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壯
摘 要:本文從研究中低壓配電網存在問題入手,圍繞電纜線路、通道回數、環網設備選型、配電系統自動化、通信模式建設等層面針對項目方案編制思路進行了分析,并以某10kV配電網項目為實例,探討了該項目的具體規劃方法,以期為配電網運行效率與供電可靠性的提升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配電網規劃;接線模式;配電自動化
1? 中低壓配電網規劃項目方案的編制思路分析
1.1 中低壓配電網存在問題
城市化建設促使電力負荷與用電量持續攀升,由此催生過線路、設備過載、線路或設備老化等問題,對于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構成一定威脅。在配電網規劃時需預先做好電網臺賬數據的采集與整理工作,保障獲取到電纜線路、配變設備的詳細信息;通過針對采集到的線路與配變設備的電流、電壓數據進行分析,用于判斷電網中有無過載或重載問題、排查造成電壓質量不合格的原因等,為配電網規劃工作提供重要參考信息;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范圍內的負荷增長情況與周圍電網建設情況進行負荷預測,保障有效適應未來供電增長需求、減少資源浪費問題,提升配電網規劃的預見性與實效性。
1.2 項目方案編制思路
1.2.1電纜線路接線模式
配電網的常見接線模式包含輻射型、“N-1”型、雙環網、多分段多聯絡與“N-1主備”接線模式等類型,在接線模式的選取與設計時需綜合考量供電可靠性、技術經濟性、運維操作便捷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多重原則,保障實現配電網規劃目標[1]。例如針對“N-1”型接線模式進行優化,運用分支斷路器將原有“N-1”型接線模式調整為“2-1”接線模式,選取斷路器安裝在分支線路上構成環網結構,可與其他站實現互聯,倘若分支線路出現故障,僅需將斷路器斷開進行檢修,有效將停電范圍縮小至1/4、避免大面積停電;倘若主干線出現故障,可利用分支線路實現負荷轉供,保障供電可靠性。再如針對“N-1”主備接線模式進行優化,可通過添加分段聯絡開關將其調整為分段聯絡模式,即使在出現“N-2”故障時仍可保障正常供電,并且有效提高環網開關柜的利用效率,減少電力設施方面的成本投入,提升故障排查效率與轉供電操作的便捷度,具備較強的應用價值。
1.2.2線路路徑與通道回數
基于安全高效原則進行配電線路路徑的設計,注重考量區域整體布局、減少對公共道路的占用,盡量縮短線路路徑與轉角,減少電力傳輸過程中的電能損耗,并且防范短路等故障的發生。在通道回數的設計上,應考慮整體城市或區域范圍內近5-10年的電氣建設需求,避免短期內產生重復開挖問題。
1.2.3線路截面與環網設備選型
在線路截面類型的選取上,通常應保障主干線、次干線與分支線選取的截面類型較為統一,避免因截面類型過多而增加改造環節物資申購的復雜程度,或造成線路卡脖子問題。具體來說,可將電纜線路的主干線、次干線與分支線截面分別設為300㎡、120㎡和70㎡;架空線路的主干線、次干線與分支線則分別為240㎡、120㎡和70㎡。在環網設備選型上,通常情況下需針對配電變壓器、開關柜、低壓設備等不同設備進行精細選型,以斷路器柜為例,當前宜選取全絕緣SF6斷路器柜,該設備具有全封閉性、尺寸小、維護量少等優勢特征,可用于控制分支線路故障電流的開斷,有效隔離故障、實現可靠供電。
1.2.4自動化建設方案
在配電系統自動化建設上,當前主要采用以下兩種類型:其一是主站型自動化,具有設備體積小、易于改造等特點,依靠主站控制保障實現正確動作;其二是饋線自動化,可減少對主站的依賴性,自主隔離故障、恢復其他段的正常供電,并且將收集到的電氣信號上傳至主站,接受主站的遠程遙控。
