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明
摘 要: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的校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智慧校園智能化系統設計應運而生,它通過云構架,強化入網融合和邊緣能力,開放智能學習終端,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整合管理,促進教育產業化發展,深化高校改革?;诖?,本文將主要論述智慧校園智能化系統設計規劃分析。
關鍵詞:智慧校園;智能化系統設計;規劃分析
引言
21世紀人工智能進入到了發展的快速時期,人工智能與各個行業密切相關,高校作為科技的前沿陣地,要依托互聯網構建新工科,形成新的校園結構,結合大數據的特點,緊跟社會需求,創建新型的教育格局。
1. 智慧校園智能化系統設計規劃中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領域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校都購買或研發了一些教育信息化應用系統。但大多為“按需、逐個、獨立”的建設,另外由于獨立進行數字校園建設,導致學校間的資源無法進行共享,最終形成了以“數據孤島”、“應用孤島”、“硬件孤島”、“資源孤島”組成的“孤島架構”:
硬件資源(比如服務器,網絡資源等)不能共享,當本身資源剩余的時候,無法分配給其他應用系統,而當本身資源不足時,也無法從其他服務器獲取資源;
每個系統都有獨立的安全、管理標準,增加運維管理難度,造成管理混亂;
各自有獨立的數據庫,數據無法共享與交換,無法形成有效的統計報表;
獨立的展現層,信息分散,用戶獲取信息要在不同的系統間穿梭往返,“人找事”,增加了使用難度;
地區內的優質資源無法共享,導致各校的教學水平落差越來越大。
智慧校園信息流通速度快,智能化系統移動虛擬化的特點,個人信息容易被非依法盜取,網絡安全防線不統一,多方信息流通出現問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有待強化。此外,學生基數過大,客戶端壓力大,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日常的維護保養工作量大,建設成本較高,限制了學生對資源的管理應用。
2.? 智慧校園智能化系統設計規劃
2.1 智能化系統的層級管理
智慧學校遵循立足實際、科學規劃,標準統一、資源整合,應用驅動、特色創新的原則。學校要摸清自身的軟硬件建設情況和師資力量等校情,明確智慧學校建設需求,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學校建設規劃。在建設中充分利用各類各級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與重組。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國家教育行業標準(教育管理信息、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等標準,以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匯聚、統一資源管理、統一桌面呈現為基礎,充分發揮校內應用互聯、校際資源互聯和區校數據互聯的價值,實現各個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
在滿足學校教育教學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對學?;A設施、應用系統等進行一定的前瞻性設計和實現;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目標,打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智慧學校。建完的智慧校園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2.1.1、環境全面感知
智慧校園中的全面感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傳感器可以隨時隨地感知、捕獲和傳遞有關人、設備、資源的信息;二是感知、捕獲和傳遞學習者個體特征(學習偏好、認證特征、注意力狀態、學習風格等)和學習情境(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學習伙伴、學習活動等)。
2.1.2網絡無縫互通
基于網絡和通訊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智慧校園所有軟件系統和硬件設備的連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實時地傳遞。這是所有用戶按照全新的方式協作學習、協同工作的基礎。
2.1.3海量數據支撐
依據數據挖掘和建模技術,智慧校園可以在海量校園數據的基礎上構建模型,建立預測方法,對新獲得的信息進行趨勢分析、展望和預測;同時,智慧校園可綜合各方面數據、信息、規則等內容,通過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應,主動應對,更多地體現智能、聰慧的特點。
2.1.4開放學習環境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校園面臨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訴求。智慧校園支持拓展資源環境,讓學生沖破教科書的限制;支持拓展時間環境,讓學習從課上拓展到課下;支持拓展空間環境,讓有效學習在真實情景和虛擬情境都能得以發生。
2.1.5師生個性服務
智慧校園環境及其功能均以個性化服務為理念,各種關鍵技術的應用均以有效解決師生在校園生活、學習、工作中的諸多實際需求為目的,使個性化服務成為現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1.6校園私有云計算中心
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工程,私有云計算中心是支撐智慧校園高效運作的重要數據平臺,通過具有良好穩定性和擴展性的物理設備群,實現智慧校園感知數據、基礎數據、業務資源和教學資源的集中存儲和管理,利用虛擬技術實現IT資源的集中控制、管理和分配,降低智慧校園運營成本。
2.2? 實現數據與教學的有效結合
智慧校園最終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高層次人才,因此在智慧校園發展過程中,要將技術、教學、知識融為為一體。將智慧校園與智慧教學相結合,突破傳統教學的單一性。明確內容與數據之間的融合關系,突破單一維度的限制,實現多學科交叉,給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建立完善的學習資源共享平臺,考量個人數據與網絡開放性之間的矛盾,實現有效的資源管理與監督,加快數據的傳遞速度,降低數據使用成本。
例如,可以配合虛擬現實技術、與智慧考勤。采用無感考勤的智能化技術,實現上課期間學生人臉的自動抓拍,并與數據庫中的人臉信息進行比對,實現日??记诘闹悄芑?。同時應該推動智能學習終端的發展,智能學習終端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以開放式的教學資源為基礎,依托電子書、智能手機、pc載體,向學生提供數據化服務,綜合音頻、文本、視頻等多種形式。實現線上、線下的共同學習,突破課堂環境限制,真正實現沉浸式體驗式教學,不斷匯集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學習模式。
2.3? 完善應急自動化管理
在智能化校園開展,影響層面廣泛,經常會出現許多異常情況。因此,要完善智能化系統的應急處理,及時檢測異常運情況,并將數據交付與智慧處理系統,完成相應的風險評估,形成智慧監控,智慧處理,智慧交流等全盤功能。并按照實際業務完成數據的接入與管理,完成高難度的智慧行為模式,以分析出來的結果,設定合理的參數值,通過網絡計算出相關函數,保證使智能系統實現自動化調節。通過智能化的校園管理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并綜合應用物聯網、云技術的優點,構建適宜的網絡平臺,在獲取海量的數據后,進行對點的分析處理,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
例如,智慧教室由多個模塊組成,它綜合門禁系統、環境監測、燈光控制、智能遙感等多個模塊,可以自主感知教室溫度,開啟自動送風功能,門口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通過門口的電子班牌,可以顯示班級信息及學生和老師的考勤情況。教室內配備一定的紅外傳感器、聲光報警器、煙霧傳感器,實時監測周圍環境,一旦發生危險時立即向主機報告信號,達到流量均衡、及時糾錯,實現從硬件到軟件的集中升級,形成智能化、數據化的應急管理。
3? ?總結
智慧校園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為基礎,能夠持續優化校園資源配置,構建更加和諧化的生活環境,優化當下校園的服務形勢,解決資源有限的問題,構建智慧校園環境,實現教學資源公平化、多元化。
參考文獻:
[1]李楠, 胡亦琦. 面向智慧校園應用的若干思考[J]. 郵電設計技術, 2020, (2):63-66.
[2]吳有龍, 楊忠, 徐楠等.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校園建設與研究[J]. 物聯網技術, 2020, 第10卷(1):88-89,92.
[3]唐亞軍, 蔣本聰. 智慧校園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研究[J]. 數字通信世界, 2020, (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