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婧
“沐·喜”社團是在我園“活·悅”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開展的混齡小社團,分別有快樂運動、七彩巧手、童心悅語、益智樂園、玩轉音樂等五大類社團。本文以我園“繪本小屋”小社團為案例,梳理“沐·喜”社團區域化的定位、組建及“沐·喜”社團向區域化轉型的幾點嘗試措施,以期為其他社團班級區域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方法。
1 混齡小社團區域化的定位及組建
1.1概念及界定
社團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組織,普遍出現于大學,成人團體中。我園的“沐·喜”社團,是指借用社團活動這種形式,由幼兒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活動組織形式。
社團區域化則是指在每個班設立一個社團特色區域,每天的區域時間班級幼兒混齡混班開展區域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在班級創設社團特色區域,并適時、適當地對幼兒進行社團區域活動引導。
1.2招募社團,商議章程,有效管理
在每學期開學第二周,由教師發起社團招募活動,幼兒自主體驗、選擇感興趣的社團參加活動,活動中,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角:社團內容、材料由幼兒及家長自己選擇、準備;社團環境由幼兒自主創設;社團伙伴由幼兒自己尋求、結交等等。教師則關注混齡兒童的特點,利用大帶小、大小搭配、團隊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每個社團都建有微信群,為家長們現場轉播活動實錄,家長助教也可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收獲,促進彼此之間資源共享和互動交流。在完成社團的組建以后,幼兒通過自我介紹、展示、競選,投票產生團長、副團長。團長組織團員們一起商量制定社團章程、制度,在社團章程的帶領下每周五上午開展社團活動。每次活動的時候團長要負責點名并配合教師組織大家開展社團活動,并不定期向團員們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而教師的職責就是成為一位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積極促進幼兒按照他們的邏輯和方式開展有意義的探索活動,并且在每次活動后進行反思并在下次活動中進行調整。
社團區域化則需根據每個班級老師所負責的社團內容有計劃地在班級及各功能室設置一塊社團特色區域空間,并根據具體區域空間的大小和社團活動內容確定每天入區的幼兒人數,并將名額合理地分配到每個班級當中,想要進入特定社團主題區域的幼兒可提前一天在班級區域預約版上預約便可成功參加。
2 每周一次的“沐·喜”社團向區域化轉型的幾點嘗試措施
在活動中我們秉承著“只要是幼兒可以自己做的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去做,只要是幼兒能夠自己體驗的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的宗旨。那么在每周社團活動以外的區域時間,我們又要如何實踐呢?以下是繪本小屋社團的幾點嘗試措施。
2.1將區域活動內容作為社團活動內容的延伸
每周的社團活動內容是活動的開端,它能否引起幼兒的興趣、產生共鳴是活動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以每周的社團內容都應該是幼兒感興趣,并由團員共同協商確定的。以繪本小屋為例,社團活動的內容一般來源于以下三方面:首先,上一次繪本主題內容的延伸。在當周繪本活動開展過程中有些內容深受孩子喜愛,社團活動結束后幼兒還樂此不疲。如我們在中秋節的時候開展的繪本活動《團團圓圓吃月餅》,引起了孩子們很大的興趣,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們圍繞著中秋節這個主題,又陸續開展了《月亮的味道》、《十四只老鼠賞月》、《爸爸,我要月亮》等系列主題繪本活動。其次,幼兒的生活熱點。幼兒對于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都特別感興趣,如我喜歡的人物、動物、玩具、圖書、衣服、植物等等,這些他們熱聊的話題都可以成為社團活動的內容。
把我們的繪本活動向社團特色區域中進行延伸,這些源于那些深受孩子喜歡的繪本活動,是我們社團特色區域活動得以開展的關鍵,是社團活動向創意和深度不斷發展的助推器。
2.2創設開放、有序的社團專用區域活動場所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域環境的創設。一個良好的、開放的、 有序的區域環境能夠為幼兒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良好空間,由此,也能夠滿足幼兒自主發展的基本需求。對于區域空間的設置與劃分,我更看重是否能夠促進幼兒之間的自主交流,因此,我們可以把比較安靜的區域盡量安排室內,將社團特色區域安排在室外,在區域與區域之間采用低矮的玩具柜作為分隔標志,這樣既區分了區域位置,大家又能相互看見各自在做什么,區域與外界之間沒有封閉的大門,也方便其他班級的幼兒隨時到訪。
