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紅 田林林



摘 要:選取山西省1995—2018年旅游業與經濟增長的代表性數據,建立由山西省生產總值、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組成的VAR模型,利用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考察了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表明,山西省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旅游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較弱,但經濟增長對旅游業的發展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供了一些發展建議。
關鍵詞:VAR模型;經濟增長;旅游業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7-0012-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426.2;F592 ?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旅游業作為全球公認的朝陽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帶動了就業、餐飲、交通、娛樂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繁榮。從實證出發揭示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強有力的指導[1]。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山西省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從晉南的根祖文化到晉中的晉商文化,再到晉北的佛教文化,有洪洞大槐樹、五臺山、云岡石窟等旅游勝地。近年來山西省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2018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68萬億元,其中旅游總收入達2 728.7億元,接待國內旅客7.03億人次,接待入境過夜游客71.35萬人次[2]。
基于以上背景,以山西省為例,運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探討旅游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3]。
2? 變量選取與預處理
選取山西省旅游總收入(TTR)和山西省國內旅游收入(DTR)作為山西省旅游業發展的代表指標,經濟增長采用山西省的生產總值(GDP)來表示。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于歷年的《山西省統計年鑒》,受到數據可獲得性的影響,選定的時間范圍為1995—2018年。同時為消除價格因素變動的影響,以1995年為基期,利用GDP平減指數,對山西省生產總值、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進行了修正。然后對數據進行了對數處理,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使用LNTTR、LNDTR和LNGDP表示變換后的變量,分別代表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和生產總值,利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計量統計分析所用的軟件為Eviews10.0。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單位根檢驗
由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可能導致偽回歸現象出現,因此要對序列的平穩性做出檢驗。采用ADF檢驗方法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由表1可知,時間序列LNGDP、LNTTR、LNTTR的ADF統計量分別為-2.349 24、-2.346 86和-2.349 20,均大于1%、5%和10%水平的臨界值,均無法拒絕原假設[4]。可認為存在單位根,故3個變量均為不平穩序列。在對3個變量進行2階差分后,其所對應的P值均小于0.05,可認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3個變量均拒絕原假設,因此差分后的3個變量已成為平穩序列,均服從I(2)過程。
3.2? Johansen協整檢驗
因3個變量均為2階單整序列,符合協整檢驗的同階單整條件,故采用Johansen跡檢驗法對變量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由表2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有2個協整方程拒絕無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山西省的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3.3? Granger因果檢驗
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是仍然需要Granger因果檢驗來驗證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實踐上的因果作用關系。由表3可知,原假設“LNGDP不是LNTTR的Granger原因”所對應的卡方值為9.418 5,所對應的P值為0.009,在滯后期為2且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這一原假設,所以認為LNGDP是LNTTR的Granger原因。同理可知,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LNGDP、LNTTR和LNTDR互為因果。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山西省的經濟增長對山西省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都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山西省的旅游總收入對山西省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旅游收入都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山西省的國內旅游收入對山西省旅游總收入和經濟增長都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5]。
3.4? VAR模型的動態特征
3.4.1? 單位根檢驗
根據LR、AIC、HQIC準則,確定最佳滯后階數為2,因此建立VAR(2)模型,需要對模型的穩定性做出檢驗。由圖1可知,所有單位根均位于單位圓內部,即所有單位根均小于1,說明模型擬合效果穩定。
3.4.2? 脈沖響應分析
由圖2可知,當給山西省旅游總收入一個正向沖擊后,山西省的生產總值逐漸增大,在第3期達到最大值,隨后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趨于平穩。由此可以得出,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的增加在短期內會促進山西省生產總值增長,但是從長期角度來看,這種促進作用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消退[6]。
3.4.3? 方差分解
由圖3的方差分解圖可知,在山西省旅游總收入的方差分解中,從第6期開始有50%的波動貢獻來自山西省生產總值,40%的波動貢獻來自山西省國內旅游收入,其余10%的波動貢獻來自自身。山西省國內旅游收入和生產總值的方差分解與山西省旅游總收入的方差分解相類似。以上方差分解說明山西省區域經濟的增長對山西省的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有明顯的拉升作用,旅游業發展對山西省經濟增長有較弱的正向作用,經濟增長對旅游業發展的貢獻度遠大于旅游業發展對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7]。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以上實證結果表明,以生產總值為代表的山西省經濟增長與以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為代表的山西省旅游業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山西省的經濟增長對山西省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都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反過來山西省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的增加也促進了山西省經濟增長。短期之內的山西省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的增加會促進山西省生產總值的增長,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促進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退[8]。
4.2? 建議
第一, 山西省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應該進一步統籌兩者協同發展,以旅游業發展為抓手,使旅游業在促進就業、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作出貢獻。
第二,山西省經濟增長對旅游發展有帶動作用,通過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交通運輸業、餐飲住宿業等行業的發展,帶動旅游業發展。
第三,山西省旅游業發展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應開發旅游資源,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加強旅游業核心能力的建設,形成多層次、多方位的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李子奈.高級應用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陳文捷.基于VAR模型的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動態關系——以廣西省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8(2):38-44.
[4]張竟成.基于VAR模型的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長期關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7(8):180-181.
[5]張明旭.國內旅游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32):
132-133.
[6]王偉.山西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視角,2013(30):133-134.
[7]趙帥,張鑫.山西省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時代金融,2015(24):57.
[8]王文娜.山西省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性研究[J].新財經(理論版),2010(4):19.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