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對于人格來說指的就是個人的一種固定行為方式,同時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方面,人格障礙會對個人以及他人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現如今,家庭對于子女的教育并不完善,因為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保護過度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環境,在解決問題方面需要承擔非常大的壓力,這樣便會讓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后感到力不從心,甚至還會因為壓力而產生心理疾病,從相關的調查數據信息中能夠發現,人格障礙問題普遍存在。
【關鍵詞】依賴性人格障礙;心理問題;行為方式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69-02
一、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概述
依賴型人格是異常人格的一種表現,又被稱之為被動依賴人格。主要表現在缺少個人主見方面,依賴他人,個人決策能力相對比較差,并且還存在一定的選擇障礙。在遇見事情的時候,為了避免獨立承擔責任而選擇順從大眾。在生活方面,缺少一個目標。長時間這樣便會影響到個體的神經敏感性,并且因為缺少自主心理和創造能力,只能夠選擇委曲求全的生活,這樣便會產生非常大的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的診斷年齡標準一般來說都是年滿18歲以及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果說癥狀持續時間在一年以下,那么就可以將之判定為人格障礙。另外,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傾向很有可能會發生在更加年輕的階段,尤其是青少年時期。表現為請求或愿意他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 數重要事情做決定;將自己的需求附依賴型人格的人,會過分順從他人的意志,寧愿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容易沉陷于被關系親密的人所拋棄的恐懼之中,害怕孤立無援,總把自己看作無依無靠、無能的、缺乏精力的人。
二、依賴型人格障礙成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教養
家庭是最基本的一個社會單位,不同的家庭對于子女的養育方式也并不相同,因此子女的成長結果也并不相同。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兩種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響。第一種就是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是其它的長輩對于孩子過度溺愛,只要是孩子的要求都會滿足。另外一種則是孩子在家庭中感覺不到安全,沒有得到家長的溫暖。
從現如今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能夠發現,競爭非常激烈,學生從小便開始背負著巨大的學業負擔。為了能夠幫助子女贏在起跑線上,所有的家長都會傾盡所有來讓孩子學習,甚至為孩子制定未來的發展道路。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的指導和幫助,那么就會失去臂膀,甚至就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將會失去。所以說溺愛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人格障礙問題的關鍵性因素。
2.學校教育
學校是教育工作者開展有組織、有計劃教育工作的主要場所。教師則是學校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對于學生人格成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每一個教師都有著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及特征,因此也為學生設定了一定的氣氛區,在不同的氣氛環境中,學生的表現也并不相同。教師的公正性以及在教學活動中所實施的獎懲措施等都會對學生的行為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性格。
3.社會環境
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個體人格的發展將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個體在不同的成長發育階段所表現出的人格特點也并不相同,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也會和社會文化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環境因素是影響依賴型人格障礙生成的主要外部因素。劉同學在小學的時候作業成績非常優秀,不過在升入初中之后,面臨嶄新的教學活動以及新學科的難度,會讓在母親過度保護下成長起來的劉同學感到無法適應。依賴型人格有的時候會表現出一種與世無爭的心理,更加傾向于自我的貶低,甚至還會將自己的缺點或者是失敗之處夸大。但是這并不是他們最真實的特點,在溫順以及謙遜的同時,其內心更多的還是缺少安全感,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產生膽怯等心理。
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矯治策略
(一)與家長及時溝通
依賴型人格一般都是因為監護人的教育方式不當所導致的。所以說,應該及時的和學生父母進行溝通,要積極的幫助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工作,要保證教學活動質量,此外就是要換位思考,要給予子女更多的自由。
(二)認知引導
依賴型人格經常會帶有一定的負面情緒,通常來說都來自于不良認知、自我貶低、嫉妒忍讓中。因此個人建議應該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對孩子的性格成長進行引導,從而矯正在思想層面所存在的錯誤,還需要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建設。
一方面來說要積極的消除在孩子頭腦中所存在的不良印記。頭腦中有大量記憶深刻的不良東西,這樣便會消除孩子的自信心,這也是依賴型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比如說“你好笨啊!”“你沒有這個能力!”等話語,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話對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應該積極的鼓勵依賴型人格的人,要認識自己,重建信心,朋友和家人也應該給予其相應的幫助,要使其能夠勇敢的面對并且打破這些消極壁壘。
此外,要建立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除了要自主的完成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之外,還應該嘗試著做一些具有冒險性的事情,要勇敢的走出舒適的生活環境,這樣便能夠不斷的降低依賴心理。
(三)行為療法
埃里克森表示,使用行為療法來進行依賴性人格障礙治療的時候,能夠取得相對較好的成績,比如說習慣糾正法等,也就是說通過消除個體的不良行為來對依賴行為以及自主決定行為作出相應的判斷,同時還應該做好記錄。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制定行動任務來進行依賴型人格的引導。對于資助意識比較強的事情應該堅持自己完成。比如說每天應該穿什么衣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不會過于緊張,比較容易堅持。
(四)自我矯正法
要加強自我矯正,針對在自主意識中的相關事件進行相應的改正,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強化自己。比如說在家長給自己所制定的學習計劃或者是課堂下要聽從老師的講解,同時要勇敢的將不同的想法說出來,而不是選擇被動接受。第三,針對自主意識比較差的學生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引導,逐漸的提升。此外對于依賴性人格的治療也不應該給予求成,要通過科學的方式來進行引導。
參考文獻
[1] 高小蘭.中小學學習成績優秀生人格缺陷間題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7(2):18-22.
[2] 許燕.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3-73.
[3] 金帥.關于兒童依賴型人格傾向的現狀與糾正[J].文學教育(下),2015(4):103.
[4] 李曼.依賴型人格的研究綜述[J].羌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8-10.
[5] 孟茁.自我效能與中學生依賴型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