此外我們要注意的是,社團特色區域不是語言區、數學區、音樂區、科學區等其中的一種,而是以社團活動中的繪本內容為方向為依托的多區域的一種融合。我們可以借鑒語言區中的多元材料在社團特色區域中推動閱讀游戲。例如,以當周社團活動內容為基礎借鑒、更新語言類的圖書、圖片和各類素材,給予幼兒更多的選擇材料、開展閱讀游戲的機會。例如我們曾經開展過的一次繪本活動《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我們可以在社團特色區域中提供掛圖、頭飾、手偶、指偶等等,引導幼兒進行繪本講述或者繪本故事的扮演。甚至,我們可以邀請幼兒對繪本故事進行創編,通過繪畫制作圖書或者故事魔方的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延伸閱讀。另外,我們還可以結合益智區中的知識類繪本改造成閱讀益智游戲。借助數學、科學類等知識性繪本,設計相應的游戲和操作卡,如走迷宮,找不同、修房子等,讓幼兒在看看講講中操作。這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對畫面,對文字的觀察更為敏銳。
2.3提供多層次、恰當、適用的混齡活動材料
在混齡區域活動中,低結構、開放性和多元性材料能夠為幼兒發展提供支架,真正滿足幼兒的需要。低結構材料是指結構簡單、獲取方便、可塑性強的簡單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需要幼兒自己操作,大膽嘗試,自由想象,不斷地實踐和創作;開放性材料是指不針對特定年齡的幼兒,能適應幼兒不同 操作水平的材料;多元性的材料是指能夠促進幼兒多元發展的材料。
在“繪本小屋”社團中,有一次我們在《和甘伯伯去游河》的繪本閱讀延伸活動中共同表演了這個故事。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其中,角色材料有A4紙、彩紙、信封、勾線筆、油畫棒、指偶制作步驟圖、頭飾、頭套、動物發箍等,道具材料有籃子、絲巾、船槳等, 還有故事視頻和錄音。在活動中,我們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發現:在故事開演前,不同年齡的孩子會一起制作角色指偶,或用繪畫的方式,或用折紙、手工等難度較高的方式,大班幼兒還會自己創造其它的制作方法。孩子們聚在一起商定各自角色,互相裝扮,有的選擇戴頭飾頭套,有的選擇套指偶,有的選擇戴上小動物發箍,他們還會根據故事情節共同布置場景。在表演過程中, 當中班的弟弟妹妹忘記臺詞時,大班的哥哥姐姐會給予友情提醒。表演結束后,孩子們相互鼓勵并評選出“最佳小演員”。由此可見,多元性材料能夠幫助混齡幼兒各取所需,真正實現多元化發展。
2.4將教師的有效介入作為支持社團區域化的必要手段
社團特色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有助于幫助幼兒的活動中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使幼兒個性與創造能力得到主動、充分的發展。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分為: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由于社團區域化的特殊性,我們主要討論在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去支持、推進幼兒的學習,作為教師,我們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觀察,尋找、發現孩子活動時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們要關注不同年齡段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內在需要和個體差異,從而決定如何協調環境。觀察是打開教師與幼兒互動的大門,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讓介入的過程充滿智慧,要通過觀察獲得必要的信息,并且我們還要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和言談舉止,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空間,選擇最佳時機最低限度地適時介入,給予支持性的幫助、啟發和引導。 綜上所述,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介入,必須以觀察為前提,以適度為準則,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社團特色區域活動的有效介入。
根據幼兒園社團特色區域創建的需要,以“繪本小屋”社團為案例,梳理混齡小社團的定位、組建及向社團區域化轉型的關鍵點,期望能為其班級開設相關社團特色區域提供操作藍本,幫助我園社團活動向區域化成功轉型。
(作者單位:廈門市華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