,要求每位醫護人員細心、仔細核查護理工作。對防護醫護人員的職業衛生要做好準備,只在生物安全柜中調配細菌性藥物,醫護人員應該做好個人防護,加強監控環境設施,由專人負責對環境設施進行定期檢查、保養、維修,若有設備運行障礙,應及時上報[3]。本次試驗結果顯示,排藥過程差錯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醫療差錯中比例最高,為43.3%。
綜上所述,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最常見的差錯類型包括排藥過程、配置過程及給藥途徑不當,應在臨床中依據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護理安全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霞,彭文斌.PDCA循環在提高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質量安全的應用研究[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15):2397-2399.
[2] 吳圣潔,萬雪君,顧勝龍.獎勵機制對減少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差錯數量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9,9(02):38-41.
[3] 趙建群,靳會欣,崔麗賢,等.風險管理在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配置抗菌藥物中的應用[J].中南藥學,2019,12(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