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 林浩

【摘 要】目的:探討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的可行性。方法:回顧性分析醫院心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診治的96例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并按護理管理方式不同分組:將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方式者設為對照組(n=48),將采取風險管理方法者設為研究組(n=48),比較兩組醫療風險事件發生率。結果:研究組的醫療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x2=4.414,P=0.036)。結論: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的可行性較高,可有效預防醫療風險事件發生,可借鑒。
【關鍵詞】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風險管理;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81-02
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現代化管理方法,在各種領域上均有應用,適用范圍較廣[1]。近幾年來,醫療護理領域上亦開始引入風險管理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心血管外科為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影響患者住院安全,因而筆者認為可在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以減少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96例,納入時間: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1)納入標準:①均需要安排住院;②病歷檔案清晰、完整。(2)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無法配合者;②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③合并惡性腫瘤,生存期限較短。
以護理管理方法為分組標準:對照組48例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干預,男25例,女23例;年齡為22~50歲,平均年齡為(40.69±3.24)歲。研究組48例接受風險護理管理干預,男24例,女24例;年齡為23~50歲,平均年齡為(40.81±3.0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相匹配(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考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常規操作,提供入院須知介紹、病情觀察、護理記錄、遵醫囑治療、交接班等。
研究組:以上述護理內容和管理操作基礎上,實行風險管理:
(1)護理風險識別:①針對病人,應注意患者不同年齡段、病史、心理狀態等進行動態監測,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及時消除負性情緒,耐心介紹病情、醫院情況,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對于合并心衰、冠心病等突發情況者,應重點監護、警惕其病情變化。對行動不便者,應注意病房、走廊清潔干凈,并注意應用床欄等護具。②針對護士,應確保護士人員把握心血管外科的專科護理工作特殊性,定期培訓和核對,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養。③針對環境,應注意病房內的風險物品檢測,了解探視、陪護制度的執行情況,了解搶救藥物、麻醉藥的消耗以及記錄。
(2)護理風險評估:評價護理風險發生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傷,評價護理風險等級,綜合考量后提出決策依據,明確高危環節,采取相應防范措施。
(3)護理風險預防和護理:在風險識別、制定防范措施的基礎上,強化護理風險的監控、健全相關制度、定期組織專業技能培訓,并注意風險意識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對高?;颊呔栊?。對于需要經過多通道的靜脈泵入血管活性藥物的患者,應格外注意管道的護理,規范管道深度、銜接緊密程度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如醫療風險事件發生率等(n,%)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的醫療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心血管疾病作為現代醫學上常見的病癥,病情兇險,可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多數需要安排住院治療,治療期間需輔助護理干預[2]。同時,心血管疾病外科患者病情年齡較大,基礎性疾病多,病情變化快,尤其是心臟病患者,實行體外循環手術治療者術后輸液管道、監測管道也比較多,對處理模式、護理要求難度較高。
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可行性較高的管理方案,用于護理領域上,可有效提高服務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這一點已經在部分科室中證明。因此,筆者在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即針對環境、護理隊伍整體素質、病情監護等制定出來一套防范措施與危機處理計劃,通過護理風險識別、評估、預防和護理三個步驟的管理干預,可減少護理管理中的漏洞,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持續提升其專業素養,避免因工作繁重、無法及時進行有效溝通而激化矛盾,并增強病情監測和管道維護,降低管道脫落、扭曲、用藥錯誤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緩和醫患關系,提高服務質量,結果可證明。
綜上:風險管理適宜用于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在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方面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叢中笑. 基于循環質控理念的護理風險管理降低剖宮產手術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分析[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5):3257-3260.
[2] 李希西,鄧蘭蘭,王海燕,等.風險管理理論在護理應急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9,26(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