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
摘要:相關研究表明,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與優化,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滿足市場的發展需求,基于此,大量經濟行業從業者對于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合理的探索與創痛,從而有效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在此過程中,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形式之一,資產證券化有利于推動投資模式的進一步發展與優化,同時,其對于市場與經濟制度的合理完善具有積極的意義與價值。然而,實踐表明,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現階段我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從而導致資產證券化管理工作過程中的潛在風險相對較高。本文從法律的角度出發,針對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法律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經濟發展模式;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市場分析
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市場證券化概念最初產生于美國,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深化,這一理念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經濟學者的廣泛認同并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潛力與前景,從而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關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資產證券化已經逐漸成為社會日常金融行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該模式的合理應用,有效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然而,經過長期探索,研究人員指出,在資產證券化所帶來的繁榮背后,同樣隱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其中,由于證券化后企業資產實際價值與證券化價值不對等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對于經濟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因此,為了合理推動資產正確化的有效發展,研究人員表示,應從法律的角度對資產證券化工作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評價,從而有效推動相關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一、資產證券化概述
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之一,資產證券化主要指發起人對債權或股權憑證以證券的方式進行出售,從而造資本市場中實現資產變現的目的,以便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供應。總的來看,該模式有效強化了債權與股權的流動性,通過該模式的合理應用,有效實現證券市場與信貸體系的融合,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資本市場資金的流動,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二、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銀行信貸資產管理綜合水平相對偏低
相關研究表明,作為證券化資金池的主要建立者,銀行信貸資產管理水平對于資產質量與預期收益之間的關系相對較為密切。因此,為了有效實現相關資金風險的合理規避,銀行應積極做好資產管理工作的發展與完善。然而,就目前而言,針對銀行信貸資產管理綜合水平相對偏低,從而不利于銀行資金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1]。
(二)對于資產“真實出售”缺乏法律界定
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作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資產原始權益人將相關權益向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簡稱SPV)進行轉移是推動“破產隔離”得以落實的主要措施。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由于相關金融信托機構主要由銀行參與設立,從而導致部分權益人并未有效實現資產的“真實出售”,進而不利于破產隔離問題的合理解決。基于這一問題,一旦出現破產問題,則會對后續的現金流支付造成相應的影響。
(三)信用評級機構有待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為了合理確保資產證券化的有序發展,有關部門應積極做好對于信用評級機構的合理管理,以便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對象選擇的同時實現相關參考指標的有效供應[2]。就目前而言,由于信用評級機構與SPV之間往往存在密切的利益關系,從而導致部分信用評級機構容易出現腐敗問題的滋生。
三、優化資產證券化發展水平的相關策略
(一)做好對于銀行信貸資產的合理監管
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有效推動資產證券化工作的發展與優化,在日常工作中相關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銀行信貸資產的有效監管,從而為資金池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與保障。在這一問題上,相關部門應積極做好證券與信貸管理模式的有效結合,從而有效推動監管力度的提升與優化。
(二)推動資產證券化監管法規的建設
針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管理法規相對較為零散的問題,為了有效對相關工作進行合理的指導,管理部門應積極做好針對性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與構建,從而幫助有關當事人對各個操作環節的內容進行合理明確。同時,在運行過程中,應及時對相關管理規范進行整合、調整以及補充,以便推動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此過程中,針對資產“真實出售”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一方面,應有效對“真實出售”的判定條件進行合理明確,另一方面,應積極做好對于SPV地位的合理明確,從而合理促進風險隔離的實現[3]。
(三)合理推動信用評級機構的有效管控
針對信用評級機構存在的工作問題,為了有效進行防范與規避,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做好監管隊伍的建立與完善,定期對相關機構的工作內容進行審核與監督,從而確保信用評級機構的工作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原則,杜絕利益關系驅使下的證券發行評估指標評估準確性缺失問題的出現,以便合理實現投資者利益的有效維系。
四、結語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滿足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需求。因此,合理推動經濟模式的創新與優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金融經濟領域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通過實踐研究,相關人員指出,作為重要的經濟形式之一,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有利于合理推動我國經濟體系的有效完善[4]。然而,在資產證券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從而導致潛在風險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規避,從而為經濟的穩定埋下了相應的安全隱患。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有效保障資產證券化的合理開展與落實,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于相關工作的合理重視,同時積極做好相關法律的制定與完善,以便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繁榮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秉寅,吳思方.基于PPP項目應用資產證券化融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分析[J].現代商業,2020(02):106-108.
[2]?? 朱曉喆.資產證券化中的權利轉讓與“將來債權”讓與——評“平安凱迪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執行異議案[J].財經法學,2019(04):142-160.
[3]?? 李慧英,王育紅.PPP項目資產證券化風險隔離法律制度的困境與優化[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06):51-56.
[4]?? 趙立立,王茜.商業保理資產證券化應收賬款轉讓之法律問題與完善建議[J].吉林金融研究,2019(02):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