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平 謝莉萍
【摘要】目的:本文是為了探討新護士職業暴露與防護的管理效果以及必要性,從而有效保障護士的生命安全。方法:本次研究過程通過對2019年全年接收的30例新護士與2018年全年接收的30例護士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將2019年接收的護士設置為觀察組,但是2018年接收的護士設置為對照組。對于觀察組接收的新護士,我們通過分析新護士職業暴露的危害,探討有效措施,從醫院制度、人員培訓以及安全意識宣傳等等角度進行探討,從而幫助新護士有效避免職業暴露。經過一年的觀察,與對照組的護士職業暴露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在采取有效防護措施以后,新護士的職業暴露幾率明顯降低,從2018年收集到的數據資料中顯示共有5名新護士出現了職業暴露的情況,但是通過安全意識的宣傳,在2019年上崗的新護士中我們暫時沒有發現出現職業暴露的情況。由此可見新護士在上崗以后更加注重自己的安全保障,嚴格按照醫院的有關制度進行操作,避免因為職業暴露導致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結論:新護士職業暴露與防護措施的管理力度需要不斷加強,并且將安全意識進行廣泛宣傳,要求新護士在上崗之前要充分了解有關安全措施。
【關鍵詞】新護士;職業暴露;安全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228-01
在新時期,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我們發現受到感染的護理人員數量也在不斷上升。當前,由于醫院的消毒措施不到位,加上很多新護士自身的不注意,導致很多的新護士在上崗以后都面臨著被感染的風險,不利于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醫院作為病毒細菌高發的場所,需要相關護理人員做好自我防護措施,有效避免職業危害[1]。因此,本文將通過分析醫院的新護士在工作的過程中可能受到的職業危害,探討有效自我防護措施,為保障護理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過程中通過對2019年全年接收的30例新護士與2018年全年接收的30例護士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將2019年接收的護士設置為觀察組,但是2018年接收的護士設置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共有男性護士1人,女性護士29人,平均年齡在20-30歲之間,而對照組共有男性護士2人,女性護士28人,平均年齡在21-31歲之間。通過對比兩組護士的基本資料、性別以及年齡等情況,發現沒有明顯差異,且p>0.05,因此兩組患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照分析的方式了解新護士職業暴露以及有效防護措施。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將2019年接收的30名新護士設置為觀察組,而將2018年接收的30名新護士設置為對照組,我們通過統計分析,了解到當前新護士可能受到的職業危害。然后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對2019年新入職的護士進行安全知識培訓,要求其通過測試以后才允許正式接觸一些危險系數較高的工作,通過提高護士的安全意識有效避免新護士職業暴露。經過一年的測試,我們對比2018年與2019年的數據,綜合得出結論。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過程中我們主要是通過了解護士的職業暴露數量,以及了解在對職業暴露危害因素做好分類以后,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對于減少護士職業暴露的重要意義。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率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t 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對比分析,我們了解到2018年和2019年的護士職業暴露人數出現了一定的差異,并且在統計中我們發現采取有效措施以后,護士的安全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能夠幫助護士有效減少職業暴露的風險,保障護士的生命安全。通過對比分析,具體數值如下:
3 討論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采取有效防護措施以后,2018年收集到的數據資料中顯示共有5名新護士出現了職業暴露的情況,但是通過安全意識的宣傳,在2019年上崗的新護士中我們暫時沒有發現出現職業暴露的情況。并且通過統計分析,我們了解到當前造成新護士出現職業暴露的原因主要有四種: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為因素。首先,由于物理因素的原因容易造成新護士受到職業危害[2]。醫院需要使用到很多金屬類的醫療器具,但是長時間的使用或者保管不善都會使得醫院的各種器具出現鈍化的現象,進而增加了新護士的感染風險。并且由于護士的工作環境中存在較多的細菌,容易造成細菌滋生,以及各種儀器設備產生的輻射都容易使得新護士受到職業危害。其次,由于化學因素的緣故也會使得新護士受到職業危害。醫院每天都需要使用到相關的含氯消毒劑,但是這些消毒劑的使用會對新護士的呼吸道粘膜產生一定的影響,長期暴露在這些含氯的空氣之中對于新護士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情況下會使得新護士出現局部水腫或者是眼部出現灼燒感,不利于促進新護士工作的順利進行。再者,由于生物因素的緣故也會使得新護士出現被感染的情況。所謂生物因素主要的導火索是新護士自身,醫院在使用完相關的醫療器具以后都需要進行一定的清洗,但是在清洗的過程中由于醫療器具較為鋒利,容易割傷新護士的手,使得細菌通過傷口進入到護理人員體內,造成感染。最后,由于相當一部分的新護士對待自己的工作認識程度不夠,沒有意識到感染對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的威脅,對待自己的工作沒有認真謹慎,使得自己遭到感染。
為了能夠有效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當前相關人員必須要意識到加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針對當前可能會造成職暴露的因素做好相關的自我防護措施,避免自己被感染。首先,醫院相關部門必須要完善相關制度與規范,對于新護士的每一項工作都可以采取考核標準,通過構建嚴密的績效考核體系,使得新護士能夠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進而能夠使得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醫院需要明確追責體系,嚴格要求所有的新護士都要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對于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新護士應該要予以一定的懲戒,使得所有的新護士都能夠對自己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視[3]。其次,要求醫院需要加大對新護士的培訓力度,通過開展崗前培訓,使得新護士能夠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從而能夠不斷提升新護士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培訓的過程中,可以要求新護士對消毒知識有所了解,并且撰寫相關的總結,針對目前的工作現狀進行反思,了解可能會導致職業暴露的風險,并且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最后,要求新護士定期對室內的空氣進行相應的消毒,在消毒工作結束后對室內進行通風,降低空氣中所包含的臭氧量。并且,新護士應該要對所使用的化學消毒藥劑的使用劑量進行相應的掌握,從而能夠有效避免職業暴露。綜上所述,新護士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院的相關整改工作,有效避免職業暴露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徐素榮.淺談對新護士職業暴露與防護的管理[J].醫學信息,2015(39).
[2] 岑江燕.ICU護士職業暴露現狀及防護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J].健康前沿,2016, 23(6):50- 50.
[3] 劉克英,冉文,譚蕓,etal.院前急救護士職業暴露及防護行為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3(01):2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