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華
摘 要: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來說是極為關鍵的學習內容,它不僅能使幼兒更加準確地傳達自身想法、意愿,還能使他們與他人進行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交流與溝通。然而,想要真正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從咿呀學語轉變到出口成章,我們就必須在教學中增加語言表達的長度和難度;進一步豐富幼兒詞匯積累量以及為幼兒創設語言表達的情境。
關鍵詞:學前教育;語言表達能力;詞匯積累;語言情境
一、增加語言表達的長度和難度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A在生后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而B則在出生后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然而,訓練僅僅兩周的B便達到了A訓練八周的水平,甚至肢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都遠遠超過B。此后,為了論證這一實驗的科學性,格賽爾又做了許多類似實驗,證明了這一結論的正確性。由此可見,教育只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不違背幼兒的內在“時間表”才能使幼兒在學習和模仿中得到更大的進步與更加迅速的成長。
作為奮戰在學前教育一線的幼兒教師,我們更要在深刻領悟這一事實的基礎上尊重孩子的語言表達基礎與能力層次等,并據此對癥下藥,因材施教,給予他們恰到好處的指導與引導,使他們在循序漸進的學習、模仿過程中有效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一開始,我們可以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詞語,如雞蛋、雪糕、飲料、課本、書桌、黑板等。當他們能夠清晰、準確地讀出這些詞語的發音后,我們可以繼續教他們說“擦黑板”、“吃雞蛋”、“喝飲料”。當他們能夠清晰地說出這些詞句時,我們可以讓他們進一步規范其語言表達方式,如“我愛吃雞蛋”、“我不擦黑板”、“我想喝飲料”等簡單整句。如此一來,幼兒勢必會在由易到難的表達中熟練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
二、進一步拓展幼兒詞匯積累量
詞匯量的積累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在掌握更多詞匯的基礎上,幼兒不僅可以借助這個詞匯將自身的想法和意愿更加準確、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還能與周邊的小伙伴、教師、家長等進行無障礙溝通。那么,如何才能拓展幼兒的詞匯積累量呢?
在筆者看來,想要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首先就要引導幼兒多觀察、多體驗、多描述。比如,在看到黑板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這種顏色就是黑色,它的形狀是長方形的。這樣一來,幼兒便能夠在腦海深處建立黑色、長方形的概念。當他們在遇到某樣黑色的事物時,便能精準地向周邊伙伴或者教師等人描述出它的顏色信息。其次,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采取一些句子簡單、內容簡潔的詞句。這樣的交流不僅有助于幼兒對詞句的理解和記憶,還能使他們在領悟、解讀其中關鍵字詞的同時積累大量豐富的語言素材,為更加流暢的語言表達奠定堅實基礎。比如,“不哭?!薄安辉S打架?!薄罢J真寫作業?!薄跋氤允裁础!薄诖似陂g,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見機行事。如在校園內,教師可以就校園內的事物為例嘗試著與幼兒交流一二,以確保他們對事物產生更加客觀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幼兒勢必會在深入了解事物概念與特征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語言表達素材。
三、為幼兒創設語言表達的情境
對于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我約束能力欠缺的幼兒而言,良好語言情境的創設不僅能使幼兒更加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語言知識及其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之中,還能使他們在身臨其境般地體驗中對文字及其相關知識內容等產生更深層次的體驗。
為了在教育教學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表達情境,我們既可以讓他們在文字類游戲中積累詞匯、掌握表達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讓他們在分角色的情境演繹中熟練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比如,為了讓孩子學會更有禮貌的與人交流,筆者特意將幼兒分成了三個語言探究小組,并要求他們在生動的故事情節演繹中再現“道歉”、“感謝”、“問好”等四個場景。在此實踐活動中,我們不僅能夠使幼兒更好地掌握“你好”、“對不起”、“謝謝”等詞匯,還能使他們借助此類語言的使用構建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網絡。
在此期間,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務必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有意識地聯合幼兒家長,讓他們為幼兒的語言學習營造出一個更加舒適、舒服的家庭氛圍,避免他們將大量時間用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上,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發育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總而言之,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語言發育及其未來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深入了解幼兒語言能力培養重要性的基礎上在教學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把握好幼兒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使他們憑著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秦香. 故事閱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點睛之筆[A]. 思維叢書(第二輯):優化思維提升智慧(下)[C]. 2012
[2]卓瑪. 淺談如何在語言活動中提出問題[A]. 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