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 群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南京超凡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梁 晶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室內設計系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江蘇百財品牌發展有限公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厲笑余 湖南城市學院視覺傳達專業本科在讀、新西蘭維特利亞理工學院學士在讀、南京超凡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副主任設計師
從“故事”延伸出的本義看,其是為受眾提供事件發生環境并以敘述的方式呈現[1]。其來源于民間的生產勞動,并結合人類文明的發展,將所敘述事件建立在起承轉折的連續性上,為情節的描述提供一個可供渲染的氛圍。作為“故事”敘述者,其本身想借助社會發展的形態與真實的事件,傳遞一種社會價值觀。在敘述學的發展和現代博物館的運營中,可提供給觀者理解文化遺產、構建文化認同角色的相關理念,能充分結合展陳設計進行外在的展現,并將各故事情節、發展、演進等融合到設計中,直到故事結尾、落幕。
以故事性敘述為理念的展陳設計要對文學敘述中的語言“故事”進行理論探討。故事是文學性題材,是一種簡單的敘述手法,離不開對“故事”情節的展現,同時也展現出社會現實,對于文學敘述的事件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故事進展情節中應以實際的描述和評論為主,融合事件發展的起因、過程及結果,將故事情節所強調的內容進行串聯,體現出的是情節與語言的能動性,且無需過多評論。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先輩創造和經歷了無數的故事。作為采集者,如何采集并滲透到展陳中,對引發受眾的觀賞興趣、提升品位具有重要意義。用故事性敘述語言能提升展陳的吸引力,讓受眾沉浸在不斷的思索與體驗中,打造一種沉浸式體驗感,體現出博物館所呈現的敘事語言與文學緊密相連、融合發展性[2]。
從文物的存儲歷史看,發展過程伴隨著人類的活動。每件展品背后都有時代特征及歷史印記,將其背后的故事、內容進行挖掘,能體現出敘事手法的應用,也能讓展品走入公眾視野,讓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每件展品都有文化的印記,應按時間順序將其標記一個故事并將所有故事進行串聯,組成博物館這個“大故事”。觀者通過“聽”故事,可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并結合歷史事件、融合故事傳遞的情感,體會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性。
歷史和社會的向前發展造就了不同的時代特點。因公眾的審美及對歷史的感觸不同,反映出對博物館的欣賞態度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博物館依據所承擔的功能,如何借助創新的敘述方式將其所蘊含的意義呈現給觀者,成為當前博物館功能化的關鍵,也是工作創新的核心內容,由此提出的故事性敘事手法在博物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純展示文物的展陳手法已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在信息化及科技的滲透下,如何借助“故事”、講好“故事”已成為博物館的升級、轉型提供動力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利用故事敘述法展示出博物館的創新思路,具體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展陳手段需要創新
傳統的展陳方式以靜態為主。當今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數字化已成為趨勢[4]。應借助技術創新轉為動態展示,在豐富展示方法的同時再講好“故事”,向公眾傳遞事物價值及基本感情。靜態的陳展難以滿足展示效果,所以要借助科技力量,運用先進的展陳理念、挑選符合時代的展陳方式、策劃高品質的集文化、藝術、科技、趣味于一體的展覽,吸引不同年齡、文化的各階層民眾。在策展、設計、施工中引入數字科技、大數據、互聯網、聲光電、多媒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集成控制等新型展陳方式已成為必然。運用好這些手段能更好地為敘述故事服務,讓展品活化。