以基于IEC61850的配電自動化系統設計為例,利用IEC61850信息模型可自動生成SCL文件,用于統一數據結構定義、完成數據組織管理;在邏輯設備的設計上,以繼電保護作為邏輯設備,以網絡地址作為物理設備,并涵蓋開關、斷路器、電壓電流表計等多個LN。在配電自動化系統的結構設計上,主要分為主站、子站與終端三個層級,其中配電主站通過主干通信系統與子站連接,配電子站通過分支通信系統與終端連接,配電終端由配變終端、開閉所終端、饋線終端及其他設備組成。在配電系統自動化的功能模塊設計上,主要分為以下四個功能模塊:其一是監視模塊,依據狀態量數值實現對配電系統運行狀態的監測;其二是控制模塊,通過調節開關、變壓器分接頭控制無功補償、負荷平衡等;其三是保護模塊,綜合運用故障檢測、故障點定位、故障隔離等方法保護系統正常供電;其四是管理模塊,用于實現對電能供應、負荷變化的管理,提升故障排除效率、保障系統可靠運行。
1.2.5通信建設方案
在完成自動化建設的基礎上,還需落實通信網絡的配套建設。當前常用通信模式包含光纖、載波、無線三種類型,其中光纖通信具有通信傳輸速度快、質量高、造價成本高等特點,需基于一次線路實行成環建設,實現1供1備、全線光纖敷設,保障通信線路的可靠性。
2? 中低壓配電網規劃的具體方法探討
2.1 中低壓配電網規劃流程設計
在中低壓配電網規劃設計環節,首先應針對當前供電協調性進行綜合評估,依據線路供電能力選取掛接的配變設備,針對其負荷水平進行精確計算,在線路允許最大輸送功率PL與掛接配變設備最大負荷PB的比值小于1時,即說明該配電網規劃方案存在安全隱患,需設計解決方案。其次是尋求供電協調的解決方案,綜合收集配電網周邊線路的PL/PB值,用于進行供電能力裕度的判斷,當供電能力裕度較大時,可采用負荷切改、調整分段開關等方法,實現負荷的再分配,并且重新計算比值,直至PL/PB值≧1為止。最后是完成用戶接入方案的編制,基于就近原則進行用戶周邊線路比值的計算,判斷供電能力裕度、確定具體接入方案,保障PL/PB值≧1。
2.2 應用實例分析
以某10kV中壓配電網規劃項目為例,該片區內共包含5回10kV線路,由2回單環網電纜線路與3回兩聯絡結構架空線路組成,計劃將2臺630kVA配變設備接入現有線路中。其中A、B單環網線路的導線型號為YJV22-3×300,長期允許載流量為480A,最大負載率為50%,最大供電能力為4.16MVA,年最大負載率分別為60.1%和35.6%;C、D、E兩聯絡架空線路的導線型號為JKLYJ-240,長期允許載流量為480A,最大負載率為66.7%,最大供電能力為5.55MVA,年最大負載率分別為46.2%、44.8%和38.5%。首先進行供電協調性評估,5回線路中僅A線路的PL/PB值<1,且年最大負載率超出安全數值;其次探索供電問題的解決方案,經計算發現A線路的聯絡線路B線路的PL/PB值為1.48,將A、B兩回線路作為整體計算得出其PL/PB值為1.04,說明B線路具備接納A線路負荷轉移的能力,因此可調節聯絡開關、將A線路后端4臺配變轉由B線路供電,解決A線路供電不足問題;最后完成配變接入方案的編制,基于就近原則將新增配變接入D線路,接入新增配變后D線路的PL/PB值為1.27>1,可有效滿足配變接入需求。
3? 結語
鑒于中低壓配電網在線路與設備基數等方面較主網更加復雜,因此在開展規劃設計時需密切結合配電網運行特點進行線路選型、線路長度、截面類型、配變容量、自動化建設等要素的詳細規劃,以此提高項目投資估算的準確度,保障配變設備的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整體配電網的運行水平、節約電網建設成本。
參考文獻:
[1] 程浩忠.電力系統規劃[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3.
[2] 樸在林.配電網規劃[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5.
[3] 金義雄.電網規劃基礎及應用[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
[4] 范明天.中壓配電電壓等級優化與改造[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