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陳英
【摘要】目的:實驗研究了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以及相應的安全防范對策。方法:本次實驗選取2018年6月份至2019年7月份醫院接收的68名因為心血管內科住院的患者作為實驗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性的原則將患者平均的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4名患者。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實驗結束后,對比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患者對護理管理的滿意度,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針對性的提出有效的安全防范對策。結果:兩組患者由于接受不同的護理管理,因此實驗的結果會有著明顯的差別。實驗組護理風險時間的發生率為1.2%,對照組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為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著諸多的風險,護理風險通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實驗的結果顯示,對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護理風險,加強患者的恢復,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風險因素;安全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195-01
心血管內科患者是近幾年臨床治療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這就導致心血管科室逐漸成為極為忙碌的科室之一[1]。心血管內科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心血管內科的患者大多是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患者的死亡率也較高,因此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極大。心血管內科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需要住院接受治療,但是長時間的住院會無意之間帶給患者一定的心理壓力,這種情況下,一些患者往往會出現抑郁、煩躁等情況,這將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治療,甚至若是管理不好,就會極容易引起風險的發生[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醫院接收的68名心血管內科患者作為實驗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性的原則將患者平均的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4名患者。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實驗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0名,女性患者14名,年齡在45~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85.3±42.6)歲;實驗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43~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84.6±45.2)歲。實驗開始之前,醫院需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保證患者家屬了解實驗的過程,征得患者家屬的同意,與患者簽署知情協議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風險管理。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患者身體指標的變化,詳細的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在治療結束之后,需要總結分析患者護理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針對護理人員的護理結果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率的發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現護理風險,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為8.8%;對照組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出現護理風險,風險的發生率為17.6%,所以實驗組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8.3%,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86.4%,因此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管理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因素的分析
心血管內科管理中導致風險發生的相關因素有很多,第一,護理人員的因素,一些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并不多,因此工作的專業能力以及工作經驗并不足,容易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因為心血管內科的護理工作強度本身就高于其他科室,長時間的工作會給護理人員帶來極大的身心壓力,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就會存在問題,從而引起醫患關系出現問題。心血管內科需要借助許多先進 的機器進行服務,但是操作過程較為復雜,一些護理人員并不能熟練的掌握機器的使用,便容易會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第二、老年患者本身身體抵抗力較弱,在治療后,會出現多種并發癥,需要服用大量的藥物,在服藥的過程中若是出現失誤就會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第三、護理人員并未掌握良好的溝通方式,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做好溝通與交流,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但是目前一些護理人員卻無法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所以極易產生醫患糾紛式。
3.2護理風險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
面對管理風險,首先,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保證良好的醫患關系,加強對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的臨床依從性,對于一些心理壓力較大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積極的開導,保證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其次,需要全面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減少專業性風險的發生,醫院需要不定期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進行考核,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除此之外,需要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對于一些醫療器械需要熟練地掌握,并且需要不斷的了解新型的操作器械,減少失誤的發生;
在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著諸多的風險,護理風險通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次實驗便對護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且針對性的提出來了有效的解決措施。根據實驗的結果顯示,對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護理風險,加強患者的恢復,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緩和的滿意度,保證臨床護理的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和使用[4]。
改善病房的環境,不斷的改進服務設施,護理人員需要正確的放置危險物品,以確保患者無法接觸到危險的物品,需要及時對不安全的因素進行改進,保證護理方式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蔡麗梅. 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對策[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07):194-195.
[2] 蘇楊,馬莉. 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對策[J]. 中國衛生產業,2018,15(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