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芳
摘 要:初中教學中有一個重點和難點的任務就是把寫作教好,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能按照教師的引導和要求做好學習,又能在自己的實踐中有更深層次的感悟,最終在寫作上有所提高。本文從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不斷豐富學生的寫作體會、不斷運用各類報刊的方法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和發現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通過這些方面的嘗試和實踐,發現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寫作方面還是可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的寫作教學。
關鍵字:初中;寫作教學;實踐
剛剛送走一屆學生,對于初中階段寫作教學的困境是深有體會的,但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寫作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積累越深厚,釋放就越精彩;積累越科學,釋放就越有效。教育的宗旨不是拔苗助長,而是讓學生得到持續性的發展。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就這三年寫作教學的實踐,通過回顧和整理,談變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寫作的真正源頭是生活,然而學生每天起早貪黑,上十多節課,兩點一線,學習難免辛勞而乏味。對于身邊司空見慣的生活,要引導他們用愛的眼光打量,一草一木總關情。
從七年級伊始,我就注重培養學生細致、持久、全面的觀察生活的能力。我曾請學生邊觀察周圍同學的容貌,邊寫出具體形象的文章;曾讓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班里心最細、做事最認真的人,再寫出真實深刻的文章;曾在秋季的午后帶學生到校不遠處的“艇湖公園”去駐足凝視,側耳傾聽,賞秋葉浪漫飛舞,聽秋風溫柔拂身,看游人自由自在地游玩……然后寫下至情至性的文章。
二、豐富學生的寫作儲備
在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初中生真正貧乏的其實是閱讀,而不是生活。寫作是寫作主體將心靈的體驗感悟用物化的文字去傾吐,心靈的豐富主要取決于閱讀的豐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個性化閱讀為主
在國外閱讀學研究中有一個“杰克現象”,說的是一個叫杰克的學生在學校被老師們認為缺乏閱讀興趣,他常常感到課文索然無味,然而在家里父母卻埋怨他過分迷戀閱讀,以至于一份雜志、一張報紙,甚至一頁廣告他都百看不厭。一位叫做卡羅爾的閱讀學家形象地把這種現象概括為“課內的海明威沒有課外的海明威精彩”。在我看來,就是閱讀的功利性嚇退了孩子們閱讀的積極性。
新課標明確要求初中生要“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所以,我旨在培養學生把閱讀當作生活中的一種休閑方式,只需“不求甚解”地閱讀,不要擔心讀不懂,讀不“到位”。事實上,語文的模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漸進性,它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的、“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當學生把閱讀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會建立起自己的閱讀素材庫,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和審美趣味。
(二)推薦閱讀為必要補充
在閱讀資料魚龍混雜的資訊時代,推薦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學了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和《阿長與〈山海經〉》,就推薦學生閱讀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集中所選取的10篇文章所寫內容都是魯迅先生自己經歷的、印象最深的、感觸最真的事情,書寫的都是真情實感,啟迪學生作文應該“寫什么”。認識了余秋雨,就推薦學生再去讀一讀他的作品,和他一起漫步中華文化之林,感受《文化苦旅》的深刻與凝重、《霜冷長河》的寧靜與純粹,品味《山居筆記》的充實與坦然。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將學生自主選擇和他人推薦結合起來,這就保證了閱讀的廣博和精深,從而豐富學生的寫作儲備,寫作時自能左右逢源。
三、運用報刊引導寫作
報刊中每天會有新人新事新觀點涌現,如果把學生培養成一個關注報刊、關注時事的有心人,那么作文中就不會總用老掉牙的材料。閱讀報刊不僅從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解決了源頭活水的問題,而且在文章的結構、思維等方面給學生借鑒。因此,看似文化快餐的報刊文化對學生的作文大有幫助,值得語文老師去探究。
(一)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從報刊中得到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就有了寫作的動力。這種興趣如何培養,筆者認為,決不可能靠強迫,而靠科學的引導。學生身邊有較多的報刊,筆者大致歸定了閱讀范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中學生天地》《讀者》《小小說》等,當然鼓勵有余力的學生多讀。有了相對集中的報刊,學生就有了尋找的范圍,不會太盲目。這樣學生之間的討論、爭論增多了,寫作的話題也增多了,也覺得平時的收集是值得的,寫作上的逐步成功,帶動了閱讀的樂趣,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的寫。
(二)讓報刊以專題形式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好奇與敏感驅使學生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報刊給了學生機會。報刊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大到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重大新聞事件,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鏡頭。報刊以它的立體、高速、多層次、全球性把世界展示在學生面前。
如何讓這些紛繁蕪雜的新聞為學生所用?這是急需考慮的問題。筆者采用專題的形式讓學生對身邊的報刊內容進行分類、歸類。如在抗擊新冠病毒戰疫這個專題中,學生收集了我市赴鄂的五位勇士的故事,預防新型病毒知識匯編,在新冠病毒肆虐面前看中國與美國等。這些事例與各種報刊評論的收集讓學生對事件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科技前沿專題,學生不僅收集了公布的一些發明、研究成果,更激起了學生了解宇宙、了解人類生命的好奇心,未知領域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三)讓報刊引導學生掌握清新鮮活的語言
報刊面對的是不同文化層面的大眾,為了增強宣傳效果,語言使用大眾化,做到樸實無華。這些有個性的語言,為改變學生華而不實的“學生腔”,提供了不少范文。而一些報告文學、散文式通訊、副刊上的文藝作品,也為學生學習文學語言找到了一塊新天地。報刊中的一些標題,更是為學生自擬作文題目樹立了具有時代感的佳作樣板。如報上有這么一行標題“高,實在是高”,講的是中秋節月餅的價格,作者用平常的字,把要表達的意思一語點破,醒目的標題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理。筆者在這里僅以標題為例,其實,清新鮮活的文章本身更具有吸引力。
新課程標準還提到:寫作時要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目的不同,寫作的手法就不問,寫記敘文,要做到內容具體;寫說明文,要做到明白清楚;寫議論文要做到有理有據。所謂要考慮不同對象,筆者認為不僅指占有的材料本身,還指寫作文給誰看。
因而,學生在作文中假設讀者,是建構平等對話的寫作活動的需要,是一種交流互動的社會化的要求:所以要在學習報刊中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讓學生從最初的分數意識上升到讀者意識,最終達到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時優秀的作品就會產生。
五、開放學生的寫作規則
新課標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作是個體獨特的生命體驗,如果在寫作教學課堂上,一開始就限定時間,限定文體,限定字數等,在老師的“高壓”之下,學生只得皺著眉頭,硬著頭皮東拼西湊或者胡編亂造。這樣做極大程度地剝奪了生命個體自發的表達欲望,抹殺了他們的寫作興趣。
所以說,在寫作的初始階段,教師如果暫時拋棄應試的寫作規則,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寫作的環境,學生就必定能感受到自由寫作的愉快,并對寫作有自己的期待與渴望,由“要我寫”變為“我要寫”。“隨筆”就是一種很好的體現方式,因為那個“隨”字,學生的寫作規則就少了很多,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沒有內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哪怕是中考要求外的詩歌,都鼓勵他們去大膽嘗試。實踐證明,學生自由寫作的確要比課堂教學指定下的作文更有生氣,更能綻放個性的光彩。曾有一個女生嘗試寫古典小說,整個學期都是她的“連載”,每次都似欲罷不能,為此,她還自發地閱讀《楚辭》、《資治通鑒》、《史記》和有關中國名刀、名劍、名琴的各類詩詞,古詩文水平突飛猛進,“教是為了不教”,這不是老師們都希望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