(2)展陳設計理念要創新
傳統博物館展陳活動的參與人數較低,即使在廣告投放后人數仍不多。這主要是公眾對文化及博物館的自我參與主動性不足。因此,在展陳的過程中,應將具體的敘事手法充分發揮,將文物活化。這從小處看是博物館展陳理念的創新應用,從大處分析是公眾文化的推陳出新。
(3)展陳設計要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創新應用
展陳設計的過程要以講好故事為主,結合多學科知識體系的應用,將博物館的展品與陳列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利用故事性敘事手法,與各學科進行交叉創新,達到講好“故事”的目的,引發受眾情感的體驗與交流。
(4)博物館案例
有的博物館用集文化、藝術、科技、趣味于一體的創新手法將靜態文物陳列轉為動態展示,成功地將故事敘述法融入展陳讓展品活化。福州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勤廉館中的林則徐展區,用繪畫、雕塑、景觀與數字科技、互聯網、聲光電、多媒體、人工智能、交互、虛擬現實和集成控制等現代高科技手段結合將“林則徐單銜上書”典故制成“幻影成像”展項(見圖1、2),讓觀眾參與到項目中,將枯燥的文物擺放演譯成有血有肉的故事。觀眾通過觀察窗可看到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期間轄區內連年風雨、顆粒無收、田地荒蕪、房屋破敗和寒鴉凄鳴的一派凄涼蕭瑟景象,林則徐協官員考察民情、單銜上書,迎得皇帝減免賦稅、發放救濟,圣旨從空中緩緩飄來……敘述了林則徐深入扎實的作風和廉政公仆形象的動態故事。

圖1 單銜上書幻影成像展廳(自制)

圖2 單銜上書幻影成像動態故事(自制)
利用故事敘述法進行展陳應以明確故事的發展內涵為主,確保故事情節豐富,設計吸引受眾的情節內容,讓受眾在參觀過程中引起共鳴。因此,在故事線索的定位中要根據受眾的需求,設計不同的參展路線。通過故事敘述,分析展品的由來,推進情節逐步展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中要根據展品內容,合理安排對應的展示空間,以實現博物館內容和場景的相互轉換,促進觀眾隨情節展示而情感變化。在應用中應按故事的開頭、過程及結尾等內容,依據特定的設計空間有針對性地安排來促進整個情節發展。
首先,應將故事情節的展現結合敘述手法,用展陳表達出故事情節的豐富多彩,從而達到吸引參觀者的目的。其次,在寓情于景的手法運用中,應充分調動觀者對博物館的關注度,結合展品排列來營造良好的故事氛圍。另外,在場景化敘述應用中結合不同的展陳空間,對主題對應展品的組合形式、對展品的歷史內容進行分析,可總結出對應的歷史關系,并營造出學術價值,以此來體現與歷史關系相符的內容。最后,結合館內系統的場景,在布展中體現出展品的最大應用價值,達到體現展品內涵的目的。
在故事情節的展開、推進中要對故事的起因進行梳理,展出敘述者的思路和聲音,從而進一步展出心理變化。在場景化的敘述與管理中,引入現代化設備將故事情節進行合理展現,植入參觀者的內心感受,對于展示空間結構、體現敘述手法的場景化等具有重要意義。也可幫助敘述者構建良好的歷史演化視覺效果,將歷史與現實進行充分融合。
以福州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勤廉館為例,將博物館的主體與展示活動進行融合,將參觀與體驗充分結合演繹了故事情節。其中,“陳襄斷案”專題展示利用聲、光、電、雕塑、景觀技術制作了亂真的陳襄、捕快、小偷等人物雕塑,并按故事情節復原了銅鐘等道具及環境,讓場景散發出獨特的技術魅力。引導觀者近距離體驗故事人物、環境并融入其中,再現了北宋陳襄在代理福建浦城縣令時用智慧以攻心斷案法從小偷嫌犯中辨認出真正小偷巧破謎案的故事。在激發觀眾激情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吸引了大批回頭客。
人在一定空間中的活動是一種故事敘述的動態表達的過程,其不僅需要展現出博物館的展陳設計重點內容,而且要充分集合數字化技術的信息采集,針對多媒體的虛擬影像技術來構建四維展示空間。
我國博物館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根據時代的進步,如何采用先進的創新敘述手法,成為博物館轉型創新工作中的核心。不斷吸收先進的創新理念,融合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過程,與其他發展領域中的新知識點進行充分融合為博物館的發展帶來推動力。業者應在展陳手段上不斷變革,融合多學科進行交叉,讓展出流程更標準化,在創新化應用的基礎上促使博物館的展品煥發活力,從而讓文物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