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摘 要: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相結合有助于真正實現金融普惠目標。在分析濟南市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研究了其發展路徑。
關鍵詞:數字金融;普惠金融;影響因素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7-016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99.2? ? ? ? 文獻標志碼:A
1? 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優點
1.1? 推動普惠金融資源供給側改革
數字化普惠金融是基于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利用大數據實現數據存儲、信息共享,多渠道匯集金融資源,同時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的普及性、便利性,讓融資弱勢群體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務。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為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必須實施金融資源供給側改革,持續將大量優質金融資源融入實體經濟并惠及所有受眾群體,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
1.2? 解決了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發展普惠金融主要是為了解決偏遠地區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的資金需求。這種需求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且相關金融服務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傳統的商業銀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務面臨諸多挑戰,互聯網、信息與數字技術的應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手段。《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指出,數字技術不僅可以擴大金融服務范圍、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還能有效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是未來金融發展的關鍵。一方面,數字金融擺脫了傳統信貸行業的地區約束,可以更方便地深入偏遠地區、鄉村等被傳統金融排斥在外的地域。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改變了金融交易模式。利用數字技術能精確定位用戶融資需求,精準地進行風險識別、客戶管理等,降低了運營成本[2]。
2? 數字化普惠金融的影響因素
隨著網絡、信息、數字等技術在金融領域里融合創新,數字化普惠金融在提升金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力的同時,其影響因素也發生了變化。數字化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持續深化,兼具社會性和商業性特征,其影響因素也由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銀行服務范圍、服務便捷程度、金融基礎設施、風險分擔機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富裕程度、文化水平、壞賬率等,變為技術創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勞動力結構、銀行網點數量、地區生產總值存款余額、地區公共支出、人口密度、金融意識、信息不對稱以及互聯網使用情況等[3]。
3? 濟南市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自普惠金融實施以來,濟南市在金融創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便利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濟南市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3.1? 金融服務成本
數字化普惠金融雖降低了運營成本,但并沒有真正解決融資貴的問題。數字化普惠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渠道與傳統銀行不同,其獲取成本比較高。另外,當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導致數字化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給不足,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仍然比較嚴重。
3.2? 客戶的隱私權保護和信息安全
數字化普惠金融平臺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為基礎,必然存在信息泄露風險。在大數據背景下,大量客戶信息被集中存儲。一些賬戶黑客為了獲取這部分資源,會采用各種手段攻擊金融平臺的信息系統。一旦信息系統存在安全漏洞,將會威脅客戶的隱私和利益。普通金融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相對薄弱,對數字金融等知識缺乏足夠的認識,且我國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界定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一些投機者為了謀取暴利,利用民間借貸在網絡金融平臺非法集資,致使網絡金融詐騙和網貸平臺“跑路”現象嚴重。有些平臺甚至有目的地泄露客戶個人信息,侵害客戶利益。信息安全風險已成為影響數字化普惠金融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問題之一[4]。
3.3? 金融監管和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不匹配
數字與金融技術的融合創新改變了數字化普惠金融的服務模式。目前,數字化普惠金融平臺數量多、提供的金融服務種類豐富,但不同平臺的服務標準、渠道、質量之間都有較大差異。與數字化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相比,金融監管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滯后與不匹配情況,例如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尤其是技術層面的標準)以及專業化的數字金融技術應用審核和驗證體系。金融監管機構的業務知識能力、監管技術、政策反應速度有待提升。另外,與數字化普惠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善。
3.4? 主要受眾群體數字金融知識、技術水平不高
數字化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標是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等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和覆蓋面,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務門檻,幫助低收入群體、農村用戶及中老年群體。這部分群體受到教育水平、年齡結構、城鄉區別等因素的影響,更偏向于實際網點,對數字化普惠金融的接受度較低,嚴重阻礙了數字化普惠金融在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應用[5]。
4? 濟南市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路徑
4.1? 數字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結合
供應鏈金融在傳統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改變了傳統的授信視角,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在風險控制環節加入真實貿易往來中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大大提升了風險控制效果。中小微企業能獲得核心企業的信用支持,從銀行獲得融資款,降低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門檻。供應鏈金融能幫核心企業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通過供應鏈金融引入資金方,大大降低整個供應鏈的融資成本。
同時,要加快技術創新,推進數字金融全面落地。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應用,使供應鏈實現了數字化。數字化供應鏈響應快,能在緊急情況下第一時間找到貨源、及時采購、及時供應,進而降低企業及消費者融資成本。要繼續加強偏遠地區移動網絡設施的開發與建設,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撥款、價格調控等方法,鼓勵網絡運營商向偏遠地區或低收入群體提供低價格、高質量的互聯網服務,根據地區差異擴展數字化普惠金融應用程序,為低收入群體創建免費的終端應用程序,有效解決金融借貸機構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4.2? 加強數字化普惠金融中客戶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
各金融機構應加大金融科技創新投入,應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打造端對端、點對點、跨越空間的立體交互式金融服務體系,打造云辦公、云監管的跨越空間的金融管理運營模式。引入新的信息技術,修復信息系統的安全漏洞,有效抵御外部網絡攻擊,保護金融資源提供方和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同時,要監督員工做好保密工作,杜絕信息泄露。通過講座、廣播等方式提高金融消費者的數字金融安全風險意識。可以將這些內容納入教育體系,作為第二課堂對在校生進行宣傳教育。
數字化普惠金融受眾群體存在弱勢。立法部門應根據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實況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投訴權和求償權,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4.3? 建立動態平衡的數字化普惠金融監管體系
加快技術創新。應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建設數字信任機制。金融監管部門既要主動管控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可能造成的潛在金融風險,也要避免出現監管技術落后、監管制度滯后可能造成的監管空白區。同時,政府應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使金融體系標準化。鼓勵數字技術與金融技術進行融合創新,構建風險預警模型。實行差別化監管模式,完善信息保護機制,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
加快制度創新。數字化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要依靠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還需要政府、中央銀行及各大商業銀行等的支持與監管,抓緊解決信貸機制問題和長效性制度問題。各種扶持政策具有即期效應。制度創新應該立足于完善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資源配置失衡問題。融資成本和風險成本是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的核心成本。市場融資成本降低,各金融機構才有可能進一步降低信貸價格。在風險成本管理方面,應該堅持市場化的定價機制。金融監管機構可以調節各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或低收入群體貸款的平均利差幅度,不宜限定最高利率水平。如果信貸定價無法覆蓋融資成本和風險成本,就難以持續發展。此外,有必要對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創新和小微企業或低收入群體融資業務給予稅費減免,鼓勵金融機構提供真正的普惠金融服務。
4.4? 提升金融消費者數字金融知識水平
一方面,政府主要負責機構可以利用各種形式進行現場講解、演示,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加深人們對數字化普惠金融的認識,提高偏遠地區和低收入群體對數字化普惠金融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真正實現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可以將數字化普惠金融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用于傳播數字金融知識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年輕人的數字金融消費能力。
參考文獻:
[1]葛和平,朱卉雯.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J].新金融,2018(2):47-53.
[2]蔣竹媛.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J].商業經濟研究,2020(10):56-59.
[3]費玄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與風險監管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3):51-53.
[4]陳瑾瑜.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5):114-115.
[5]許江.數字化助力大型銀行普惠金融發展[J].中國金融,202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